從藩鎮叛變與譁變的雙重毒性,看唐朝中後期統治的艱難處境

從藩鎮叛變與譁變的雙重毒性,看唐朝中後期統治的艱難處境

提起唐朝你能想起來什麼?

李白的豪邁杜甫的深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盛唐時期的萬國來朝,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悽美愛情故事,最後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節度使安祿山的叛亂突然中斷了這一次,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之後似乎是一篇黑暗,什麼都沒有留下來。

但安史之亂之後的時間很長,從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到907年的朱溫篡唐,整整150多年,一個半世紀的時間,佔了整個唐王朝一半多的時間,可這麼長的時間,幾乎都沒有留下什麼故事,那麼在這一個半世紀裡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整個唐王朝黯淡無光。

飽受藩鎮割據之苦的李家子孫們真的就沒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嗎?事實上這麼長的時間,的確有唐朝皇帝想要勵精圖治,唐憲宗時期基本上平定了藩鎮,唐憲宗一死,一切又恢復到那種混亂無序,藩鎮不聽中央號令的階段。

為什麼藩鎮這個毒瘤唐朝始終無法根除,今天我們就從藩鎮的叛變和譁變雙重屬性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唐朝的藩鎮割據如此頑強牢不可破。

從藩鎮叛變與譁變的雙重毒性,看唐朝中後期統治的艱難處境

(1)良藥也是毒藥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結束了盛唐,因為一年太出名了,所以四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事實上四年前的這場戰鬥可以很好的說明藩鎮是如何產生的。

公元751年唐朝大將高仙芝,帶領部隊向西開拓領土,同時中亞地區也崛起了阿拉伯帝國,也向東開拓領土,派出的一隻部隊號稱最強大的呼羅珊戰士,結果兩隻代表著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的戰鬥打響了,結果很簡單,雖然唐軍敗了,此後沒能再西進,達到了中原民族向西開疆的最頂點。

因為有人叛變的原因高仙芝帶領幾千人逃了出來,這場戰鬥就是恆羅斯之戰,這件小事都唐王朝有著標誌性的影響,那就是唐王朝不再擴張,當玄宗坐在龍椅上俯瞰地圖,心中自然感油然而生,這麼大的疆土,算的上是前無古人了了吧。

但帥不過三秒,問題便隨之而來,此時的唐王朝雖然面積巨大,但面臨的邊患問題也是同樣的大,東北有契丹,北邊有回鶻,西邊有吐蕃,南邊有南召總之東西南北都有強敵環繞,漢武帝搞定一個匈奴就弄得國家疲敝,玄宗皇帝可以要面對四面楚歌,這下子可算難壞了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想來想去終於讓玄宗想到了一個辦法,勉強能度過眼下的局面,那就是把權力下放,讓那些邊境地區的行政長官同時擁有軍民財三權,讓他們自行募兵,自行籌集糧草對付邊患問題,這樣一下子中央政府的壓力就小了很多。

此舉一出,邊關地區的將領可高興壞了,有了自行徵稅和募兵的權力,這基本上就等於是個獨立王國了呀,這樣的好事那肯定是用心去幹,於是乎一時間邊疆地區的防禦工作做得很不錯,因為當地將領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收多少錢徵多少兵都是自己說了。

比如我們熟悉的安祿山,他就是從山西到河北、到幽州做得節度使,管理的很不錯,集行政軍事財政於一身的安祿山,打造出了一隻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隊伍,北邊的什麼契丹、奚族等邊患,安祿山控制的那是非常好。

看似一劑良藥,但世間久了副作用就出來了,那就是這些支配一切的節度使,慢慢發覺皇帝的命令可以不聽了,因為是節度使發軍餉給士兵,所以士兵也就只聽節度使的,有了強有力的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再加上邊疆普遍條件艱苦,見識過長安繁華之後的節度使安祿山,終於決定要起兵造反了。

從藩鎮叛變與譁變的雙重毒性,看唐朝中後期統治的艱難處境

(2)被趕出家門的皇帝

唐朝一共有三個皇帝被趕出過長安,第一個當然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唐玄宗,隨著安祿山大軍的攻破長安,皇帝也開始了逃亡,路上還順道找個替罪羊,楊貴妃和楊國忠兄妹就這樣糊里糊塗的被殺了,明明一切都是皇帝的錯,但皇帝不能死,所以就只能讓他們做了替罪羊。

楊家兄妹的死只不過是平息了民憤,打仗還的靠兵馬,不過此時的玄宗要靠邊站了,太子在甘肅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可惜的是這位在戰亂總繼位的皇帝,最終還是雜戰亂中死去,安史之亂打了八年,唐肅宗在位七年,最終也沒能看到勝利的那一天。

靠著名將和郭子儀和回紇兵的協助,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但是卻留下了跟大的麻煩,本來節度使這種職務就是為了提高效率用的,為了打仗和更好的調動資源,唐王朝只能不停地封節度使,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來調動資源和兵力來平叛,最終的結果就是唐朝中後期藩鎮的數量越來越多,中央能控制的地方是越來越小。

藩鎮的節度使名義上是朝廷委派的,但實際上卻是父死子繼,加上不向中央納稅,自帶士兵這些屬性加在一起,世界上當時的唐朝也就是名義上還是一個國家,實際上也就是維持一個脆弱的平衡而已,中央的兵力財力都只能是勉強維持,各個地方卻肆意妄為肥的流油。

那你說這唐朝皇帝流著李世民的血,就沒有一個雄才大略的,集中力量打敗這些藩鎮,重新樹立起強大的唐朝嗎,這個還真的有,這個人就是中唐以後的一個小中興,這個人就是唐憲宗李純。

說起李純就不得不說一下他爹,唐德宗李適,又一個被趕出長安的唐朝皇帝,這個皇帝的名聲很壞,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斂財,可以說斂財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本來他也想勵精圖治結果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一生,這件事就是“涇原兵變”。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唐朝後期大大小小的節度使已經實際控制了整個唐朝,要想平叛,皇帝就必須請求其他節度使出兵,要出兵就得給錢,這已經是唐朝後期的慣例。

結果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接到皇帝命令後,領兵平叛軍隊走到涇原這個地方時,發生了兵變,因為皇帝給的錢太少了,大家覺的去平叛不值得,聽說長安城很富有,於是乾脆調轉槍頭進攻長安,結果長安又一次陷落,唐德宗在外悽慘的流落的很長時間,最後終於靠著其他節度使的協助,才最終回到了長安。

每一個摳門的人都有一段沒錢的經歷,唐德宗也不例外,經歷了這次沒錢引發的流離失所之後,唐德宗決定開始斂財,天下錢財只要是能搞到的,不管用什麼方式他都要去弄,完全改變了他之前那種勵精圖治的樣子,他意識到打仗沒錢是不行的,終於攥夠了豐厚的家底留給了他的孫子,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唐憲宗,一個基本上平定了藩鎮的皇帝。

從藩鎮叛變與譁變的雙重毒性,看唐朝中後期統治的艱難處境

(3)藩鎮也是紙老虎

唐憲宗李純這個人非常聰明,雖然繼位的時候形式對他很不利,但是唐王朝祖輩那種豪邁的氣質終於在他身上甦醒,他要重新樹立唐王朝的權威,通過最直接的手段,打到你服為止。

前面說過藩鎮的節度使名義上都是朝廷委派的,但實際上都是父死子繼,朝廷只不過是補一道手續追認一下而已,但李純就咬緊牙關頂著叛亂的風險,說任命必須我朝廷派人,你兒子什麼的我不認可。

這明擺著是要削藩,那就開打吧,朝廷委任不委任節度使該怎麼接班就怎麼接班,唐憲宗也明白,嘴上逞能是沒用的,必須真刀真槍乾硬仗。

唐憲宗識人很準,他大膽任命了一個叫做李愬的將領,這個人可能八零後比較熟悉,因為學生時代課本上有篇文章就叫《李愬雪夜入蔡州》,說的就是李愬領兵奇襲蔡州的故事。

當時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他就是剛面說的老爹吳少陽死了,但是中央就是硬扛著,就是不認命他做節度使,當時淮西節度使的轄區中央軍地已經三十年沒有進去過了,這下子李愬帶領九千人馬,下著大雪突襲蔡州,快到了才告訴士兵,這是要活捉當時有幾萬人們的吳元濟。

結果吳元濟做夢也沒想到,還在被窩裡的他就這麼被中央派來的軍隊捉住,送到長安斬首示眾了,緊接著就是鬧的最兇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這個人居然派刺客去當街殺死了當朝宰相武元衡,另一個宰相裴度要不是有老僕人保護,也已經死於刺殺了。

這簡直就是猖狂到了極致,從秦始皇建立中遠集權到現在,當街殺死在宰相的,這可是頭一遭,可見當時的朝廷權威到了何種衰弱的地步,節度使根本就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李愬一鼓作氣十二戰十二捷,打的李師道滿地找牙,最後手下的士兵看著跟著他就是死路一條,最後殺死了李師道,向朝廷投降了。

最難啃的骨頭就是河朔三鎮節度使,因為以來兵強馬壯二來他們是安史之亂的遺患,因為安史之亂打了八年,最後都精疲力盡了,中央最後不得已承認了河朔三鎮的地位,實際上他們就是原來安史之亂的主力部隊。

這三鎮分別是幽州鎮,承德鎮和魏博鎮,這三鎮兵馬最多,實力最強,更是從來沒有把朝廷放在眼裡,不過這一次該輪到唐憲宗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了,管你什麼地位什麼來歷什麼實力,統統打到你服為止。

唐憲宗在位十五年,通過軍事手段,把全國藩鎮收拾了一遍,連河朔三鎮都服服帖帖了,其他的藩鎮基本上就是秋風掃落葉了,整個唐王朝在李純的手上又隱約回到了盛唐時候的感覺。

從藩鎮叛變與譁變的雙重毒性,看唐朝中後期統治的艱難處境

(4)著火的紙老虎

唐憲宗前腳一死,後腳藩鎮簡直就是跟一個火星落進了汽油桶一樣,全國藩鎮一下子又炸起來了,各地節度使又基本上不聽中央了,基本上又恢復了到了唐憲宗以前的狀態,從收服藩鎮到重新獨立,中間幾乎都是完全沒有間隔的,藩鎮問題就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樣的困擾著唐王朝,偶爾有那麼一兩場精彩的戰役,可以依然無法改變這種地方不聽中央的基本面。

那麼藩鎮問題為什麼如此難以解決呢?背後一定有它生存的邏輯,秘密其實就在藩鎮賴以生存的兩大條件,府兵制和軍餉問題。

唐朝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簡單的說就是一輩子的職業軍人,沒有戰爭的時候,種地自己養活自己,有戰爭的時候,拉出去就能打仗。

府兵制最初解決的就是軍餉不足問題,乍看上去省去了很多麻煩,軍隊平屯田戰時打仗,曹操就是靠著這個制度奠定了三國的霸業,但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府兵制最大的問題就是軍餉問題。

唐朝的節度使的初衷就是提高效率,一個節度使統領地方上一切軍民財事務,唐朝尤其是北方雖然府兵制要求不打仗的時候種地,但是北方本來土地就貧瘠,種地根本就不行,加上一直都沒怎麼太平過,所以軍隊基本上還是靠軍餉養活那些一輩子的職業軍人。

結果中央不給軍費讓節度使自己籌錢,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一條,那就是士兵只認給他發軍餉的人為統帥,朝廷發軍餉就聽朝廷的,節度使發軍餉就聽節度使的,這一點後來的歷史一再證明是打不破的規律,清朝的湘軍為什麼只聽曾國藩的,因為朝廷不發軍餉讓各地團練自行籌集,最後士兵們便只知道有曾大帥,不知道有朝廷了。

節度使們有了絕對聽命於自己的士兵,那行為自然就是朝廷無法控制的了。

從藩鎮叛變與譁變的雙重毒性,看唐朝中後期統治的艱難處境

(5)擒賊先擒王失靈了

藩鎮問題猛一看是藩鎮問題,士兵只聽節度使的,按照擒賊先擒王的理論,看好了節度使是不是就能解決藩鎮問題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再來看一看李愬這個平定了很多藩鎮的大將,他後來的職務就是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鎮的節度使,因為這地方是他打下來的,那朝廷說這個最難啃的骨頭你來,好好替朝廷看好這個地方,結果大英雄李愬一到了這個地方自己也犯難呀。

士兵們聽節度使的沒錯,前提是節度使得發給他們錢,他們全部都是職業軍人,基層士兵利益被緊緊綁在一起,說白了就是軍餉,你再勇猛無畏,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殺光吧,所以要控制藩鎮的軍隊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給錢,只要給錢士兵們管你是終於朝廷還是終於地方,跟著你幹就完了。

結果李愬實在沒有辦法,整個任上就是不斷的給錢,最後甚至是那自己的私房錢貼補,才能穩住這些自下而上的利益團體,中國傳統的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在藩鎮失靈了,因為沒有王,“王”,已經被底層士兵綁架了,士兵們感覺這個節度使不行就換個節度使甚至是直接殺了這個不行的節度使。

那些能力不強的中央委派的節度使,往往控住不住地方局勢,喪命也是常有的是,譁變什麼的對於藩鎮的軍隊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對於藩鎮而言簡直就成了鐵打的士兵流水的長官。

對於唐王朝而言,不但要防止藩鎮節度使叛變,還要防著藩鎮士兵譁變,聽朝廷話的節度使往往會引發譁變,不同朝廷話的節度使,往往又會引發叛變,後期的唐朝也就在這種完全沒有解的死循環中風雨飄搖的一百多年。

這裡面也有節度使和朝廷之間的某種默契,節度使賴以生存的條件就是當地的士兵,而當地的士兵最不願意做的就是離開自己的地盤去打仗,所以儘管唐王朝後期有各種問題,但是各個地方節度使依然會維持一個有最高朝廷存在的這麼一個平衡,因為沒有一個節度使有實力消滅朝廷。

儘管藩鎮無法消滅唐王朝,唐王朝也拿藩鎮無可奈何,對於這種自下而上的藩鎮結構,以往沒有一種經驗可以借鑑,知道有一天有個落第秀才打破了這個脆弱的平衡,這個人就是黃巢。

從藩鎮叛變與譁變的雙重毒性,看唐朝中後期統治的艱難處境

總結:藩鎮的叛變和譁變成了自身的雙重毒性,唐王朝無論是採取哪一種辦法都無法解決藩鎮問題,很多時候我們看待一個問題,必須撥開表面的事情,看到背後的因素,是唐朝的兵制和稅收制度,最終導致了藩鎮問題的出現,解藥只能從制度上解決,其他的縫縫補補全部都是權宜之計而已。

參考文獻《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