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家庭教育課》《情緒課》《婚姻必修課》在頭條專欄熱銷中

微信公眾號:胡慎之(ID:hushenzhixl)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心理學,尤其是在精神分析上有一個名詞,“被動攻擊”。

意思是,你的攻擊性一直都在,只是你用了一種很被動的方式讓別人體會到。

網絡上有則新聞:一位女性乘坐飛機,乘務員多次提醒她,讓她手機關機,但她就是不關,而且全程據理力爭。最後,乘務員報了警,這位女性被拘留了。

當時,我看到這則新聞,覺得真是大快人心。

因為我經常坐飛機,對於她這樣的行為,我認為是需要受到懲罰的。

也許有人質疑,“不就是手機沒關機嘛,難道因為一個人的手機不關機,飛機真的會墜毀?”問這種問題的人,我無法回答,原因是我對航空電子等各方面都不是很瞭解,但最起碼,我知道這是一條規定。

是一條規定,也是一項規則。

規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我們的作用,當然,如果我們無視規則,很可能就會被規則懲罰。

之前浙江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老虎咬死一男子,事故發生的原因是,該男子逃票翻越圍牆進入了老虎散放區。

☞ 由此看出,被動攻擊更多的表現是: 不願認同規則。而不願認同規則的後果,嚴重些,就是血的代價。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01

被動攻擊經常出現在人際關係交往中。

朋友圈有這樣的人,跟他提前約好了見面時間,但他特別慢,總遲到,而且遲到後,態度特別好,“抱歉,對不起,不好意思......”

雖然,對方遲到,我們內心感到不舒服,但就像老話說的,“伸手不打笑臉人”,當對方笑著跟你道歉的時候,我們也只能在心裡安慰自己,算了吧。

儘管心裡告訴自己算了吧,但那種被爽約,不舒服地感覺依舊存在。

後來,下一次,對方依舊遲到。(攤手~)

我跟他有一定的合作關係,慢慢地,他這樣的行為讓我內心有些許的擔心。事實上,我的這種擔心是合理的,因為他並沒有合作的概念。

被動攻擊的概念很簡單,簡稱“三不”,不主動,不合作,不妥協。

這種情況是怎樣形成的呢?

幼年時,他跟媽媽的關係出了問題。

掌控力極強的媽媽,特別想掌控孩子的方方面面,希望孩子的言行完全按照她所期望地進行,不給孩子任何自主的機會。於是,孩子開始用這種方式攻擊媽媽。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那磨磨蹭蹭地吃飯,媽媽非常焦急,可能要趕著去做一件事情。這時,媽媽就不停地指責孩子,“你吃飯怎麼這麼慢,這麼大了,連飯都不會吃。”

對於媽媽的這些指責,孩子心裡特別委屈,但這種委屈的感覺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同時,媽媽是他必須要認同的規則,他不得不聽從,畢竟他需要依靠媽媽才能存活下來。

他也很想吃快一點,但他又覺得委屈,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表達自己的委屈呢?

越吃越慢,不配合你,也不跟你合作。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

表面上,孩子對媽媽沒有任何的不滿,但內心深處,他恨他的媽媽無緣無故地指責他,把錯誤都推到他身上,自己一點錯都沒有。孩子不能直接攻擊媽媽,就學會了用這種被動攻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和憤怒。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02

之前,我帶家人去埃及旅行。

眾所周知,埃及的治安管理等都不是很好。所以,對於第一次去那旅行的我們來說,沒有選擇自由行,特意報了一個旅行團。

而且考慮到,如果自由行的話,還要提前做出行攻略等等,總之,各方面都比較麻煩。

同行的旅行團中,有一位50多歲的先生,他是單獨一個人出來的。根據他自己的表述:他跟家裡所有人的關係都不太好,被家人邊緣化。

因此,他經常一個人出門旅行,去過很多地方。

他總是給旅行團帶來一些麻煩。

他特別愛拍照,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每到一處地方或一個景點,喜歡拿著一架相機到處拍。以上這些行為都沒有什麼問題,但他總是最後一個上車,甚至有一次離譜地遲到了差不多半小時,整車的人都在等他,也影響了我們下一次的旅行。

幾次之後,整個旅行團的團員都對他有意見。

可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當他晚到上車的時候,沒有人說他。但他上車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不願多看他一眼。

是的,他又被邊緣化了。

哪怕他說某個地方很好玩或怎樣,沒有一個人願意搭理他,全車人都在用沉默,不回應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憤怒。

是的,

沉默是最大的攻擊:我不理你。

後來,我們一起去坐熱氣球。

本來一切都挺好的,我們在吊籃裡拍了很多照片,風景也超級美。

當熱氣球準備下降時,駕駛熱氣球的專業人士讓我們所有人全部蹲下來,靠在一側。

熱氣球降落時,落在地上的時候,一定會側翻,因為有風。

所有人都蹲了下來,唯獨他一個人還在拿著相機站在籃筐邊拍照,當時我非常憤怒。

籃筐裡還有我的孩子和家人。

我瞭解熱氣球降落時,為什麼我們整個人都要團在籃子裡邊,靠著背後,因為側翻的時候,我們會翻滾。如果他是站著的,在側翻的時候,他就會往我們身上撲過來,讓我們受傷。

說句實在話,這位先生受不受傷,我不在意,我在意的是我的孩子和我。

那一刻,我非常憤怒地告訴他,

這位先生,你拍照沒關係,但現在熱氣球駕駛員讓我們這樣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你這樣子(站著),受了傷,我不在意,但如果你導致我們受傷的話......,我不想我自己和家人受傷,請你蹲下來。

當時,我憤怒到了極點,我相信,那時候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眼神中是有一股憤怒之火的。

其實,那股憤怒之火,不僅僅來自他在熱氣球上的行為,還包括他之前做的所有事情,長期堆積,帶給我的感覺,讓我對他非常憤怒,而且,他一直在不斷地控制我們所有人。

正因為如此,他才被邊緣化,不被我們待見。

從你對規則的態度,對世界的態度,能看出你對別人的態度。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03

一般情況下,有兩種關係模式,我們沒辦法去理清,一種是控制和服從的關係模式。

在這種關係模式裡,我們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成為一個控制者,要麼成為一個服從者。

幼年在強勢媽媽控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中積累了很多的委屈和憤怒。一旦我們還像小時候那樣,聽媽媽的話,按照媽媽的話去做事情,內心中的那種委屈就會湧上來,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成了一個服從者。我們不想體驗被控制的感覺,所以,在這裡面,我們又特別渴望做一個控制者。

什麼是控制者?

很好理解,就是周遭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別人都應該為我服務。

這是很多人內心中相處的模式。

因為如果我不是控制的那個人,那麼,我就是一個服從別人的人,委屈的人,受傷的人。

我們也經常看到,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挑戰規則,挑戰權威,挑戰身邊所有的一切。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

幾個初中生的孩子,結伴闖紅燈,過馬路。

不幸的是,他們三個人都被一臺車撞上了。

闖紅燈的現象,在我們國家屢見不鮮。仔細分析一下,你會發現,闖紅燈的人內心中認為,這些規則都不需要遵守,一旦遵守了規則,我們就成了服從者,於是乎,本能的抗拒感就產生了。

就像條件反射似的,只要有了規則,我們就特別想去挑戰,以此來獲得掌控感。

很多次,我在斑馬線等綠燈的時候,總是看到有一些人,左看看,右看看,看有沒有車輛駛過,如果沒有,就走過去。

其實,在他們走過去的那一剎那,挺孤單的,所有人都在看他們。

我相信,他們在走過去的那一刻,內心是有一些愧疚感和羞恥感的,但愧疚感和羞恥感並不能去阻礙或調整他的行為,他們還是很想挑戰一下規則。

現在很多人開車都不願系安全帶。

有人看到了這裡的商機,發明了一種安全鎖釦。

安全帶不用插進去,只要把鎖釦插進去,車子就不響了。

在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內心中是否產生了一種想法:這些規則全TM是狗屁,我一定要打破它。打破它們讓我們覺得自己特別聰明,勇敢,無畏。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04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乖越好。

然而,很乖的孩子,長大後的性格,事業發展真的很好嗎?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一位強勢的媽媽和一位乖巧的孩子,在乖巧孩子的眼神背後,一定有小聰明式的把戲,“人前很懂道理,很乖巧,背後卻一直打破規則,做一些小動作,傷害別人。”當有人指出他的把戲時,他又立刻恢復成了一副乖巧的模樣,以至於,他不需要受到任何懲罰。

但這種感覺帶到人與人的關係中,是很糟糕的,很可能影響到別人的利益。

從另一方面來講,他在不斷地攻擊你和挑戰你。

當我們內心的關係模式是掌控和服從的時候,我們就容易把周遭的所有人分成兩部分:按照我的規律來運行的好人,不按照我的規律來運行的壞人。

認知

認知治療理論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核心信念:如果別人不能滿足我的需要,這時,我一個人是無法承受這種焦慮的感覺,所以,我會很憤怒,身邊的所有人都可能是傷害我的那個人。我有理,別人都是壞人。

在潛意識中,當我們利用這種核心信念去對待周遭的人事物時,我們根本就沒辦法跟別人建立一個很好的關係,而且特別孤單。

有一句話能很好形容這種關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裡的“人人”是指“規則”。

實際上,這裡的“人人”被我們投射成了強勢的媽媽。

內心中,我們不是在跟別人互動,而是在反抗強勢的媽媽,自然而然,曾經所受的委屈都被激發了出來。

就像那位50歲的先生一樣,他把跟團旅行的所有人都投射成了他媽媽,用被動攻擊的方式,成功地讓自己受到了大家的責備,大家都不喜歡他,討厭他。

大家為什麼那麼討厭他?

因為他真的是在不斷地挑戰別人,用不合作的方式,試圖掌控他人。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05

重點來了,怎樣解除這種相處模式呢?

不要問別人為什麼不喜歡你,而是覺察到這種模式在我們自己身上存在了,問自己,“在跟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你對待別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焦慮的媽媽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害怕我們的世界沒有按照我們的規則去運行,失控的感覺更讓我們感到焦慮,恐慌。越失控,越需要強烈的掌控感。

可是,你想要掌控別人,別人並不一定願意配合你去完成這種掌控感。

這導致很多父母有了這樣的行為:在外面是脾氣非常好的好人,在家裡就像一個暴君。在外面是一個服從者角色,在家裡,特別渴望掌控他人。

這也是一種掌控和服從的關係模式。

不過,很顯然,這樣的相處模式很難尋覓到一個真正地,知心地,彼此之間比較真誠的關係。

當一個人服從服從他人的時候,內心中一定充滿著委屈,隱藏著許多憤怒,只是隱忍不發罷了。很不巧,這樣感覺被帶到家裡來了,希望家人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當你有自主意識或個人喜好時,這是不被允許的,因此,他成了暴君,用打罵,指責,發火的方式對待你。

我的小兒子小豆子的成長非常有趣。

3歲以後,他有了自主的概念,體現在有自己想探索的東西,遇到一些事情,會本能性地反抗。

在小豆子五六歲的時候,他學會了跟自己的奶奶吵架。

奶奶:哎呀,幾點了,該洗澡了,還在那慢吞吞地。

小豆子聽到了也假裝沒聽到。

然後,奶奶生氣了:豆子,洗!澡!了!

豆子:憑什麼。

(做爸媽的應該知道,當孩子說出“憑什麼”這句話的時候,代表孩子要建立自我了,你已經侵犯了他的邊界。)

如果做父母的沒有給孩子自主的機會,這句“憑什麼”就會一直延續下去,延續到孩子成年的時候,那時候,可能就比較糟糕了。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說“憑什麼”是可以的,那是他在維護自己的邊界,想自己做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全部聽父母的。但到了成年,那句“憑什麼”就演變成了他對控制的反抗。

他從小到大的感覺是,我不被人待見,很多人都在針對我,儘管我已經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情,討好了身邊所有人,但為什麼別人還是不喜歡我?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

有可能你正在對別人進行被動攻擊,而且沒有人需要你的討好。你的討好只是你的模式,沒有人需要你去順從。

妥協不代表服從

妥協是對關係的尊重和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尊重的一種表現。包括開車的時候系安全帶,過馬路的時候遵守交通規則,這都是你在為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

如果你把遵守規則理解成,是別人強迫要求你做的事情,或你認為挑戰規則就是自己完全自主的表現,那你可能要的就是一種絕對的掌控——所有人都應該按照我的規則運行。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06

自然是一種規律,就像天下雨了,我們要打傘,這樣才不會淋溼。

如果你不打傘,反而不斷地怪罪老天為什麼要下雨......,其實沒必要。

雨天打傘,是我們尊重規律的一種方式。嘗試去欣賞雨景吧,這能給我們的生活增加一點快樂。
< the end >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也許是你一直在被動攻擊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