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五個讀書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啟發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僅在政界叱吒風雲,而且在學術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他一生活了56歲,在他有限的人生裡,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獲得了“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驕人成就:

梁思成,建築學界泰斗,古建築法創始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梁思順,我國著名詩詞研究專家。

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家,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梁思忠,畢業於西點軍校,是兄弟姐妹中政治熱情最高的,可惜英年早逝。

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門語言。

梁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他曾經參加中國科學院經濟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編寫工作,並主編了《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是新舊中國少數懂經濟的人。

梁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被譽為“燕京三傑”之一,她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燕大學生領袖。

梁思寧,被譽為最特殊的兵,曾被陳毅元帥親口稱讚。

梁思禮,火箭系統控制專家。我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航天事業的開拓者,為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奉獻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梁啟超的五個讀書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啟發

梁啟超一生著述豐富,創作出數以千萬言計的作品。他在讀書上很有見地,今天重溫他的五個讀書方法,對我們依然頗有裨益。

首先,要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才能嚐到讀書的趣味。

梁啟超認為,打算做專門學者固然要如此,從事其它職業也是這樣。一個人無論他的工作是在工廠裡、公司裡、議院裡……做完一天的工作出來之後,隨時立刻可以得著愉快的伴侶,莫過於書籍,莫便於書籍。養成讀書習慣,才能嘗著讀書趣味,這種習慣必須在學生時代養成,如果在學校中不養成主動讀書的習慣,這個人簡直是自己剝奪自己終身的幸福。

第二,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瀏覽的。

因為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具體到一部書,也可以分為泛讀和精讀兩種。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一書中,梁啟超提出“讀史的方式,可以說有兩種:一種是鳥瞰式,一種是解剖式。”他對這兩種方式同樣重視:“單有鳥瞰,沒有解剖,不能有圓滿的結果;單有解剖,沒有鳥瞰,亦不能得良好的途徑。二者不可偏廢。”

梁啟超的五個讀書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啟發

第三,有些內容要做到“熟讀成誦”。

梁啟超在自己所讀的很多書目中標有“希望熟讀成誦”字樣,他認為需要熟讀成誦的內容有兩種:一種是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另一種是有益身心的格言。

第四,勤學習,並且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梁啟超做學問講究方法,讀書學習亦如是。他提倡做讀書筆記,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明確提出:“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麼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

梁啟超的五個讀書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啟發

第五,讀書學習要心態端正。

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裡,梁啟超提出了兩件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做學問都應該注意的事情:一是“不要為因襲的傳統的思想所蔽。”這是說不要迷信古人,不要盲從權威。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提出新問題,闡述新見解,發明新思想,而不至於在先哲面前望而卻步,畏縮不前。另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不要為自己的成見所蔽”,梁啟超很嚴肅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自己做學問時就竭力避免,這從他的學術名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不難發現。在此書中,他基本上是公允地評價了自清以來近三百年的學者,儘管有些人的學術、風格他可能不贊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