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亩产1千公斤的大米,究竟有谁吃过?有吃过的出来说说?

用户102552870663


袁老培育的\\杂交水稻产量虽然高,但不好吃,种杂交稻的农民不喜欢吃,北方面食区的人更不吃,吃杂交水稻的只是小工厂的食堂、路边低级餐馆、低级快餐排挡。杂交水稻虽然产量高,但价格低,增产不增收,所以农民对它的种植率不高!


失眠35


二00五年我在农村种田,种植过"隆平超级稻",我地是沿江江南,我作二晚种植,六月二十日播种,秧龄期25到30天开始移栽,每穴秧苗三到四株分蘖率中等,全生育期120到130天,我施肥合理,科学种管,水稻长势茂盛。
在施肥中我亩用三元素复合肥80斤,追肥亩用尿素30斤,后期结合治虫,喷施芸苔素优质水溶钾肥,十月上旬收获时杆青籽黄,每穗250多粒,千粒重25克,每亩按实际面积60平方丈算,一亩五分田收净谷2700斤,亩产1800多斤。"隆平超级稻"有中稻和二晚,我地适合种二晚。


"隆平超级稻"米质二级,米长粒晶莹如玻璃,做饭吃了香软可口,适合大众口味。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许多杂交水稻良种,为中国农业作出了贡献。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和品质,创世界最高水平!

安徽农村广播听评员


看了一下各种答复,我是亲历者。我说几句。我吃过袁老主持实验推广的杂交水稻的大米。75年底_76年五月,我们长沙县几十人赴海南制三系杂交稻种,76回家后晚稻制种,77年全面推广,当年杂交稻亩产近千斤。后来,我虽干其他工作了,但我很关心杂交稻。80年代后产量越来越高,现在已经1000多斤一亩了。当年最开始是V优46,产量高,但口感不太好。到后来杂交稻品种口感越来越好。现在还在大面积种植。有人说,六三年,什么陆才号等品种已经过800斤了,那是没根据的。六四年提出刚要是600斤一亩,还没法达到,早一年就800斤,那是笑话。60年代初亩产充其量500斤左右。我是有依据的。有人说当年没有化肥农药,产量低,77年化肥农药还是紧俏物资,但杂交稻已接近1000斤了。局部实验田亩产1000多斤。有人说,华南种植的汕优,汕优就是三系杂交稻。再有,三系杂交稻不是转基因。袁隆平老先生为我国粮食安全,为老百姓吃饱饭做出卓越贡献,当然是袁老和他的团队一起做出的贡献,不容抹杀。


用户1956502798232


说难吃的根本就没吃过。1978年,我下乡在农村,亲自种过杂交水稻,那杂交米的口感相当好,不需加菜,只要拌酱油就吃三大碗。现在杂交水稻已经是五代六代甚至七八代,育种已经工厂化,所以大家少了感受。那时每个生产大队都由“五七队"负责育种,母本四行父本两行,还要赶花(人工授粉),种子产量很低。但播种后产量确实高,而且稻米口感相当好。


风轻云淡177947439


看了半天各种回答,没有一个吃过的,还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提问的是问谁吃过?味道怎样?

难道真的没有人吃过没?

这个是去年的回答,个人看法。

2018年12月21日

袁隆平,我们必须要承认袁隆平对中国杂交水稻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然后,我们来说为什么总有人黑袁隆平。

个人觉得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一、是对于到处被宣传的亩产多少多少斤存在较大质疑,认为这是在搞特殊种植。由专门的人员伺候几亩试验田,水稻紧挨在一起,密密麻麻(感觉铺块板子就能站人),喷施特殊的肥料,然后收获很高的产量。类似于某个特殊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生产队长组织把附近其它稻子连夜移植到一块地里获得高亩产的感觉。大家认为,试验田里高亩产对农民来说,没有实际意义,农民需要的是自己种植的实际亩产。而自己实际种植后的亩产与实验田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二、这种杂交水稻不能留种,每次播种都需要购买种子。而相对于传统水稻种子来说,袁隆平的新杂交水稻种子因数量少需求量大而造成种子价格较高,增加了农民投入。而实际种植后的产出又不像电视里说的那么高,农民进行了高的投入,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高收获,就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三、袁隆平只是中国广大育种专家之一,基层育种专家非常多,取得好产量成绩的也不少。但是袁隆平相对于其它专家来说,占了太多的声誉和实际利益,转眼间成了一个大富翁。其它人继续艰辛的继续搞着自己的研究,一辈子默默无名,似乎存在着某种不公平在里面。当然,袁隆平所获荣誉和利益也是应得的,他就是千金买马的那一匹。

所以,总会有人质疑袁隆平,甚至黑袁隆平。


王某某08


题主不懂就不要装懂,你对农业太外行,别乱提问题,功勋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从来就沒有宣布过亩产千公斤大米,目前已经达到亩产1100公斤稻谷,正在向1200公斤功关,首先题主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一公斤稻谷不等于一公斤大米,一千公斤大米大约需要一千三百公斤稻谷。现在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袁隆平院士的功劳是与目共赌的,吃过这种杂交水稻的大米的人多的是,或许你也吃过,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当然多数吃过的人是南方人,北方人爱吃面食,现在己经大量种植杂交水稻了,它比常规水稻产量高一倍,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


刘飘飘6


中国的农业,袁老功不可沒。

记得生产队时跟父亲一辈下田干活、常听他们在议论、在感慨:说以前我种的老品种秧要扞一大把,长的禾秆高不抗倒,又没产量,亩产能有三四百斤就不错了!谁想的到,现在插一两株就行,亩产还上干斤!这杂交种就是好,还粘又好吃,早这么做还愁粮食不够吃?

老农们这些话,虽几十年过去于我却记忆犹新。

不是田地肥力不够,也不是农人不够勤劳,归跟结底原来我们沒有优良的品种。感谢袁老!

凡有良心知感恩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能忘记的也只有那些分不禾稗、不知禾上长谷还是长米的愤粪者,那几十年亩产上千的水稻也分不清是那个给吃了?你敢说你没吃过吗?

在这里,我要感谢袁老,祝您健康长寿!


洛山洛水乐李


袁隆平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其实代表了一个团体,也就是所有的杂交水稻都属于这个范畴。至于哪个品种属于袁隆平培育的,还不能完全掌握,因为他是理论上的先行者。


我能记得自己购买的籼稻品种就有、桂潮、籼优63,名字可能都写错了,那还是80年代的事情。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到现在几乎就没有吃过籼稻,清一色的东北大米,比如稻花香、五常水晶大米等。原来,我们这里每人就有几分水稻田,汕米都是杂交水稻,产量800斤左右,但是,包产到户以后,劳动力大量外出,加上河道水位下降,再也没有看到成片的稻田了,也就不再吃籼稻了,因为粳米显然比汕米好吃多了。

听说袁老培育的超级水稻特好吃,价格也不菲,就是没有机会尝一下。说句内心话,真的想吃一口,表示对袁老成绩的肯定,也为水稻产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叫声好!

总有一些人对袁老胡说八道,也不知道安的什么心,水稻产量提高了,这是事实,有什么不好?不好吃就别吃,还是有人吃的,也可以加工成为米粉等,凭什么诋毁袁隆平个人?如果是有些人想超过袁老,那就请你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发几篇论文就有一些本事了吗?最讨厌的就是这些伪专家了,你不是这么认为吗?


农耕子


已经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是科学的东西是不容置疑的,袁隆平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而且长期受西方封锁的国家的贡献也是不容抹黑和胡喷的。

1970年代前期,不仅农村有定量供应的城市市民都以解决饱肚为头号大事。我姨妈一家都常年委托我们给买老南瓜红薯之类的,否则表兄弟们常为谁多吃了一口饭争得大打出手。农村就不用说,我历来咽不下杂粮,所以父母一大个冬季就是红薯充饥,然后在红薯中蒸小碗米饭分给我和弟妹。同村的一个伙伴家里人口多粮食少,我们一起读高中在校住宿时吃不饱饭他就去食堂为工人做事换饭吃,本来成绩比我好的结果成绩一步步落后,现一生都在农村做苦力活。

那时农村种双季稻,亩产600斤叫“跨长江过纲要",意即只有长江以南才能实现的目标,也是写入国家几五规划中的目标。杂交水稻的种植单产一季就达800斤以上晚稻也在600斤以上每亩。至1980年代中国人才初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这其中袁隆平功不可没。


楚天959


袁老为中国人口摆脱饥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杂交水稻产量高,米质优,毫不夸张地说养活了十四亿人口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种植杂交系列养活的人口。这时有人会说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多少多少粮食,这是生意上的事咱不谈。记得50至60年代,粮食产量俳徊在200至300斤左右之间,70年代初,水稻矮化,亩产400至500斤左右,进入80年代,袁老发明了杂交水稻,亩产一下跃升到1000多斤,可以说80年代后,大多地方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从此出现了杂交玉米,杂交油菜,还有杂交小麦,杂交蔬菜等等。90年代至今百姓衣食无忧。这些年全国到处有土地大遍大遍的荒芜现象,国家粮食显得依赖进口。所以,袁老给人类所做的贡献比天大,比海阔,袁老的贡献将永载史册。我希望今天吃饱了饭的中国人永远不要忘记袁隆平这位老科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