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人的認識水平和讀書多少有關係嗎?

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人的認識水平和讀書多少有關係嗎?

中國人常說“讀書明理”,這句話在中國社會適用,其實全世界都通用。

雖然一個人不讀書或書讀得少不一定不明白道理,但讀書多或讀書時間長的人,知道的書本知識肯定也多些。

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人的認識水平和讀書多少有關係嗎?

有人說,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這是一個特例,這說明,朱元璋聰明絕頂,能夠不讀書而通曉“六經”裡面的道理,實在厲害!

換言之,朱元璋雖然不識字,但不等於說他沒頭腦、沒思想或沒文化;而是說朱元璋的認識水平非常了得,已經接近“六經”的層次,否則人家也不可能當上明朝的皇帝。

這個特例也說明,人的思想認識不一定非要通過書本,還有其他渠道,像個人悟性、家庭教育、社會見聞、生活閱歷、朋友交往、影視欣賞、收聽評書等等。

但這裡還應該再延伸一點,即使朱元璋天資再聰穎,歷史上也沒有人說他能夠“一字不識通《道德經》”。

換言之,即使朱元璋能夠領悟“六經”裡面的道理,卻不能證明他也有能力懂得《道德經》中的思想。

按照一般的常識,如果朱元璋沒有讀過老子的《道德經》,恐怕憑一己之力很難做到儒、道兼通吧。

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人的認識水平和讀書多少有關係嗎?

這個現象也說明,一個人的認識視野和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沒有無所不知的天才,也沒有絕對普遍的永恆真理。

比如數學中的幾何學,人們在初中學的幾何學叫做平面幾何,又叫“歐幾里得幾何”,只適用於一維空間——平面空間;如果把平面幾何中的三角形原理運用在地球儀上就是錯誤的,球面幾何學又叫做“非歐幾何”。

作為純粹科學的數學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對象了,像社會、歷史、道德、法律、哲學、宗教、文藝等等都是人學科學對象。

從個人能力上說,一個人無論再聰明,知識再淵博,也不可能通曉全世界的所有真理。

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人的認識水平和讀書多少有關係嗎?

再舉個例子,很多人對儒家的《論語》推崇備至,認為《論語》已經囊括社會人生的絕大多數道理,像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思想。

所以有一句古語:“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對《論語》的意義評價甚高,意思是說,有半部《論語》已經足以保證天下太平。

歷史的事實是這樣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就不會消亡了,清朝的皇帝也不會被趕下臺。

在此可以把儒家的《論語》和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的相關作品做一下對比。

先下一個結論:假如孔子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生活在同一個時空(他們都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估計孔子就不會這麼自信了,古代社會的知識分子也不會對《論語》思想評價這麼高。

記載孔子思想的《論語》和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或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的區別非常明顯,比如認識視野方面的差異。

《論語》只介紹了一種社會關係——西周社會的典章制度,只推崇一種道德文化——周代的禮儀。所以孔子才發出感嘆: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的意思是說,只有周朝的典章、制度才是合理的社會形態,只有周代的禮法才是治國安民之道。

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人的認識水平和讀書多少有關係嗎?

下面再看一下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

亞里斯多德在這部作品中總共介紹了十幾種社會形態,分析了各種社會形態的利弊、優劣,如王政制度(類似於古代的夏商周社會)、君主制、貴族制、僭主制、民主制、共和制等等,其中還包括幾種混合型的社會形態。

從社會、歷史視野上看,已經看出兩位思想家或兩部著作在認識方面的差異了。

讀者不妨設想一下,假如孔子生活在希臘時代,假如他了解了亞里斯多德的作品和言論,會有什麼樣的感想?

反過來也是,假如亞里斯多德也讀到孔子的《論語》,他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這裡面的故事情節恐怕只有通過讀者的知識積累和跨時空想象了。

在此,編者不是有意貶低古代的聖人之道,而是就事論事,客觀分析,一切以歷史知識為準。

就社會發展而言,一個民族和一個人一樣,無法離開自己的歷史記憶;文化的歷史記憶既可以保存在社會實踐中,如社會關係、法律條例、道德倫理,也可以保存在書本知識中,像儒家的《論語》、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柏拉圖的《理想國》等。世界文化的傳承不就是通過這兩種形式一代代延伸下來的嗎?

比如近代歐洲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源自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即希臘的科學、雅典的民主制、羅馬的共和國和法律;中國封建王朝的一代代更迭同樣源自古代封建文化的影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所以無論從社會還是歷史層面,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特定的文化記憶密切有關,是文化記憶的具體體現和時間延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