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唐末強藩林立,中央威權日薄西山,但好歹大中之治讓人眼前一亮,可是緊接著的唐懿宗和唐僖宗的荒唐和無能,一時間朝政烏煙瘴氣,南衙和北司爭鬥的白熱化,朝堂上宰相之間相互攻謁和私利謀取,喪盡了大中之治的果實,原來一切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般的迴光返照,直到黃巢起義對本有政治格局的攪亂,平衡瞬間被迫,唐僖宗狼狽迴鑾,唐廷的勢微,意味著藩鎮的強勢崛起,但好歹依靠著底蘊和慣性,李唐帝國的馬車仍然不曾停下,沒曾想發生在光啟元年的一次事件,直接將李唐拉入了深淵,從那一刻起,朝廷就只不過是明面上的旗幟而已。

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李唐的危機不曾一次的出現,可這次是致命一擊,是由一個功利的騎牆派轉守為攻的奮力一擊,他是謀劃的主角,卻從中協調,遊刃於強藩和權宦之間,導演了成功的反殺,過程精彩,代價是李唐的國運。

王重榮,歷史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罷了,就算放在唐末風雲那具體的時間中,王重榮也不過是一個實力不大不小的藩鎮軍閥而已,與後期的宣武朱溫和河東李克用比起來那都不知道差了多少,頂多就是一個二三流的實力,可是他的狡詐和陰險卻是實實在在的領先諸藩,難怪在那個亂世之中,可以發展壯大且危機來臨時還能守住一畝三分地且反戈一擊,這不得不說他生得逢時。

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王重榮的三個階段

王重榮早年是隸屬於官軍體系的,可是隨著黃巢攻入長安,河中節度使李都投降,而作為其下屬的王重榮也“明智的”選擇了投誠。這是王重榮的第一階段,一個投誠的軍官。

雖然黃巢佔據長安,唐廷中樞逃亡,可天下大勢依舊不明朗,面對著黃巢不停的徵調,使者不絕,已然坐上主位的王重榮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於是他決定反正,他曾義正言辭:“我之所以詐降以解禍患,是因為援兵未到。”能把投降說得如此清新脫俗,王重榮不愧是梟雄之姿。

就這樣王重榮又回到了李唐的懷抱,事後面對著黃巢派遣的朱溫和黃鄴的合擊,王重榮陣前激勵軍士,結果大敗黃巢軍,此後,王重榮又與監軍楊復光率領的陳、蔡二州的兩萬兵馬聯合,生擒華州叛將李詳,不僅如此,還在接下來的戰役中迫使朱溫投降。

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面對著黃巢親率大軍,雖然一時間官軍節節勝利,生擒趙璋,黃巢中箭逃亡,可是王重榮部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商議之後,楊復光建議請李克用助戰,於是在李克用沙陀軍的加入下,黃巢被平,京城收復,王重榮被封為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邪郡王,累加檢校太傅,一時間是風光無兩。這是王重榮的第二階段,忠勇且履歷戰功的唐臣。

戰亂年代,忠誠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幾乎可以看成是罕有的品質,特別是對於那些傭兵數萬,割據一方的強悍藩鎮。人心是貪婪和擅變的,且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加而有了更加強大的野心,朱溫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在此次收復京城的戰役中,王重榮雖然不如李克用功居第一,可也是戰功赫赫的一方諸侯了。

黃巢起義,對李唐是社稷之危,但對於不少藩鎮而言卻是趁機發展和壯大的契機,王重榮就是其中的代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一朝也算是如日中天了,畢竟此時的藩鎮之中,朱溫還算是小弟,連他的命運也是王重榮當初的善心仁慈而施捨的,李克用雖然異軍突起,卻遠在河東,關中附近,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絕對算是一股強藩,至少他自認為如此。

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王重榮的資本

王重榮於黃巢起義中成為河中節度使,且勢力壯大,但最為他炫耀的資本,還是在其藩鎮駐地之中有著安邑、解縣兩地鹽池。這兩地鹽池是李唐賦稅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東南賦稅被截留或難以輸送的背景下,河中之地的鹽池就越發的顯現的重要了。

《新唐書.食貨志四》蒲州安邑、解縣有池五,總曰“兩池”,歲得鹽萬斛,以供京師。

唐代一斛摺合為120斤,也就是說這兩地鹽池每年能產鹽百萬斤,而在那個年代,鹽都是收歸國有的,黃巢同志家族就是私鹽販子,賺的盆滿缽滿的,背靠兩地鹽池的重要經濟來源,可見王重榮的雄厚資本,未來有著無限潛力。

朝廷的窘境,權宦的微微一笑

雖然黃巢起義被平定了,可是起義對唐王朝的制度從根本上被連根拔起了。正所謂經濟基礎絕對上層建築,在王朝末年,財政收入更是關乎於國家的生死存亡,好巧不巧的,安史之亂後苦苦維持中央運轉的度支和鹽鐵系統遭到強有力的破壞,而茶稅也隨著南方的聯繫的中斷而完蛋了,東南的經濟漕運已然無能無力,李唐能夠直接掌控和調令的也就周邊的數十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號令難出關中,大明宮已不復昔日之輝煌。

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中央想要重振聲威,就必須要有強大的軍隊作為基礎,大宦官田令孜意識到了軍隊的重要性,於是招募了數萬新軍,可是眼下別說軍隊糧餉被拖欠,就是宦官和朝官加起來一萬多人的開支還捉襟見肘,關中之地的賦稅根本難以填補有增無減的各項開支。田令孜擔心如此下去軍隊會兵變,為此他的眼觀放到了河中王重榮的身上。

田令孜的考量

王重榮是平叛功臣,對朝廷還算是忠順,每年都會向朝廷獻鹽三千車,可是對於百廢待興的唐廷而言卻是杯水車薪,田令孜的目標是將兩地鹽池收歸國有,而之所以敢於向王重榮下手,首先是因為河中距離京城較近,有方便之利;其次王重榮的人品不太好,上不團結中央同志,下令兵士們畏懼;第三,王重榮雖然平叛時顯現出不低的軍事才能,可是終究是實力有限。俗話說得好,柿子撿軟的捏嘛,活該你王重榮倒黴。

於是田令孜出手了,王重榮顯現出了其果決的一面,直接拒絕,且不聽的上表申訴,僵持之下,田令孜想了一招移鎮,就是將三個藩鎮互調,而王重榮是被調往兗海任節度使。是可忍孰不可忍!王重榮是什麼人啊?一個還是小人物時,當下屬連上司都要忌憚的人,權衡利弊之下,王重榮明白自己的底蘊和資本就在河中,就在兩地鹽池這一畝三分地上,退一步就會泯然眾人,作為一個有野心,有梟雄之狡詐和陰險的人而言,不可能將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於是他例數田令孜十大罪狀,算是和朝廷撕破了臉面。

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在三鎮互調的操作中,田令孜下令李克用率兵馳援,這無形之中讓王重榮心焦,李克用沙陀兵天下聞名,戰力雄踞諸藩之上,最重要的是此刻他對唐廷的忠誠度還比較高,怎麼辦呢?王重榮陷入了深深的思慮之中。

此刻田令孜好歹還是代表著中央,身邊聚攏著邠寧節度使朱玫、鳳翔李昌符、夏州李思恭,再加上新招募的神策軍,數對一,大勢在田而不在王。

王重榮忽悠一出,大勢瞬間逆轉

在應對中央即將到來的強援李克用,王重榮顯現出了其生平所學之一的絕技— —忽悠。他施展反間計,製造了假的密旨,告訴李克用朝廷其實想收拾的就是他,為了消除李克用的懷疑,他用朱溫和田令孜等人的密謀來進一步的刺激,須知,當初上原驛的事件令李克用對朱溫恨之入骨,一聽是朱溫攛掇,立時就火冒三丈,一蹭三丈高。

有了李克用政治和軍事上的聲援,局面頓時就有了好轉,最終是河中王重榮以及河東李克用打得朱玫、李昌符等人丟盔棄甲,而田令孜剛剛組建的新軍更是一觸即潰,面對咄咄逼人的態勢,田令孜脅迫唐僖宗又上演了一次大逃亡。

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田令孜眾叛親離,王重榮大勝

眼瞧著田令孜和僖宗逃亡,政治上的立場變換正應證了一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眼看大勢已去的邠寧朱玫、鳳翔李昌符轉身就投靠了李克用和王重榮,接著他們趁李克用未敢進軍長安,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密謀廢黜唐僖宗而擁立襄王李熅為帝,一時間風雲變幻,不過在李克用和王重榮的助攻下,僖宗終還是被迎立。

而隨著王重榮誘殺襄王,將首級傳送興元的流亡朝廷,一場大亂也隨之結束,而在這場由政治博弈而演變的軍事衝突中,權宦田令孜無疑是一敗塗地的,當初依靠的幾個藩鎮節帥或身死道消或貶謫,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李克用卻什麼也沒撈著,還白白的替亂臣賊子背了黑鍋,而唐僖宗更是回到長安後不久就駕崩了,李唐可謂是一朝而威嚴掃地。

本就苟延殘喘的李唐帝國,經此致命一擊更是搖搖欲墜,而此役,也唯獨王重榮獲得了最大的好處,不僅誅殺了對自己威脅的權宦還保住了一畝三分地,這成功轉移矛盾,借力打力的四兩撥千斤的技能堪稱一絕。

唐末的狡詐陰險,王重榮成強藩和權宦間唯一贏家,手段層出的博弈

惡人自有惡人磨

不過惡人自有惡人磨,因為他殘暴,經常侮辱部將常行儒,在光啟三年即公元887年,常行儒帶兵夜攻王重榮住處,雖然逃出,但不久就被殺害。縱觀他的所作所為也算是咎由自取了吧,敲響李唐葬歌的王重榮,沒曾想還死在了唐僖宗之前,也算是為僖宗,為李唐而提前殉葬吧。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