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梁山108将吗,如果宋江不招安能打得过朝廷吗?

JNX平凡的人生


无论新版、旧版电视剧,都是根据《水浒传》续书《征四寇》(又名:《征四寇演义》)的主题来拍摄的,这部反水浒续书强化了招安,丑化了宋江。甚至,篡改了历史,颠倒了黑白。虽然,《征四寇》只有四十九回半,却忽然在“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后半部分反转,专门与官府作对,不断攻城掠寨的梁山好汉,变成了拦路抢劫的毛贼。书中写道:

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纳库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不管的意思,此前梁山好汉打破州府,除了劫取军粮外,都分给百姓)。

别说看到宋江招安顿生反感,就是这段话就招人讨厌。同时,也暴露了续书的丑恶嘴脸——《征四寇》比《荡寇志》还坏。既然是反转,那么,宋江执意招安之说就不是施耐庵《水浒传》的本意了。

但是,宋江与梁山好汉最终还是被朝廷招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

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是原创,其他三部都是二次创作。无论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是《西游记》,其素材来源都是历史真实,都是基于历史真实的文学再加工。其中,《水浒传》的历史线索仅次于《三国演义》,施耐庵在书中以历史线索贯穿始终,水泊梁山的故事不过是这条主线上的一个大节点而已。

这部著作的开篇,就是在讲历史,最终也必将以历史来收束,是一部北宋王朝的兴亡史。而且,宋江是《宋史》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种史料记载,梁山好汉投降了朝廷。但绝对不是如续书《征四寇》那样,卑颜奴膝、摇尾乞怜的向朝廷投降,执意招安。

历史上的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四处出击,不断骚扰州府。到达海州(今连云港)时,遭到张叔夜的伏击,副将被擒。为了救人,宋江不得已率领全体好汉投降。

如此义气,似乎也感动了施耐庵,《水浒传》通篇“义”字当先。

宋江被擒之后,张叔夜没有立即将他们斩首,而是代表朝廷劝降。因为,宋徽宗有诏在先,张叔夜是奉命前来招降宋江,而非剿灭这伙义军。《宋史·徽宗本纪》有这样的记载: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之后不久,“大书黄纸飞敕来”,宋徽宗下诏赦免了宋江。这是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的事情。《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禅杖重六十二斤,讲的是梁山好汉在宣和元年开始聚义。因为,误走妖魔的那一年是宋仁宗嘉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58年,六十二年后,就到了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起事的时候了。经过近三年时间的折腾,宋江被张叔夜擒获,然后招安。

宣和三年二月接受招安,宋徽宗采纳大臣侯蒙的建议(见《侯蒙传》),派宋江去打方腊。打完方腊后,宋江等人因功得以封赏,“三十六人同拜爵”。打完方腊后,史书上便没有了宋江的记载。不过,当时有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大臣李若水,却记载了梁山好汉在大名府的一次经历。

宣和四年时,李若水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县做县尉,以《捕盗偶成》这首诗,记录宋江率领本部人马途径大名府时,引来围观的情景:“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一个“招安巨寇”杨志的佂辽、抗金的事迹,结合李若水的诗,可以判断,宋江打完方腊后,随童贯大军北上,去攻打辽国。之后,又投入到抗金战斗之中。

历史的顺序就是这样的。然而,续书《征四寇》罔顾历史,把佂辽写在最前面,打方腊却成了全书的终结。这样的版本问题,是因为续书是几个人在不同时期写的,容与堂本有招安、打方腊的故事,后来的人则把征田虎、王庆与佂辽的故事插了进去。但是,打完方腊,梁山好汉死伤殆尽,没办法,便把佂辽装订在了最前面。

那么,为什么说施耐庵忠于历史,宋江及梁山的结局就一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呢?

宋江直接冒犯了宋徽宗

稍微回看一下施耐庵的前七十回原著,就会发现,宋江确实有招安的强烈愿望,梁山好汉全体都遵从这个目标。但是,宋江所采取的策略,绝不是如续书《征四寇》所写的那样置梁山好汉意愿于不顾,固执己见而卑躬屈膝。宋江是在做大梁山的基础上,寻求一条“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路。这条路符合梁山所有人的意愿,比如被《征四寇》写成头一个跳出来反对招安的武松。

武松是最早提出招安的梁山好汉,宋江当时很认可武二郎的想法,劝诫他“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後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宋江招安的目的,是要去边境抗敌,立下战功博得个好功名而名传青史。这就是施耐庵所说的“替天行道”,宋江招安的目的是为了“保境安民(也写成辅国安民)”。《征四寇》却歪曲了这个主题,把“替天行道”改成了“替天子行道”,宋江成了向宋徽宗“摇尾乞怜(金圣叹语)”的丑陋的投降派。

宋江率领梁山好汉不断壮大实力,不断与官府作战,而且,战火越烧越升级。第一仗打的是与官府有关联的祝家庄。接下来,打了朝廷权臣高俅叔伯兄弟高廉把守的高唐州,抗击了朝廷官军呼延灼。青州慕容知府是皇亲国戚,宋江照打不误。打西岳华州,则是直接冒犯了宋徽宗,借皇帝的金铃吊挂,斩杀了朝廷命官贺太守。

按照施耐庵在《水浒传》开头亮明的观点,赵匡胤是“替天行道”的第一人,“替天行道”的结果是干掉了五代所有的皇帝,结束了战乱而实现了天下太平。顺着这一逻辑,宋江的“替天行道”必然也是取宋徽宗而代之。所以,写着写着,宋江的部队便打到了宋徽宗的卧榻之侧。

难道,《水浒传》不反皇帝吗?

但是,宋江为何还一直挂念着招安呢?这便是题主所问的问题,梁山真的有108人吗?既然有如此大的势力,宋江为何还要执意招安呢?这个问题留待下文再讲,暂且按下不表。

《水浒传》隐藏重大伏笔

上文讲到,宋江最后被招安是因为战败,也是因为义气。前七十回书中,卢俊义这个人物,就是隐写了这样的结局。此人是以挑战的方式,遭到了梁山泊的活捉。而且,是在船上被生擒。按照施耐庵所宗蓝本《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历史人物蓝本《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写法,梁山第二号人物并非卢俊义,而是吴加亮(吴用)。《水浒传》却把卢俊义写成二把手,这就变成了宋江的副将了。施耐庵这是为后来的故事伏线,卢俊义被擒,宋江便率全伙投降。

这个细节,《宋史张叔夜传》是这样记载的:“……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金圣叹先生非常反感续书写的宋江招安,非常赞同正史记载的宋江投降。因而,其贯华堂本《水浒传》便斩掉了续书,在七十回结尾处,改写了卢俊义的恶梦,让宋江等108人全部被斩首。

其实,宋江等人并未被斩首,后面还应当有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上文所讲到的,宋江等参与了抗金战斗。虽然可以质疑《三朝北盟会编》所讲到“招安巨寇”杨志,并不一定就是梁山泊的青面兽。但是,施耐庵在前七十回的伏笔,非常有可能以杨志抗金的事迹为蓝本线索,写梁山抗金的故事。这条重大的伏笔至少有两处。

第一处就是杨志在汴京卖刀之前,哀叹自己时运不济的内心独白:“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这处伏笔便有可能是照应“招安巨寇”抗金,并以此写梁山好汉抗金故事的线索。史料中,杨志抗金的顶头上司便是种师中,是《水浒传》中的小种经略相公。这两条线索连起来,也就可以推断出鲁智深、史进这两人也有可能与杨志一样,在边境上一刀一枪的搏杀了。当然,还有武松。再大胆的推测一下,神秘失踪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也会出现在《水浒传》被斩掉的故事中。

另外一条大伏笔则是宋江夜夺曾头市。曾头市就是金国人经营的集市,晁盖攻打时,曾头市只是民间运作,他们的主管叫做“曾长者”。后来,这个集市变成了金国官办,“曾长者”摇身一变,成了“曾长官”。这个集市与北宋有相互救援的密切关系,隐含着北宋与金国联盟攻辽的历史。宋江打曾头市与晁盖不一样,打的就是金国。这场战斗,完全就是梁山好汉日后抗金的预演或者是前哨战,更是为《水浒传》后面的故事伏笔。

梁山真的有108将吗

《水浒传》梁山人物的原型,主要来自《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而这两个资料,都只有三十六人。施耐庵的三十六天罡,主要来自于这两个典籍,在创作时进行了再加工和微调整。

上述两个典籍中,三十六人有名有姓,也有绰号,施耐庵则按北斗七星群中的天罡星宿,分别对应这三十六人。同时,对原来的名单进行了微调。《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没有豹子头林冲,于是,便把《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病尉迟孙立下放到七十二地煞之中。《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兄弟二人,取代《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摸着云杜千、铁天王晁盖,完成了梁山三十六天罡的聚义。

三十六天罡星的再创作完成后,施耐庵便按照北斗七星群天罡地煞联合降妖除魔的108数,虚构了七十条好汉。而晁盖则从最终的大名单中剔除。

以此观之,《水浒传》并非完全的二次创作,大部分人物都是施耐庵的原创。那么,施耐庵为何要增加七十个人物,把原来的三十六人扩充为一百单八将呢?这是因为,北斗七星群的星宿统归道家紫薇大帝所管,而《水浒传》中就写到,宋江等人有机会通过“替天行道”斩断魔心而“重登紫府”。

很明显,人物是为故事服务的,施耐庵的故事主题就是“替天行道”。

题主的问题隐含着假如梁山真的有一百单八将,便有足够的实力造反而取代北宋王朝。其实,这也是施耐庵之所愿。所以,上文所讲的宋江敢招惹皇帝老子,摆明了要与皇帝老儿作对。此外,施耐庵在“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充分表达了对皇帝的蔑视和抨击。这一点,绿野老道在相关文章中已有解读,此处略去。

但是,历史的真实不允许施耐庵如此著文。上文已经讲得很明白了,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是依据了历史真实,不是“神剧”。

因而,在“九天玄女庙”的故事中,施耐庵无奈做了两难的表白。宋江梁山聚义是有的,“替天行道”就是要干掉宋徽宗。但是,历史不能篡改,宋江还是因为战败投降而后招安。九天玄女既要宋江做主,又要宋江为臣,在这个故事中,施耐庵非常的矛盾。

但是,施耐庵毕竟是讲故事的大师,他把梁山聚义写得轰轰烈烈,锋芒直抵北宋王朝。但是,宋江却是以不断壮大梁山实力,聚齐一百单八将来震动宋徽宗,争取梁山好汉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权利与机会。

因此,不管108将是否都是真实的存在,宋江都是要招安的,这与实力强不强大,打不得得赢朝廷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样的结局是施耐庵两难创作的结果,无关宋江及梁山的实力。


绿野萍踪01


首先可以确定,历史上梁山泊并没有108将;宋江起义规模并不大,数得出名字的只有三十几人。而且,即便宋江不接受招安,最终结局也是失败。

根据历史记载: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根据历史来看,宋江起义只是小范围内的农民起义,其规模和影响较同时期的方腊起义都要小很多。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如果不招安,宋江能否打的过朝廷,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宋江无论如何都是打不过朝廷官军的。

首先,梁山起义不具备普遍的社会共识,起义本身也不具有正义性。


根据书中所述,梁山好汉都是哪些人?破落的贵族(柴进为代表)、罪犯(宋江、卢俊义、武松等为代表)、地痞流氓(阮氏三雄、李逵等为代表)、土匪(鲁智深、王英等)、战败的朝廷官员(呼延灼、关胜等为代表)。大家可以看出,梁山大多数人都不是贫苦百姓出身,他们造反最主要的原因也不是朝廷苛捐杂税太多,无法生存;顶多是受到朝廷个别官员欺压,遭受可不公平待遇,像宋江、武松这样的杀人犯,更没有什么冤枉可言。

所以本身他们造反的起因就不怎么名正言顺。 他们造反后的斗争对象也不都是官府和朝廷,也包括祝家庄这类的地主,根据剧情来看应该也时不时做一些拦路抢劫,绑架勒索的勾当。 综上,不管是造反起因,还是造反后的表现来看,梁山好汉的起义并不具备正义性,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他们的成员错综复杂,没有共同目标,正如马云说的:“任何没有共同愿景的组合,都是乌合之众”,失败也就是必然。

其次,宋江起义的规模和实力,还没到达跟朝廷对抗的程度。

历史记载宋江起义的原因是朝廷将水泊梁山收归国有,要求周边渔民缴纳赋税,宋江联合当地渔民和流民反抗官府。

之所以说其规模和实际还没达到与朝廷对抗的程度,也可以从三个层面看出。

第一,宋江起义只是当地渔民为了反抗纳税而发起的反抗运动,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追求,遍观中国历史,这类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胜利的。

第二,宋江起义虽然陆续转战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但其并不是占据势力范围,逐渐扩张,而是流寇似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第三,宋江起义实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甚至可能从未引起过中央朝廷的注意,我们都知道宋朝军队主要是地方军队和禁军两部分,真正得战争都是由禁军来打的,地方军队战斗力不强,主要工作是维稳。而与宋江作战的一直是地方部队,其最终也是败在海州知州张叔夜的手下,要知道知州也仅仅是市长级别的官员。

而与其同时期的南方方腊起义,建立起了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六州五十二县的农民政权,其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宋江领导的起义。


综上,不管是从宋江起义自身初衷来说,还是其最终的规模和实力来说,根本没有打过朝廷的可能性。


历史漫漫潭


还是我来一个几乎接近真相的宋江起义吧。

首先,宋江起义没有那么多人,108将只是施耐庵搞的鬼。

话说,施耐庵想承包一个大工程,就是挖一个水泊,堆一个梁山,项目名称就叫《水许赚》。可签合同的时候,甲方嫌这名称太功利了,就改成了《水浒传》。

可在当地招工只招到宋江等36枚,(这在历史的花名册上是真的,不怕查账。)

可就这点人手对不起这么大的工程啊,这也太没面子了!

敢接多大的活,就有多大的胆!

于是,老施这家伙就多报了70个虚名额,这胆子真肥啊!

你还别说,到了最后,竟然没有查出其中的猫腻,老施真幸运。

因为最后总结会的时候,却是108到场。偷偷告诉你那72人怎么回事吧!老施自掏腰包雇来撑场面的,这事我也是听隔壁店家王小二他爹王小三(注意:是男性小三)说的,小三说是他亲眼见到的。

小三说那天正是农村大集,像小三这样赶闲集的人很多。有个姓施的老板来招人,说就半小时的事,啥活不用干,啥话不用说。只是有人万一问的话,就报出名字就得。报酬是每个人10个鸡蛋!

有这等好事,货拉拉人就涌上来了!

等小三跑过来的时候,那个施老板说就要70人,够了够了。

小三可怜巴巴地求老板,说他这辈子都没吃过鸡蛋,求老板慈悲收了他。还行,准了!

小三的另一个邻居张三疯更绝,非要也跟着去,说不让去就在大集市上脱裤子(先划清界限,我真的不认识张三疯)。

就这样,又凑来了72人。在路上,老施事先编好的名字每个人配一个,要求必须记牢,谁出了岔子就不给鸡蛋!

小三分到的名字叫“时迁”,张三疯叫“段景住”。

总结会很圆满!各方都满意!皆大欢喜!

按说最高兴的应该是老施,可他还嘟嘟囔囔的,说预订的鸡蛋被多讹了10两银子。卖家说猪肉涨价了鸡蛋也要涨,爱要不要。老施也知道现雇一堆老母鸡🐔来生蛋真的来不及了,所以。

其次, 关于宋江是打不过朝廷的原因是,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打,何来打赢?

因篇幅所限,改天再给大家分享其中真像。

手机码字不容易,给个赞吧![祈祷]


天地纵横老板凳54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有头领36人,攻陷了十余个州郡,持续两年有余,后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所派伏兵包围,战败投降。南宋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为好汉们图形画像,实际上除宋江外,其他好汉均不可考。

投降后的宋江到底有没有参与平方腊的战争,专家们意见不一。梁山好汉的故事从北宋开始流传,南宋时已经人尽皆知。元代杂剧里水浒故事很多,36人也扩充到了108人,主要好汉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被剿灭,《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便不可能改朝换代——小说可以跟历史真实有出入,但不可以胡言乱语。

征大辽、吞田虎、灭王庆实属伪作,征方腊时十损七八说明梁山的战斗力没有那么强。如果小说的重点不是放在征方腊上,而是依照历史去写宋江跟朝廷的对战,那么战神就是张叔夜,宋江也就成了方腊之流——事实上还比如方腊,远不如。


上头派掌门


我在鹤逸轩,我是云中鹤,我来回答。

历史上宋江起义是真实存在的,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规模没有《水浒传》中说的那么大,没有108将,几万兵的规模。历史记载中宋江团伙只有三十多个头目,一二千的规模。最后在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被海州知府张叔夜给歼灭了!施耐庵在小说里做了艺术加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宋江起义了!小说和历史是二回事儿,不可混淆哦。

至于说到不招安的结果,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如果按照小说中的假设,我认为宋江也不会打胜。参考蒋介石对红军第五次围剿就可以知道,朝廷举全国之力全面对付梁山,围困也能把梁山困死了!梁山没有战略机动空间,没有外援,早晚会被朝廷步步紧逼,围困死在梁山的!


谈天说地鹤逸轩


《水浒传》是艺术作品,史实中的梁山好汉没有“一百零八人”,只有三十六人。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史书记载非常简略,对于宋江的起义,今天只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轮廓。史料记载: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宋微宗(赵佶)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一1125年)。宋江三十六人是起义于黄河以北,曾来往活动于今天的河北、山东、江苏一带地方,几万官军也低挡不住他们。至于后来的结局,则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或涚是被擒,或说是受招安,或说是受招安以后还参与镇压当时浙江的方腊农民起义军。不管是那一种结局,总而言之是失败了。

如果宋江不被招安,能不能打败朝迋,真实的历史是失败了,历史没有假设,也不会再重演。然而历史总是以它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将来。前头的历史为未来的历准备了宝贵的经验和英雄的榜样。

无论是真实的梁山好汉,还是《水浒传》中旳梁山好汉,如果不被招安都不会彻底打败封建王朝及封建社会制度。当历史的进程还没有出現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新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的条件下,农民起义容易被从旧王朝分裂出来的集团纠所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最大成果,剥削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给予农民一定有限的让步。

如果打败或推翻了封建王朝,最终起义军在胜利后形利益集团,成为新的地主阶级,和被推翻的旧王朝一样压迫和剝削曾支持他们的广大贫苦农民。

封建的“忠君”思想,是《水浒传》之中以及現实农民中普遍存在的的思想。忠君思想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剥削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宣扬“君王”受命于天,宣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宣扬“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些思想对人民的毒害极深。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思想所以能够长久和普遍流传,还因为农民生产規模的狭小和分散,限制了他们的思想和眼界,因此,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了解,就常常带有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克服的片面性,在政治上就难免要被剝削阶级思想家的欺骗。

毛泽东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入永远的穷苦。"毛泽东的话,深刻指出了农民的个体分散的小生产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没有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新的意识形态之前,这种君主专制制度和忠君思想总是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传统的“义气”流行在人们行为中。梁山泊的好汉,不可能摆脱“忠”、“义”思想的束缚。因此,他们的结局归于失败。


用户王者孝


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梁山108将,宋江起义倒是真的。史书记载宋江起义只有36人,起义规模根本无法跟《水浒传》所描写得108将相提并论。

历史上的宋江,不招安,只有死路一条,北宋名将张叔夜,轻易就把宋江拿下了。

不过在我们郓城,却有“梁山108将,72名在郓城之说”。此说并未见书籍记载,应该是有人看了水浒传后顺口编的吧。

在我们郓城宋江武校,有宋江塑像,水浒好汉城,也建成多年,据说游客还不少,历史上有没有108将,这个还真说不准,想寻根结底,只有来好汉城多转转。


今古大观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自然受众面积以及影响力也是相当广泛一些的。

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所谓梁山好汉也只有三十六人 ,并无一百零八将之多。而且这三十六人也远没有书中描绘得那么大义凛然的英雄好汉形象,这三十六人不过是像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山贼草寇,人物性格与故事背景也不如书中所绘饱满圆润 、精彩绝伦。

其实《水浒传》并不是由作者施耐庵杜撰出来的,而是由历史上的真实事例拼接加以艺术加工而成。而《水浒传》作为一本明清时期的小说,写出来自然是有作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 揭露那个时代的黑暗。

按照小说中朝廷围剿梁山的战术方式, 一次性平定梁山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是梁山的实力毕竟有限,仅靠取州拔寨壮大日实力的话,迟早是坐吃山空。而且朝廷并不缺乏兵力,想那林冲也不过只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之一 ,要是朝廷派重兵团团围住梁山,打消耗战的话 梁山迟早会被耗死以致团灭。这点宋江看的还是蛮透彻,可以为梁山兄弟谋个出路、博个封妻荫子。总比落个草寇骂名强,但是结局付出的代价也太高了。

如果仅仅诏安前或许又太过乏味,也许只有遗憾才能去衬托完美,也许只有悲壮才能让人们感到惋惜吧。


左手向北W右手向南


没有108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老百姓都对统治者寄予了很高的期盼,希望新的朝廷能给他们带来新的美好生活,然而随着时间不断的过去,他们想要的生活并没有实现,甚至不如前朝,于是当权者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就会慢慢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爆发反抗朝廷的大规模活动,这个在古代的每个朝代几乎都会发生,特别是王朝的晚期。


梁山好汉108将是杜撰的,但很有可能是那个时代某些事件的原形,作者只不过做了些修改编成了小说。就说武松打虎吧,武松喝醉了酒路过景阳岗,还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这个实在有点夸张,要知道老虎一掌打在人的头上,人基本就晕倒了根本站不起来,重者当场死亡,如果上一爪上去定会皮开肉绽,所以这个肯定假的。

还有神行太保戴宗日行八百里,什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且吃的还是牛肉,要知道在北宋末年,好几户人家才共有一头牛用来耕地,你哪来那么多牛肉吃,而且吃牛肉在当时朝廷还是不允许的,反过来说,到哪都有牛肉和美酒这么好的日子为什么还要造反呢?这些都是疑点。

再说就是招安的问题,如果宋江不招安就是死路一条,这点他很清楚,梁山只能胜朝廷一时,等时间久了,好汉们都老了哪还有什么战斗力,而且不招也不行,山中有很多兄弟都是忠于大宋朝廷的,例如玉麒麟卢俊义他本就是大宋将官,大刀官胜,双鞭呼延灼等他们肯定不会答应,因为说好了招安他们才肯上山的。

北宋末年还没腐朽到那个地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汴京的繁华,就是最好的证明。一群草寇就想把它推倒是不可能的。再说控制着蒙古的大金国也是和北宋斗了100年才把北宋拖垮,所以宋江不招安是打不过朝廷的。


欢迎反驳和评论


晨汐聊史


梁山108将大部分是水浒传小说虚构,和艺术加工人物,继有些历史资料提供,宋江这伙集聚在一起只有30多头领,人数也不多,是当年规模很小的一支队伍,实力很小,根本不足予对朝庭有大的威胁,更不可能具备推翻朝庭的条件和力量。就按小说的规模也推翻不了朝庭,首先梁山队伍的结构成分复杂,不可能行成和组合成和朝庭对抗到底,推翻朝庭的力量,如不走招安道路,肯定会分裂,直至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