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雄縣新蓋房分洪道的來龍去脈

分洪道橫貫雄縣東西,把雄縣分割成了南北兩部分。分洪道北的人來縣城,分洪道南的人去分洪道北的鄉鎮村,或者前往天津、北京辦任何事情,分洪道都是必經之路。雄縣人分南北,也往往以分洪道為界線。

分洪道是雄縣人都非常熟悉的地方,一年之中不知道要穿越多少次。但是,如果問及分洪道的詳細情況,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說得出來,特別是年輕人知之甚少,更是不清楚它的歷史由來。

雄安新區雄縣新蓋房分洪道的來龍去脈

為此,在新蓋房分洪道口門以下築兩堤,左堤為主堤,右堤為次堤。左堤起自王祥村,止於劉家鋪村東北,全長26公里;右堤起自新蓋房村,止於洪城村東北,長26.7公里。兩堤邊坡分別為1:2,1:3,頂寬2.5米,左堤超高1米,右堤超高0.5米。修築兩堤時,考慮了兩側瀝水排洩,尾部沒有封閉。1953年、1954年分洪後洪水繞兩堤下口向外倒漾,造成回水淹沒耕地近7萬畝。為彌補這種缺陷,1955年擴挖了河道,接長了兩堤,左堤延長至陳家柳村東南,接六郎堤(中亭河左堤),全長增至31公里;右堤延長至張青口村北,接大清河左堤,全長增至32.3公里,分洪標準由原設計的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600立方米每秒,徹底解決了分洪後回水問題。

雄安新區雄縣新蓋房分洪道的來龍去脈

新蓋房分洪道建成後,由於陳臺、高莊、王祥及蘆僧河、柴王溝均在分洪道內,妨礙行洪,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解決這一問題,後來,平除了柴王溝和蘆僧河,陳臺村由堤內遷至堤外南側。1970年興建新蓋房水利樞紐時將分洪道右堤高莊段裁彎取直,搬遷高莊、王祥405戶至左堤外,確保了行洪時河道暢通。

新蓋房分洪道自1951年興建,到1970年建成新蓋房水利樞紐工程,期間經過初建、續建和擴建,洩洪流量又開始的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每秒。分洪道自建成至1966年的16年間,分洪9次,平均三年兩次,其中1953年至1956年連續4年分洪。截至今年,分洪道建成已經67年,共分洪11次,最大一次為1963年8月4日,流量3300立方米每秒。

據老人們講,1963年8月上旬,雄縣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大清河水位急劇上漲,新蓋房水位達14.58米,雄縣南關大橋水位達13.33米,大清河最高洪峰流量521立方米每秒,已經超過分洪水位,大清河下游告急。8月9日,又連續降雨98.5毫米,雄縣河澱水庫持續上漲,一些地段發生漏洞、沉降、裂縫、漫溢甚至決口。經省地委批准,分洪道開始分洪。分洪後,分洪道右堤望駕臺、胡家臺300多米地段發生漫溢。縣委、縣政府動員廣大幹部群眾紛紛投入抗洪戰爭,晝夜排查、護堤排險、搶修堤埝。為保衛京津以及下游廣大地區的生命財產安全,13日,在黃灣、馬蹄灣、南辛立莊等破堤緩洪,造成雄縣西南三個鄉鎮29村普遍進水,損毀房屋1.26萬餘間。據說,當時政府已經做好了炸燬分洪道南堤的預案,如果降水繼續不停,分洪道南部就要做出更大的犧牲。值得慶幸的是,後來天空放晴,洪水逐漸退去,雄縣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雄安新區雄縣新蓋房分洪道的來龍去脈

我的家鄉,就在分洪道的北側。記得小的時候,分洪道的方坑兒裡常年有水,靠近北堤不遠的地方還有寬寬的水道,雨季的時候常常有水流通過。我也看到過分洪道分洪,洪水自西向東滾滾流淌,水面寬闊,波浪滔天,水質渾濁,漂浮物眾多。

可見,新蓋房分洪道建成後,為保護大清河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後來隨著自然的變遷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北方逐步形成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汙”的悲慘局面。沒有雨,沒有水,沒有洪,分洪道自然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多少年來,除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分過一次洪外,分洪道都是在平平靜靜中度過。

2017年4月,雄安新區成立後,對轄區進行了重新規劃,目前,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已經獲批,各種詳細規劃也已經編制完成,不知道分洪道以後還有什麼用處?將來還保留不保留?或許,不遠的將來,分洪道將徹底退出雄安的歷史舞臺,淹沒在繁華都市的地下,成為雄縣人民永遠的記憶。(來源:雄媒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