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的供給保障

長征中的供給保障

□王衛斌

長征路上,沒有後方支援的紅軍一切供給只能取之於活動範圍內的區域,或發動群眾強制沒收土豪劣紳的浮財贓物,或使用武力搶奪繳獲反動武裝的軍需物資,或遵循自願的原則向富人借貸募捐,或以現金實物向普通群眾購買交換生活必需品,也就是所謂的“一打、二繳、三借、四買”。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召開會議,正式決定立足黔北、發展川南,創建川黔邊新根據地。中央紅軍兩路縱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連克劍河、鎮遠、施秉和黃平。他們“沒收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的大批存貨,不僅能夠保障自己的供給,而且還可以分發給窮苦的老百姓”。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強渡烏江,順利攻佔黔北中心城市遵義。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擴大會議,一直受排擠的毛澤東重新回到中央領導核心。同時“兵馬未到,糧草先行”,供給保障工作重心進一步向基層連隊下沉,向先頭部隊前移,撤銷了總供給部和運輸總隊,成立了軍委先遣工作團。周恩來親自找到先遣工作團主任楊至成,鄭重交代:“我們越往前走,困難將會越大,紅軍的供給將會更加困難。我們必須大力加強籌物工作,把紅軍的供給搞上去。”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按照已經變化了的情況來改變自己的行動方針”,不停地在川黔滇邊迂迴穿插。供給保障部門也跟著籌錢收物忙開了。

5月初,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進入川西南。紅軍在首攻會理城時即遭到國民黨川康軍的頑強抵抗,不得不繞道而行,走進荒無人煙的川西北高原。長征最難處,不在五嶺、烏蒙之艱,也不在湘江、赤水之險,“他們在這一段行軍途中所吃到的苦頭遠遠超過以前的一切。他們有錢,但是買不到吃的。他們有槍,但是敵人無影無蹤”。

打富濟貧 取予有節

紅軍長征為了避免跟強敵發生正面對抗,所經之地主要在路絕人稀、物力維艱、少數民族集中的窮鄉僻壤。這裡生存環境之惡劣、群眾基礎之薄弱、民族矛盾之尖銳,讓人難以想象。紅軍長征一路打富濟貧、取予有節,沿途群眾也殫財竭力、守望相助。

針對川西北的特殊情況,各路紅軍進一步加大了爭取群眾、保障供給的力度。如在進入涼山彝族聚居區之前,總政治部頒佈《關於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訓令》。紅軍總司令朱德頒佈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申明:“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

以頑強意志克服困難

長征路上,團結友愛、同心共濟是長征進行曲的主旋律,在供給保障極度困難的非常時期,愈發凸顯出紅軍相忍為黨的不拔之志、捨己為人的手足之情。1935年6月初,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從天全經蘆山、寶興,北上懋功、理番與紅四方面軍“抱團取暖”。這條路線長約千里,沿途人煙稀少、物產不豐,而且橫亙著幾座人稱“生命禁區”的大雪山。中央縱隊在天全通過購買、繳獲,籌得了一些粗麻布和棉花,“這樣每人至少可以做一件背心。這對抵禦大雪山上的嚴寒差得很遠”。在寶興住一星期,“幾乎一點糧也沒有搞到,連續幾天吃‘清湯’稀飯”。在翻越第一座雪山———夾金山時,當地村民所能給予他們的最大幫助,就是“每個人提供一根柺棍,以借力爬山”。

毛澤東以身作則,堅持不坐擔架不騎馬,拄著柺棍爬過夾金山頂。他在下山時突然頭暈跌倒,興國籍運輸員邱長勝變戲法似的,從挑擔裡提出了一隻火籠和一壺熱茶。毛澤東喝了熱茶緩過勁來,哽咽著只說了一句話:“你們都是蘇區偉大人民的兒子。”紅軍隊伍中,運輸員和炊事員是公認的“苦差事”,紅三軍團有個運輸員從中央蘇區一路走來,終究沒能熬過雪山這一關,供給部長周玉成含淚接過了他的重擔。該軍團某連履險蹈危千百回,從未因飢餓而減員,卻在雪山上累死了2個忙著照顧戰友的炊事員。●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