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教师不喜欢读书?

为什么有些教师不喜欢读书?

  我们常说,阅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活动,对于教师更是如此。但是在我们印象中应当热爱学习、积极阅读的这一群体中,有些老师却不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无用,甚至认为阅读是一种负担。许多学校想办法组织许多活动,都不能让教师真正爱上阅读,原因何在?如何改变教师这种想法?

  当下有不少学校组织读书活动,有的以学校名义组织的,也有教师从民间意义上组织的。可谓一时掀起了“读书热”,最根本的是分享了前段时期阅读过的书籍,在心灵上和专业上均有了一定程度的获得感,还有可能在选书、读书、写作等方面有方法上的启迪。大家都意识到读书是教师的第一修炼,是对生命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善,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与修补,更是一种很好的备课方式。

  当面对比自己翻书还快、读书还多的学生,比自己信息技术还熟练、接收信息还丰富的学生,还有那些周游世界的学生,有个性兴趣特长的学生,有自主学习需求的学生,有超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们无法预料到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自己应当怎样应对?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以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发展为主要方式、自觉发展为动力源泉的“自专业”时代已经来临。这也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时代来临了。这些信息都预示着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读书人,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经典名著,博览群书的人。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一阵读书论坛后,热情激昂的参与者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会因此形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否学会读书,达致深度学习阅读的境界,就很难说得到保证了。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要么参与者越来越少;要么无疾而终,不了了之了;要么说读了几本书感觉没有多少用处啊。当然,这些教师还是令人敬佩的,起码他们还有读书的欲望,有参加读书活动的行动。而更多的是,不少教师根本就不想阅读,读不进去一本书;也不会读书,有时是出于应付学校的规定而已。

  教师作为心智比较成熟的独立个体,是自我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梦想和情怀,教师的那份童心以及对教书育人的执着与坚守,这种源自内在的力量,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因此,自主成长,自觉阅读,这才是教师生命的底色、常态,是教师职业生命能够永葆活力和青春的动力源泉。其实,作为教师自己,或是推动读书活动的领导者,可能都忽略了关于读书方面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读书或推动读书感觉有难度的内生性根源问题。

  一、没有明确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少教师在读书时,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因此时间久了就感觉读书也没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起多少作用。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自己未来的成长目标不够清晰,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最好要有自己的生命成长规划,根据这个职业规划定制自己的书单,有层次地,有选择地,由易到难地开展阅读。比如,你想三年内成为一名骨干教师,那就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阅读,并预设好读什么书,读多少本,怎么读,读后怎么转化知识等行为。

  在阅读共同体活动中,要重点关注以下两层目标:一是获知他人的见解和思想;二是检验自己的观点和逻辑。作为成长伙伴,不能满足于教师这一个体制内的身份,还要有另一身份,即基于民间的身份,共同谋划做一些事情,从而为改善自己的生存,为改善教育、教师生活做更多的事情。如此,这个读书群才会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不会进行深度阅读

  不少老师的阅读只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如听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因此教师感觉不到读书的作用,所读书中的思想与方法也很难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便觉得阅读无用,甚至变成了一种负担。

  阅读应该向深度阅读出发,比如读完了一本书可以写一篇阅读心得,并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实践操练、学以致用,让所学知识有机会获得转化。除去这些方法外,深度阅读后不仅仅要践行操练,还要输出,愿意与他人分享,而分享的东西应该属于创造性知识了,也就是说,把新知识链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阅读牵出自己的观点,用文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阅读的成果也就诞生了。

  三、缺乏产品意识

  什么是产品?案例、课例、论文、随笔、论著等都是。但是多数老师在这方面普遍存在意识和能力缺失状态。比如,课上得很好,教学质量也很高,但是如果让他说出背后的原因与依据,便说不出来,让他用文字对自己的经验或主张进行梳理、总结、提炼、提升,就更困难了。

  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作,哪怕读者只有自己一个人。教师的写作兴趣与能力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短板。教师应该养成写作的习惯,写作是一种最好的反思行动。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拓展知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现适合自己行动的最佳方案。如果把写作当成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它就会成为助推自己成长、改进教育教学策略的有力工具。

  有了产品后干什么呢?要主动创造机会寻找转化、认可与回报的平台。比如,要有发表意识,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或向一些报纸杂志投稿,或在自己的读书团队进行分享等,这都是发表自己产品成果的平台。要把产品转化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案,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然后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指导行动,凝聚影响力,追求高品位的专业发展,做好自己的事业,协助自己完成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阅读共同体,要把这些生成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新颖且独到的方案收集起来,放在自己团队的智库里,一起做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待成果成熟,形成产品,以方便他人学习和借鉴。当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实践中有效果,被他人认可且学习推广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自然会享受到真正的读书乐趣,原来读书还有这么大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是读书人,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成不了每一位教师的最爱,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我认为,如果大家都有实现自己人生成长可能性的愿望,规划好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懂得深度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技巧;有成果和产品意识,会管理自己的知识,并愿意分享与发表自己的成果和产品,就会享受到读书后的劳动回报的乐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创造还能带给他人好处的愉悦,阅读这一行为自然就会慢慢构成自己生命的一种自觉,与自己的职业生命成长化为一体,阅读这件事就能成为所有老师的最爱,那些推动起来的阅读共同体也一定会能长期坚持延续下去,并能逐步发展壮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