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正氣歌》中守護真相的感人故事

最近讀了廖一梅的《像我這樣笨拙的生活》,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

“我並沒有得出什麼結論,也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但是我有奔向真相的決心,無論這個真相是什麼,哪怕它是刺眼的,露骨的,或者對人有強大腐蝕性的,我都不逃避。”

這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一個角色:他們官位不高卻仍受萬人敬仰;他們記載他人功過,卻也時刻歷經自身考驗,最後,他們為歷史篆刻下了真相,歷史也為他們見證了榮光。他們就是“正其言辭,不欺誑鬼神”的史官。

史官制度在我國起源甚早,《世本·作篇》說:“沮誦、倉頡作書。”宋衷注曰:“黃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誦、倉頡居其職。”這說明,在我國,打文字一產生,便有了記事為職的史官。殷代的甲骨文中,有“乍冊”、“史”等字樣,而刻甲骨文的“貞人”,就是那時的史官。

周代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名目。不僅周天子的中央王朝有史官,地方上還有州史、閭史,其他諸侯王以至大夫身邊,亦有史官。而進入封建社會後,史官制度更日趨複雜和完善。正是因為有一套嚴格的史官制度,所以史事才能連綿不斷的記注和撰述。

寧死不降的文天祥曾在獄中寫過一首《正氣歌》,連用十二個典故,其中就有這樣一句:“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講了兩個守護歷史真相的史官。那麼,太史和董狐究竟是誰?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正氣歌》中守護真相的感人故事

說到太史簡,就不得不提春秋時期的一個著名事件——崔杼弒君。

崔杼原是齊國大夫,也被稱為崔子或崔武子,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後於齊國執政。先後立莊公、景公,在朝大肆進行殺戮,齊政局動盪非常,後因家族內訌身死。

崔杼在靈公病危之時,親自迎立了故太子呂光,即莊公,但在公元前548年時,他又聯合棠無咎殺了當初他親自迎立的莊公,這就是 “崔杼弒君”。

崔杼之所以怒殺齊莊公,是因為他的妻子,東郭姜。東郭姜之前的名字是棠姜,本是齊國棠公之妻,棠公死時,東郭偃為崔杼駕車去弔唁棠公,一見佳人,喜歡的不得了,於是讓東郭偃為他娶了過來,可見崔杼對其用情之深。

但公元前548年,齊莊公也看上了東郭姜,而且多次到崔杼的家中調戲她,還公然把崔杼的帽子賞給別人。一次,莊公又到了崔杼家中,準備輕薄東郭姜,卻在院子中被崔杼及其徒眾圍堵,

莊公本想跳牆逃跑,但被射中了大腿,從牆上掉了下來,最終被殺。

讓崔杼沒想到的是,他弒君一事竟然被齊國太史公如實記載到史書之上。崔杼知道後很生氣,擔心這件事情被記錄到歷史上會極大地影響他的聲譽,因為在當時弒君是非常大的罪名。

於是他就找到太史公,一番威逼利誘,想讓他改成是齊莊公自己病死的。結果沒想到,這個史官卻寧死不從,於是崔杼在盛怒之下殺了太史。崔杼又找到了他的弟弟們。太史的前兩個弟弟也都選擇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死。

於是崔杼威脅恐嚇太史公最後一個弟弟,若不把莊公之死寫成暴病而亡就連他一塊殺了,可其弟沒有絲毫畏懼,相反,他據理力爭,認為據史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崔杼怕殺盡太史一家引來更大事端,便憤恨離去。

故事到這已經很讓人感動了,但更讓人感動的是,崔杼走後不久,南史氏拿著書簡而來,

他以為太史官一家都被殺了,怕崔杼弒君的真相被掩埋,於是匆匆趕來,打算繼續在史書上寫“崔杼弒君”。

於是就有了文天祥的那句,“在齊太史簡”。

這個故事我讀過很多遍,每一次讀起都對這些史官肅然起敬。

為了維護記史的直書實錄傳統,齊國的太史們一個接一個視死如歸,他們本可以用“曲筆”來為自己換取功名利祿、富貴榮華,可他們並沒有選擇這樣做。

這是用鮮血換得的史書上的真話。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得以將崔杼的惡行真實地記錄下來,為後世留下了確鑿可信的歷史資料。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正氣歌》中守護真相的感人故事

那麼董狐又是誰呢?董狐和齊國太史一樣,也是位秉筆直書的好史官,不過他秉筆直書的對象卻是一位“弒君”的忠臣。

春秋時期,群雄爭霸。晉國的國君晉靈公剛剛即位,由於他的年齡太小,無法料理朝政,於是讓趙盾、士會和荀林父三人幫忙輔佐。

靈公年長即位後,不僅昏庸無道,而且殘暴荒淫。這時,作為相國的趙盾,便一心想讓靈公恢復晉國霸業,於是多次勸阻晉靈公為晉國著想。可是沒想到,晉靈公卻因此對趙盾心生厭惡,派大力士前去刺殺他。當這位大力士來到趙盾家中時,看到趙盾在家裡等候上朝,雖沒有到上朝時間,可是他已經穿戴得非常整齊。這位大力士看出趙盾是位忠臣,不願幹違背良心的事情,於是自殺身亡。

可是晉靈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前去邀請趙盾飲酒,暗地裡派士兵埋伏,讓他們見機行事,想要殺死趙盾。這個事被趙盾的衛士提彌明發現了,他保護著趙盾安全脫離險境。

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被迫逃往國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見晉靈公的姐夫趙穿。趙穿聽後非常生氣,他前去找晉靈公,然而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對趙穿惡聲惡語。無奈之下,趙穿只好命令衛士一擁而上殺死了晉靈公

趙盾聽到這件事之後,又重新返回晉國,把晉靈公的叔叔擁立為王,就是晉成公。

趙盾登上相位後,想知道史官對這件事的評價,於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來,向他詢問有關的情況。董狐就把大事記錄給趙盾讓他看。趙盾看到上面寫著“秋七月,趙盾弒其君”,並且告訴他,這件事在朝廷上已經公佈了。趙盾質問董狐道:“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為什麼要讓我承擔罪名呢?”

董狐回答他說:“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就是,你身居相位,第一你曾經逃亡而沒有走出國境,第二你回來後又不懲辦兇手。這不是你的責任,又是誰的責任?”

孔子在得知這件事後評論董狐是一位好史官,據法直書而不加隱諱。

雖然趙盾一心為國,但是,按照當時的社會行為規範來說,他確實有弒君的罪過。

在董狐看來,他共有兩條罪狀,第一條。亡不越竟, 逃亡,卻沒有逃出國境。按照當時的禮法,臣下逃離了國境,君臣之義就斷絕了,就可以不承擔效忠君主的責任了。但是趙盾當時並沒有逃出國境,所以他還應效忠於晉靈公。

第二條,反不討賊,他回來後沒有聲討趙穿。趙穿是趙盾的族人,晉靈公的女婿,他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按照禮法,趙穿殺死國君是大逆不道的行為,趙盾作為正卿,返回國都後應該立刻聲討趙穿,但是沒有。

在董狐看來,趙盾犯了“弒君”的罪名。董狐的做法,是符合當時的時代的。

可能這件事在我們後世看來,有點兒不講人情。但對於董狐來說,

他沒有因為趙盾的人品與貢獻就曲筆迴護,而是秉筆直書,寫出真相,他無愧於自己的良心。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正氣歌》中守護真相的感人故事

歷朝歷代大部分中國古代史官遵循的都是秉筆直書的道德準則,這也是他們堅持真相的精神支柱,被譽為中國史學中最重要的道德價值與優良傳統,推進了史學文化的純潔和社會歷史的進步。

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的人,有他們這樣的行為,所以很多歷史才得以昭示,很多真相才得以守護。

但現在,有很多人無視真相,忽略真相,甚至認為真相是醜陋的。為什麼我們對信息這麼無以選擇的接受,為什麼我們這麼輕易去認同那些所謂的事實,為什麼我們如此抗拒真相本來的面目?

也許很多東西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貼近它們的真相,但這種對真相的偏執和奮不顧身,卻值得我們畢生為之榮光萬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