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象學的解釋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爾的藝術本質論與美學思想

導語:海德格爾的現象學

海德格爾是德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和美學家。在其整個哲學思想的框架當中,海德格爾也實現了對於傳統的美學的重新的反思與批判,並且闡發了自己的美學思想。進而也對於現在整個美學學科的發展和哲學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其實也是建立在他自身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對於哲學觀點的闡釋也是對於美學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1.近代以來哲學二元論傳統

在古希臘哲學當中,最早產生了現象和實在兩者的區分。而直到近代以來,才真正的使這兩者之間的區分凸顯了出來。近代以來佔據統治地位的認識論哲學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其對象性的思維和主體性原則、形而上學的本質等。

而從笛卡爾開始提出“我思故我在”這一最基本的哲學原理以來,主客體就產生了巨大的分裂,也為整個近代哲學的發展奠基了最初的基礎。

整個近代哲學也都是在這一主客體分裂的基礎之上開始產生。每一個個體在與世界之間的關係的時候,都是以對象性的思維,來去把握自身的主體與外在的客體的這一原則。

並且把追求外在事物的普遍的本質,作為其最終的目標。而把現象當做是感性的對象,從而產生了外界兩者的區分。在這一基礎上,人類就成為了在認識過程當中最為根本的基礎——人和世界也就變成了認識和被認識這一基本關係的產物。

從現象學的解釋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爾的藝術本質論與美學思想

而到了康德的時候,對於主客體相分的原則仍舊還在持續。在黑格爾那裡,整個外在與內在,真正的統一在了精神的實現這一環節當中。認為在精神的自我運動當中,主客體就會實現真正的統一。但是這對理念的更為深刻的使用,其實依然具有著人本身最初的分類。

而在這之後,尼采所提出的主體性原則也成為了現代的技術發展之下的產物。

在認識論哲學當中所形成了這一主客體分離的問題,一直在哲學家之間傳遞,並且產生了巨大的困難。

2.現象學解釋下的存在與存在者

於是在這一基礎之上,現象學真正的開始。在現象學最初的創始人胡塞爾那裡,其最初的目標就是要解決康德的所要解決的問題,即主體與客體的統一,試圖超越傳統的哲學當中所出現的弊端。

而在胡塞爾那裡,也本著“回到生活世界本身”的目的,將世界以現象學還原的方式去解決這一主客體分離的問題。進而去克服二元論的困境。

而在胡塞爾之後,海德格爾認為傳統的形而上學其實是混淆了“存在者”和“存在”的差別,因為追問“存在者”,從而忘卻了“存在”是一種沒有基礎的本體論。

從現象學的解釋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爾的藝術本質論與美學思想

存在的忘卻導致哲學本身的徹底的終結。在海德格爾那裡,現象學本身產生了新的發展。胡塞爾最初認為現象其實就是一種意識,而海德格爾卻認為現象就是一種存在,但並不是主客二分的這種存在,而在胡塞爾所說的“事情”,到了海德格爾那裡,變成了“所思考的事情”。

胡塞爾的先驗的現象學,被海德格爾直接的改造成了“此在”的現象學,用解釋學的方法去代替了胡塞爾所提出的本質直觀,也為其提出自己的美學思想奠定了最為根本的基礎。

海德格爾本身的美學思想的建構,是在對於傳統的美學觀點的批判的基礎之上建立。傳統美學受到了傳統哲學本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認識論方面的美學。在傳統的美學觀念當中,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本身,就被置於向主客體兩者分離的關係當中。因此也形成了對應的二元分立的局面。因此傳統美學也充當了一種知識論的角色,並沒有很好的解決“美的本質是什麼”這一類的美學本身的問題。

3.對傳統美學觀點的反叛

在近代以來,美學要麼認為作為感性學的美學,和真理本身是沒有關係。要麼就把美學規定在經驗方面,而通過人的主觀狀態從而確立美的審美經驗。

這種方式,會必然的導致美學本身侷限於主體的審美意識當中,在這一行為之下所獲得的結果,只會是把藝術作品當作是感性的對象,從而和現實的理性直接分離。只把人的感性隨意性當作是美的標準,而會使得藝術本身產生一種非理性的傾向。

在海德格爾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從傳統的本體來出發去尋求美學的經驗主義方向。而是把人放在超越其他的存在物,和自身作為存在物進入的存在狀態的優先的地位當中來考慮。

他認為,美學以及各門科學都是“此在”的一種存在方式,“此在”就是存在於世界當中。在海德格爾那裡,不討論一般美學當中的意識形式等一些問題,而是以存在的重新分析,來去解決傳統美學還未解決的問題。

從現象學的解釋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爾的藝術本質論與美學思想

在海德格爾那裡,研究美學的方式不僅是傳統的感性學,也不是理性直觀的方式,而是具有的現象學的解釋學的方式來去解決,拓展了美學的新的發現與目光。

在海德格爾的早期思想代表《存在與時間》這本書當中,他重點強調了存在的意義問題。因為他認為“存在”是最為普遍的概念。而存在自身就具有了時間性。

在這部著作當中,海德格爾把“存在”和“時間”兩者的相互關係作為其中心的問題,力圖在時間的背景之上去尋求存在。

這種存在論著重分析的是提問的存在方式,就是生存的狀態的基本結構。首先把存在和存在者區分開來,又提出以“此在”作為人的狀態的闡發,也就是其美學的出發點,而“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因此必須明確的就是人所具有的最通常的存在方式,就是日常狀態的存在方式。

“此在”的本性,其實就是他的生存。而此在具有三層的結構:

第1層是情態,情態是指此在本身的必然性而理解。

第2重結構就是此在在世的主要環節,它關涉的是存在的可能性。

第三重,即最後的沉淪,描述了存在的現實性,以現象學的方法去追問生存狀態的結構。

並且,此在就是對於他的世界中的“存在的可展開”。因此在海德格爾那裡,“存在者”經由“此在”,通向整個世界。而此在的展開,就是把事件的存在者引入敞亮。

“此在”就是開心自在,就是藝術的最為根本的基礎。“此在”是存在於真理當中它,自身的生存就是最為基本的真理。此在和其他的存在的和諧美,根植於世界當中。

4,藝術本性在於自由

而在海德格爾的另一部著作《林中路》當中,又提出了他的藝術本性的觀點。

在這裡,海德格爾選擇了梵高的一幅畫《農鞋》作為對象,對農夫的農鞋這一器具的本性做了深刻的分析。

他認為器具的器具性第1次真正露出了自身的真相。梵高的繪畫揭示了一雙農鞋真正是什麼,這一存在的就從他無比的存在中凸顯了出來。

按照最早的古希臘的說法,“存在者的無遮蔽,就是真理”那麼藝術中的真理,就是真正的出現藝術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將自身置入作品,這種真理是存在自身的顯現,是存在自身在顯現自身而真理的本性,其實就是自由。

海德格爾認為,作為陳述的正確性來理解真理的本性,就是自由。總之真理是存在的真理,藝術的本性就是揭示存在者本身的真理。真理髮聲的方式多種多樣,而藝術其實就是真理髮生的最為根本的方式。

從現象學的解釋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爾的藝術本質論與美學思想

黑格爾那裡美和真是一回事,海德格爾那裡就出現了變化。這一變化就是“美就是真理”,“如此這般的在場的標誌,真理顯現於美當中”,“美就屬於真理的自行發生”。

結語

在海德格爾這裡,運用現象學的方法去全面的反思傳統的美學觀點,在現象學美學當中顯露了自身獨具特色的關於存在和存在者的美學觀點。認為美是一種真實的真理,對於後期的很多美學家和哲學家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一影響也使得現今我們對於美的看法和關於美的反思等等進入了更為深刻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張福海. 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範大學,2011.

[2]朱立元,王昌樹.遮蔽“存在”的存在論批判——評董學文等先生對海德格爾存在論思想的誤讀[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0,13(01):167-186.

[3]吳興明.海德格爾將我們引向何方?——海德格爾“熱”與國內美學後現代轉向的思想進路[J].文藝研究,2010(05):5-17.

[4]蔣永青.如何超越“二元對立”——中國藝術美學基本問題的相關討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53-59.

[5]趙奎英.海德格爾後期語言觀對生態美學文化研究的歷史性建構[J].文學評論,2009(05):68-73.

[6]周清平.論審美四維空間——以海德格爾語言美學核心思想為支點[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50-54.

[7]張賢根.海德格爾美學思想研究述評[J].哲學動態,2002(02):23-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