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二戰以後,隨著英國實力的下降,以及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風起雲湧,英國決定放棄對殖民地英屬印度的統治。1947年,原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按照宗教分治的原則解體為了兩部分,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當時分為兩部分,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在1947年印巴分治的過程中,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大規模地人口流動,人數多達1450萬,雙方的教徒都往自己的本土宗教國移動,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嚴重的相互的教派屠殺,估計死亡人數在幾十萬。後來在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國。

那現在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兩者是同宗同源嘛?在歷史上緬甸在1886年成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後來在1937年英國同意緬甸自治,脫離了英屬印度成為了當時英國的直屬殖民地,1948年緬甸獨立,雖然緬甸曾經屬於過英屬印度,但是緬甸的歷史和印度的歷史基本不沾邊。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印巴分治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南亞的宗教分佈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英屬印度

所謂的歷史地理不分家,一個地方的歷史往往受該地的地理的影響。先看南亞的地形與地理:南亞作為亞歐大陸的一個次級板塊,在地理可謂自成一體,其西北部有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以及喀喇崑崙山脈,通過這些山脈與西亞與中亞形成了天然阻隔;其北部有巍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其東部有那加山脈等山脈與東南亞的緬甸也形成了阻隔。這看似很完美,但是這個世界卻並不存在絕對的完美。因為這些山脈存在天然的山口,特別是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的一些山口,比如開伯爾山口、博倫山口、古馬爾山口,而且越過這些山口後就是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在古代來自西亞、中亞甚至歐洲的民族通過這些山口源源不斷侵入到古印度地區,所以導致古印度地區的歷史異常複雜。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南亞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南亞地形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印度東北部

我把原來的英屬印度(排除東南亞的緬甸)在政治地理上分為了五個板塊:印度河平原山谷地區、恆河平原地區、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區、印度半島最南端地區、今印度東北部地區。印度河-恆河平原與南部的德干高原的大致分界線是溫迪亞山脈,這也是今天印度北方與南方的大致分界線,在歷史上,古印度的大的事件基本都是發生在北方的平原。而且受到山脈和德干高原複雜地形的影響,在歷史上北印度的政權幾乎很少能擴張到南印度,即使在古印度北方偶爾有強大的政權出現,征服了南部的德干高原,也很少會在那裡建立穩固的統治。在歷史的絕大部分時期,北印度和南印度幾乎有著分別獨立的政治史,德干高原上的南印度往往就有數個地域性的王國在那裡。而印度半島最南端,也就是德干高原克里希納河以南的部分,更是在歷史就沒有受過印度北方政權的統治,雖然印度半島最南端也是屬於德高高原的一部分,但在歷史上也基本不受克里希納河以北德干高原上的王國的影響。今天的印度東北部與印度本土僅有一塊最窄處寬約僅20公里西里古裡走廊相連,在歷史上印度東北部地區就基本沒有受過印度本土政權的統治,這裡在歷史上一直都是獨立發展的,這裡現在生活著約200多個不同民族群體,多數為黃種人。

今天印度最南部和印度東北東北部都是在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地區建立殖民統治後,他們才被納入英屬印度的,後來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成了印度的一部分。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印度河與恆河文明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古印度地理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內)興起了印度河文明,居民一般認為是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也是混合民族集團,一般認為是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以後白種人到達當地後混合而形成的,後來印度河文明因為至今不知道的原因而突然衰落了。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歐亞大陸之間的某個地方的一群原始印歐人部落集團,他們被稱之為雅利安人,一部分進入了伊朗高原並定居在了那裡,大約在公元前15世紀,另一支通過古印度西北部的山口入侵到了古印度地區。這批雅利安人遭到了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經過長期的戰爭,一部分達羅毗荼人被趕到了古印度地區的南部,一部分達羅毗荼人則在北部成了雅利安人的奴役群體。雅利安人也從遊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變成了定居和農業的生產方式,而恆河平原也成為了雅利安人居住的核心區域,為了區別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開始盛行起來,種姓制度人為地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僧侶貴族)、剎帝利(軍事和行政貴族)、吠舍(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羅(絕大多數為土著居民),還有一種為不可接觸的賤民。在3000年的時間裡,種姓制度也成為了印度的一個根深蒂固的頑疾。儘管在公元前15世紀以後,所謂的古印度地區遭受過多次的外族入侵和統治,但是這種基本種族格局卻保存了下來,因為從西北而來的往往是來自中亞和西亞的遊牧民族,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是人口比較少。今天印度人口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約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居住於印度的北方,印度斯坦族支系眾多,主要分為雅利安系和達羅毗荼系,而印度南部主要是達羅毗荼人各民族。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古印度十六雄國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孔雀王朝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笈多王朝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戒日帝國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德里蘇丹國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莫臥兒帝國

古印度地區的歷史更像一部地區史,而不像一部國家歷史。不僅各個板塊之間的歷史基本都是相互獨立的,就連古印度的大的事件發生地印度河和恆河的平原地區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具有割裂性。從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這一千年年中,在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形成了數十個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隸制小國,到公元前6世紀形成了所謂的十六個比較大的國家,稱為十六雄國,其中十五個在印度河與恆河流域,一個在德干高原。十六雄國中位於恆河三角洲的摩揭陀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後來以摩揭陀為基礎,孔雀王朝 (約公元前324年-公元約前185年)建立,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孔雀王朝的疆域到了最大,統治了除印度最南端和今印度東北部的絕大部分地區,也成為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基本統一的印度政權,也是由所謂的印度本土人雅利安人建立的政權。在公元4世紀,又是摩揭陀國為基礎建立了笈多王朝(約320年~約540年),它統一了北印度的其他小國,主要統治區域為印度北部地區,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由印度本土人(雅利安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式政權。在公元7世紀,戒日帝國(606年-647年)也曾短暫地統一了印度北部大部分區域。1206年,突厥人和阿富汗人軍事貴族集團建立了德里蘇丹國(1206年-1526年),這是一個穆斯林政權,在其鼎盛時統治了印度的絕大部分(印度最南端和東北部除外)。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後裔建立了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開始統治印度,在其鼎盛時統治了印度的絕大部分(印度最南端和東北部除外),這同樣是個穆斯林政權,莫臥兒帝國後期事實上已經陷入了封建割據的局面。除了上述所講的這些,古印度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裡,北印要麼四分五裂,要麼被外族入侵或者統治,而南印則往往存在數個地方性王國,與北印也基本沒啥聯繫。所以古印度更像一部地區史,而不像國家史。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我覺得一個是地理上的原因,西北部的山口使得古代中亞和西亞的遊牧集團很容易入侵到這裡,並且南亞次大陸在地理上的板塊也具有分割性,比如德高高原的存在使得北印的政權很難擴張到南部。另一個原因,我覺得就是種姓制度,它使得印度的民族融合性很差。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波斯帝國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亞歷山大帝國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大夏王國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大月氏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貴霜帝國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阿拉伯帝國

接著說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為什麼要把這裡同恆河平原分開來講,因為印度河流域與西亞挨著,在歷史上這裡受中亞和西亞的影響要更大,與古印度的其他地方有明顯的區別,另外,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也有著地理上的分割性,印度大沙漠和南部的沼澤區把兩兩者分割,印度河平原與恆河平原的連接處就是旁遮普地區的北部地區,這裡也是歷史上中亞民族在佔領印度河流域後繼而入侵恆河流域的通道。在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後,儘管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東移到了恆河平原,但是一部分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了下來。公元前517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遠征印度,奪取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曾率軍攻佔過印度河流域。之後孔雀王朝也統治了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之後,印度北方繼續四分五裂。在亞歷山大帝國時期,大量的馬其頓和希臘移民移居中亞地區,公元前255年希臘移民建立了希臘化的大夏王國,以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爾赫)為首都。孔雀王朝之後,大夏王國把印度河流域以及恆河中游流域納入了自己的版圖,之後是塞種人(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越過開伯爾山口,橫掃了北印度的小國和大夏的希臘人勢力,緊接著大月氏人又橫掃了大夏王國和塞種人的勢力,公元55年,大月氏人建立了貴霜帝國,定都喀布爾(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逐漸成為當時歐亞的四大強國之一(羅馬帝國、漢朝、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公元55年-425年)的南部包括印度河流域和恆河上游和中游流域的廣大地區。貴霜帝國衰落之後,印度河流域由笈多王朝統治。公元5到6世紀,嚈噠人(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又稱為白匈奴)開始入侵古印度北部,使得北印又繼續四分五裂。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英國征服印度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印度

在公元6世紀,嚈噠人、安息人、希臘人、塞種人、匈奴人、大月氏人等經過與當地人(雅利安人等)長達幾個世紀的融合形成了拉傑普特人(其中又可以分為塞種拉傑普特人、大月氏拉傑普特人、嚈噠拉傑普特人等)。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到印度河流域,並帶了伊斯蘭教。公元8到12世紀,拉傑普特人開始在北印強勢崛起,這段時期,印度北部的印度河與恆河平原地區更是王國林立。從公元13世紀以後的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時期,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開始和恆河流域處於同一個政權之下,而也正是在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時期,印度河流域和恆河三角洲地區最終完成了宗教替代,這兩個地方伊斯蘭教成為了主要宗教,其他地方則是印度教為主。在莫臥兒帝國後期具體就是在1707年以後莫臥兒帝國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公元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開始入侵印度地區,1600年英國建立了東印度公司,英國最終擊敗了其他在印度的歐洲列強,從1757年到1849年,英國最終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英屬印度,一開始英屬印度的面積約五分之三為英國直接管轄,其餘的地方大約有554個土邦,這些土邦通過與英國簽訂合同,成為當時英國的附庸。

英國殖民者不僅極力為英屬印度開疆擴土,也把四分五裂的印度捏合在了一起。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南亞的語言分佈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達羅毗荼人

在從民族上看:先看印度:印度民族眾多,語言眾多,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都能找到身影,但是主要的是北部的印度-雅利安人系和南部的達羅毗荼系,印度的主要語支分別是印度-雅利安語系和達羅毗荼語系。印度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約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居住於印度的北部和中部,印度斯坦族支系眾多,主要分為雅利安系和達羅毗荼系,而印度南部主要是達羅毗荼人各民族。此外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族約佔該國總人口的2.3%,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族屬於黃種人的傣泰民族。再看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第一大民族旁遮普族約佔該國總人口的63%,有種說法旁遮普人有以下四種人組成,第一是古雅利安人,第二是賈特人,賈特人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分支,第三是拉傑普特人,第四是古賈爾人,古賈爾人是古代從克什米爾地區遷入的少數民族,另外可能還含有希臘人和塞種人等等。在語言上,旁遮普語屬於印度-雅利安語系。信德人約佔巴基斯坦總人口的約18%,含有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突厥人、拉傑普特人、阿拉伯人、普什圖人的族源成分,屬雅利安人種,在語言上,信德語屬於印度-雅利安語系。普什圖人約佔巴基斯坦總人口的15%,普什圖人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關於普什圖人的起源,至今仍未有定論,普什圖人應該為在公元前後從中亞遷移到興都庫什山脈以南的遊牧民族,在語言上,普什圖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支。俾路支人約佔巴基斯坦總人口的約4%,屬於伊朗人的一支。另外巴基斯坦還有一個少數民族布拉灰人(他們保留了較多的白種人的特徵),他們是古代原始達羅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的滯留部分,語言上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西北語族。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巴基斯坦民族分佈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巴基斯坦民族分佈

印度與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這個成分,但更多是歷史上搭過夥而已

巴基斯坦

從以上的綜合可以看出,印度的民族主要是雅利安人系和達羅毗荼人係為主,而巴基斯坦則主要是雅利安人系,另外也含有阿拉伯人、希臘人、塞種人等等以及周邊地區的民族成分,還有西邊西亞的民族,他們也應該屬於雅利安人的一支,比如俾路支人屬於雅利安伊朗支。如果按照假說推定在公元前2000年,來自歐亞某個地方的一群原始印歐人(雅利安人)率先進入伊朗高原形成了波斯人的話,這支算西支,形成了印歐語系伊朗語支,在公元前1400年進入古印度的另一支雅利安人算是東支的話,他們形成了印度-雅利安語系,那麼今天巴基斯坦境內的民族中也有相當大的印歐語系伊朗語支成分。從膚色上來講:達羅毗荼人在人種上包括三種,第一歐羅巴人種(白種人)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的混合類型,第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維達類型,第三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類型,印度的主要民族包括印度斯坦族在膚色上會呈現有黑有白或者黑白混合的膚色。印度境內的民族在膚色多呈現白到黑的顏色,而巴基斯坦境內的民族在膚色上多為白色和橄欖色。另外在宗教上兩者也有明顯的不同,巴基斯坦是以伊斯蘭教為主,而印度則是以印度教為主。

從古雅利安人這一族繫上看,只能說兩者有部分同宗同源的成分,但是在宗教以及習俗上就截然不同了,在歷史的進程中,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地區)形成了伊斯蘭教的傳統,而印度則是以印度教為主。在歷史上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有很長的時間是在同一的政權之下,但是在更長的時間裡兩者並未在同一政權之下,並且在歷史的進程中兩者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說1947年印巴分治不僅僅是宗教的原因,更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由於種姓制度以及宗教、種族等等原因,南亞次大陸在長期的歷史中就是具有嚴重的分裂特性,在英國殖民者征服古印度的過程中,那裡在莫臥兒帝國後期就已經陷入了事實上的分裂,存在幾百個土邦,在1947年印巴分治時,很多土邦其實都是想獨立的。莫臥兒帝國最終都沒能把所謂的古印度地區捏合在一起,大英帝國最後也沒能做到。假如不是英國殖民者建立了英屬印度,今天的南亞恐怕不止現在這幾個國家吧。南亞的歷史實在是太複雜,我只能說盡力寫了,還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