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英國使團被拒,中國錯過轉型良機?還是避免了印度的命運?

許多喜歡近代歷史的朋友估計都聽說過馬戛爾尼使團。這個使團是公元1793年受英國人派遣,來中國就整體中英關係進行磋商的一個高規格的英國官方使團。而在現代一般的敘述中,這個使團在抵達中國之後,因為“磕頭”這個儀軌問題和清朝官方吵嚷了多時,最終其提出的所有“貿易”請求被清朝全盤拒絕。而這個過程又被有些人進一步在腦海裡簡化成了因為清朝要求英國使團磕頭被拒,所以拒絕了英國人通商的要求,導致中國錯失了最後一次追趕世界的機會。但這裡桃花石雜談要說的是,這種看法其實是過於想當然,也過於概念化了,那麼當時這件事的整個過程是怎樣的,英國人到底又提出了什麼要求呢?

馬戛爾尼其人其事

要講馬戛爾尼使團,當然就要重點講講馬戛爾尼這個人。馬戛爾尼的全名叫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於蘇格蘭的一個名門,年輕時曾就讀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三一學院以及倫敦律師學院,之後很快成為了一名貴族的幕僚,開始為英國政府從事外交活動。

公元1764年,27歲的馬戛爾尼被派往沙俄,與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成功達成了使沙俄與英國結盟的協議。因此在回國後不久他就被封為騎士,成為了一名貴族。因此可以說到這時為止,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和後來他到中國所扮演的角色差不多,都是單純的外交官。但其實他的外交官生涯到這時卻已經差不多結束了。

乾隆時英國使團被拒,中國錯過轉型良機?還是避免了印度的命運?

喬治·馬戛爾尼

公元1775年,馬戛爾尼被任命為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總督,開始了在其一生中真正的重頭戲,也就是殖民地官僚的職業生涯。後來他又調任同在美洲的英屬格拉納達總督一職,但在其任職期間,格拉納達被法國軍隊攻擊,而最後馬戛爾尼選擇對法軍無條件投降,成為戰俘被抓到了法國。

不過當時歐洲國家之間發生衝突也算是家常便飯,所以一般衝突結束後也不會長期囚禁對方的官員,因此不久之後,他被遣返回了英國。也許是因為在美洲遭受了重大失敗,所以馬戛爾尼雖然在兩年之後被重新啟用,但其任職地點卻換到了地球的另外一端,也就是當時許多地區已經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控制的印度,成為了英屬印度馬德拉斯地區的總督。而在他任內,他花大力氣強化了英國人在當地主要的軍事基地聖喬治要塞,並在周邊修築了了大量堡壘,使英國對當地的殖民統治得到了鞏固。但在此期間,東印度公司在與當地的曼索爾王國發生的戰爭中遭受失敗,最後馬戛爾尼出來收拾殘局,與曼索爾王國達成了《曼加羅爾條約》,為英國人挽回了一些顏面。不過與曼索爾王國戰爭的失敗,還是使當時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殖民亞洲的方式受到了很多質疑。

公元1786年,東印度公司曾一度想提拔他做整個英屬印度的總督,但他經過權衡,拒絕了這個職位,返回了英國本土。公元1792年,也就是啟程來華的當年,他又晉升為伯爵。

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其實馬戛爾尼的主要身份是個殖民地高官,他最擅長的工作是為英國佔領和經營殖民地。不過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的公開目的當然還是為了貿易。但在當時,貿易這個詞其實是很有學問的。因為我們剛才已經提到了,英國在早期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可是通過一個名叫“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企業來實現的。而如果我們再看看馬戛爾尼使團對中國提出的具體條件,就能看出這個“貿易”內含的“豐富”了。

乾隆時英國使團被拒,中國錯過轉型良機?還是避免了印度的命運?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所畫的天津附近的一座碉堡

具體來說,馬戛爾尼使團對清朝政府提出的條件包含4個方面,一是中國開放新的港口讓英國人通商,二是要在北京建立永久性的大使館,三是中國放鬆對英國商人在廣州通商的管制,而四則是要求中國割讓一個沿海小島給英國,供英國人“使用”。所以把這四大條件完整地來看一下,恐怕有些朋友也就看明白了,這其實基本上就是英國人在鴉片戰爭擊敗清朝之後,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件《中英南京條件》的主要內容了(除了賠款)。也就是說,馬戛爾尼來華的目的,是想不打仗就讓中國接受跟《南京條約》差不多的條件。而且當時英國人甚至連想要的小島都選好了,是在浙江舟山附近的一個島。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這些個條件除了割地比較過分之外,其它條件應該還是比較正常的跟貿易相關的條件,所以乾隆皇帝拒絕確實使中國失去了更早就與外部世界更多接觸,進而追趕世界的機會。確實,這種可能也不能排除,但這裡要說明的是,英國人提出的四個條件是一個整體,而且從鴉片戰爭之後的結果來看,其實恐怕大家都都能看出,割讓領土其實才是這些“貿易”條件的核心,所以恐怕拋開割讓領土這個核心條款去談“貿易”也是並不現實的。

乾隆時英國使團被拒,中國錯過轉型良機?還是避免了印度的命運?

英國人在印度建立的第一個要塞,聖喬治要塞

而且,就算光談前面的那幾個條件,其實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可以說也不是單純的貿易問題。這裡,我們就拿馬戛爾尼老東家英國東印度公司舉例,看看它是如何通過“貿易“,一步步成為了印度的主人的。其實東印度公司在早期確實是一家商業企業,叫倫敦東印度商人貿易公司。而它最早涉足印度的方式,其實比馬戛爾尼提出的條件要柔和的多,它只是向當時統治印度的莫臥兒王朝皇帝賈漢吉爾提出要在印度設立兩家工廠,而賈漢吉爾經過考慮之後,在公元1611年和1612年批准其在分別位於印度東西海岸的默蘇利珀德姆和蘇拉特設立了兩家工廠。而就是以這兩家工廠為起點,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一步一步擴張,在公元1644年建成了其第一座軍事據點,也就是後來馬戛爾尼曾經大力強化的聖喬治要塞,使其在印度擁有了軍事存在。

之後,東印度公司搖身一變,就從商業企業變成了政治勢力。他們在印度不同地區之間利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最終在公元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和公元1764年的布克薩爾戰役中兩次擊敗莫臥兒官方的軍隊,迫使莫臥兒皇帝沙·阿拉姆二世將印度三個邦的財政大權全部讓給東印度公司。在公元1773年,東印度公司全面掌控了上述地區,成為了恆河下游平原的實際統治者,也為英國最終完全控制印度奠定了基礎。而這只是發生在馬戛爾尼出使中國之前20年。

乾隆時英國使團被拒,中國錯過轉型良機?還是避免了印度的命運?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所繪製的清朝士兵

所以我們說歷史事件,其實確實是需要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去說的,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貿易”在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入侵和殖民的前奏而已。而且具體到馬戛爾尼出使中國,其實有些觀點認為他還有另外一個直接的“貿易”目的。因為就在此前不久,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其控制的印度地區大批量種植鴉片,目的就是為了向中國出口。為此東印度公司從公元1780年代就進行了大量投資,希望實現用鴉片換交換中國茶葉,以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而當時在印度任職的馬戛爾尼本人雖然對於鴉片不太感冒,曾說過希望用大米等“更好的”產品替代鴉片,但他對鴉片貿易也沒有表示過明確反對,所以他當時到中國,其實也是希望向中國推銷英國的產品。而他推銷的產品裡,當然也是包括鴉片的。

“磕頭”到底影響了什麼?

所以其實馬戛爾尼他們來中國之前,恐怕也知道他們提出的條件不可能得到接受。但他們還是來到了中國,而且還是坐著裝備了64門大炮的英國戰艦獅子號(HMS Lion)來的。公元1793年7月25日,獅子號及其隨行船隻抵達位於天津地區的海河河口,之後派出小船與直隸官方取得聯繫,將其攜帶的禮品運到了通州。8月6日,直隸總督梁肯堂會見了馬戛爾尼一行,並告知其乾隆將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他們。

乾隆時英國使團被拒,中國錯過轉型良機?還是避免了印度的命運?

載著馬戛爾尼來到中國的英國戰艦獅子號

之後,馬戛爾尼一行在8月21日抵達北京,在北京停留了12天之後,又經過6天行程抵達了承德。這時,“磕頭”的爭執出現了。在馬戛爾尼使團出發之前,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熟悉東方事務的官員亨利·鄧達斯曾建議他們接受清廷任何的禮節,只要不損害英王和他們本人的尊嚴,並希望他們不要因為拘泥於形式而影響使命的完成。所以其實馬戛爾尼出發之前就知道會遇到類似的禮節問題。而從很早開始,荷蘭和葡萄牙的商人就已經和清廷有了官方往來,他們雖然沒有見過清朝皇帝,但有些人卻經歷過接聖旨的場合,通常情況下這些商人在遇到這種場合時也會按清廷要求跪拜磕頭。不過英國商人在當時確實對此比較迴避,會讓與其合作的中國人接旨之後傳達給自己。

所以當時雙方確實就馬戛爾尼見乾隆是否需要磕頭的問題進行了幾天的爭執。其間馬戛爾尼還提出如果讓他給乾隆磕頭,那麼清朝也需要有一名同級別官員向他所攜帶的英王喬治三世的畫像磕頭,但清朝官員拒絕了這個要求。但應該說這個爭議最後並沒有久託未決,最終雙方很快達成了妥協。當然最後馬戛爾尼到底向乾隆磕頭了沒東西方記載是有爭議的,中國記載是磕了,而西方的記載則是清廷同意其在參見乾隆時單膝跪地即可。

乾隆時英國使團被拒,中國錯過轉型良機?還是避免了印度的命運?

描繪馬戛爾尼面見乾隆的西方畫作

但無論實際情況如何,應該說這個爭議並沒有影響到馬戛爾尼面見乾隆,他和3名隨行人員以及一名翻譯在9月14日早晨見到了乾隆,向乾隆轉交了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之後還受到了國宴的招待,而且馬戛爾尼一行還被安排坐在了乾隆的左邊,這在當時也是非常高的禮遇。所以現代的普遍觀點認為,“磕頭”問題對於清廷沒有接受馬戛爾尼的要求並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乾隆時英國使團被拒,中國錯過轉型良機?還是避免了印度的命運?

另一幅描繪馬戛爾尼面見乾隆的西方畫作

所以清廷沒有接受馬戛爾尼的要求,主要還是如前文所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那些條件在清廷確實是不可能接受的。當然,這種無法接受,有部分原因確實與清廷在當時沒有路上世界發展的腳步,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矇昧心態有很大關係,所以也確實可以說是中國錯失了一個追趕世界的機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當時那個看似沒有錯失與外界接觸的絕佳機會的印度,最後卻在源源不斷到來的貿易機會中一步步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印度也在被英國入侵和殖民統治的100多年裡,從世界上相對比較富裕的地區變成了絕對貧困的地區。而從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條件和整個訪問動機來看,其實他們是把中國看作了第二個印度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也許乾隆皇帝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可能後來的中國也並不會出現追趕歐美列強的情況,相反變得與印度更加接近卻是可能性更大的結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