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綜藝“變臉”:生於煙火氣,死於火藥味

作者 / 柳葉刀

在上演三週殘酷職場“宮鬥”後,今晚《親愛的客棧》的管家們終於可以稍微鬆口氣: 為了開發更多創收,他們踏上了周邊遊踩點之旅。

但吳磊與張翰上演沙漠bromance,並不能讓我們忘卻這檔綜3代節目正由春暖花開悠然避世,蛻變成販售“你對事物的態度決定你人生高度”的職場毒雞湯。 為競爭一個虛無縹緲的合夥人title,六位管家使出渾身解數滿足老闆劉濤(而並非客人)的高要求——多麼令人匪夷所思的設定。

不止《親愛的客棧》不再相親相愛,進入第三季的《中餐廳》、《嚮往的生活》等“慢”綜藝也紛紛變臉,成為明星們跨行再就業的職場變形記欄目——平日裡養尊處優眾星捧月的藝人們,要學習如何端盤點單做飯當管家,月入千萬的他們為了多賺500塊而發愁。

慢綜藝“變臉”:生於煙火氣,死於火藥味

真實的程度就像他們身上披的唯品會外衣一樣。 Whatever,娛sir更想了解的是,進入第三年的慢綜藝,真的找不到市場了嗎?

慢綜藝變奏:

觀眾想看明星假裝職場人嗎?

第一集管家上崗考核,第二集組隊PK做經營PPT,第三集迎接客人開啟首輪淘汰......如果說以前是煙火氣,《親愛的客棧》第三季一上來就充滿了十足的火藥味。

性格迥異的六位管家不服從老闆指令,競爭壓力導致的相互刁難,經營理念存在分歧和差異,劉濤的嚴苛,闞清子的情緒化,吳磊的好勝心都令人窒息。

肯定很多人聯想到《中餐廳》第三季前幾期被“明學”支配的恐懼。 如今劉濤變成了另一個黃曉明,要同時面對六位“林大廚”,但這不是問題——相信以芒果臺的百萬剪輯,後期肯定大家能得到充分洗白。

不過一檔 原本享受慢生活的綜藝,何必如此“心如刀割”? 想跳出前2季的“慢”走向正經經營,又何必矯枉過正?

而且與其說是經營,倒不如說是崩塌現場: 在日收入過萬的KPI下明星開啟了服務生打工模式,上週首迎客人的狀態堪稱熱情有餘而能力不足: 除了張翰在商務談判上展現出極高的天賦,實際為客人安排付費項目時,幾乎每個人都狀況百出: 擠羊奶沒有預約,烤雞沒有熟,餐食遲遲未上把幾桌陌生客人晾在天台尬聊。

慢綜藝“變臉”:生於煙火氣,死於火藥味

人員和時間安排不合理,不僅老闆劉濤心塞,忙得焦頭爛額的六位管家一天吃不上飯同樣苦不堪言。 可以說,《親愛的客棧》向我們真實展示了藝人在跳出舒適圈後的窘境,這種赤裸的真實是觀眾喜聞樂見的麼?

甚至 告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環境,搬到寧夏中衛搞經濟創收的《親愛的客棧》連美感都丟失了。 看過四期的娛sir只覺得這個地方飛土揚塵,荒無人煙,絲毫沒有萌生想要去當地旅遊的衝動。名為“親愛的”的客棧也在缺少人情味之後變得聒噪緊張,宛若職場。對明星體驗生活而言也許上了一課,但對觀眾而言,誰有功夫看你們像菜鳥一樣犯愚蠢錯誤還被原諒?

回過頭再看《中餐廳》第三季,雖然主廚與老闆、財務大戰一觸即發,但好在我們還有楊紫和王俊凱幫忙調節氣氛,兩人模仿黃曉明教訓人的畫面已經成為經典回顧。

從慢綜藝轉向經營類綜藝並非不可取,但需要掌握節奏的張弛有度,不難看出在話題度被炒熱後,《中餐廳》第三季的後半段又轉回了原有慢悠悠、閤家歡的氣質,曉明在幾次流淚後更由霸氣總裁轉換為慈父人設。

慢綜藝“變臉”:生於煙火氣,死於火藥味

褪去溫暖和愜意,“經營”成了幾檔三年級慢綜藝的主題。就連看似只是吃吃喝喝閒話家常的 《嚮往的生活》,本質也是在經營社會人際關係 。而且由於節目前兩季的火熱,維繫關係成為了一種壓力。娛sir統計過第一季14期節目總共來了23位嘉賓,平均每期1.64人;到了第三季13期一共來了53位嘉賓,平均每期4.08人!

最誇張的一期是《暗戀桃花源》話劇劇組12個人集體拜訪蘑菇屋,不僅黃老師做大鍋飯成問題,這麼多人的出現也令原本閒適的詩意田園變得像個擁擠的片場。 看黃磊生火做飯曾經是享受,現在也成了心理負擔: 把一個大活人圈在廚房走不開,有誰嚮往這樣的生活?

慢綜藝“變臉”:生於煙火氣,死於火藥味

不僅要顧及人情世故,上節目宣傳影視項目成為《嚮往的生活》的常態,滕華濤、鹿晗帶著《上海堡壘》而來,茶餘飯後大家不忘CUE陳飛宇與何藍逗重新演繹《最好的我們》,若不是電影改檔,王大陸、魏大勳與彭昱暢齊聚正好能為《小小的願望》預熱,再加上何老師的八面玲瓏,娛sir時常恍恍惚惚,有種看室外版《快樂大本營》的既視感。

節目由“老友記”變成了尬聊的應酬,在老狼與眾多年輕偶像到來的一期分外明顯。 看著尤長靖、李子璇、仝卓們從窗口經過,黃磊難免生出“都是一幫小孩沒啥意思”的寂寞感,要不是老狼出現,黃老師就要徹底淪為缺乏共同語言的做飯工具人了。

目前《親愛的客棧》與《中餐廳》在豆瓣分別是4分與4.7。 當然,儘管口碑下滑,但只要幾檔節目的收視率與話題度猶在,招商時品牌主樂意買賬,芒果臺就會在慢綜藝變奏上繼續大刀闊斧地改革下去。

保持節奏者:

打破人設,呈現生活

幾檔提速的慢綜藝,抓住了觀眾看明星在“職場”備受折磨而幸災樂禍的吃瓜心態。 那麼還保持著慢綜藝節奏的節目活得怎麼樣了呢?

最近騰訊視頻開播的《幸福三重奏》第二季,似乎向從業者印證了 慢綜藝依然存在市場。 張國立/鄧婕、許富翔/陳意涵、郎朗/吉娜三對夫婦在北京懷柔過起了優哉遊哉的小日子,有相伴幾十年老夫老妻間的日常互懟,也有朋友般輕鬆的相處,以及新婚夫妻生活的磨合與適應,遠離都市的競爭壓力,與心愛的人相守一隅共度此生,這可能是大多數人嚮往的生活。

最令娛sir驚訝的是張國立老師幾乎長在了大家的笑點上,追鳥寫書法、學老婆講四川話、與鄰里鄉親搭訕手到擒來,第3期節目裡鄧婕唱歌,他在一旁抽陀螺求關注的畫面,大概會永遠印在娛sir的腦海裡成為快落源泉。

慢綜藝“變臉”:生於煙火氣,死於火藥味

而比起陳意涵夫婦的野外郊遊心態,郎朗顯然還在適應擺脫忙碌後的空閒,妻子吉娜化身家務狂人專注打理廚房,而郎朗被晾在一邊無所事事,似乎代表了很多新婚夫婦的狀態: 丈夫平日工作忙碌,與妻子較少有共同語言而被“屏蔽”在外,心裡滿滿的愛無從宣洩與表達,但並不妨礙妻子懂他。

在一個飛速旋轉、倏忽而逝的時代,人們需要《幸福三重奏》這樣的節目來珍藏生活裡的小確幸。真人秀的“真”很重要,對 慢綜藝而言更是要比傳統塑造人設的節目更深入一步,要打破人設。

比如高分紀實節目《奇遇人生》第二季就在首期的爭議後漸入佳境,如果說有一些綜藝是有意識地去迎合觀眾,《奇遇人生》則選擇不刻意而為去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

Angelababy和阿雅與老人騎行加拿大,沒有營造我們想象中明星要勵志或堅持,而是呈現出她們不想露宿野外、不願意野地上廁所的窘態; 馮紹峰去英國畫麥田圈,也沒有煽情地印上兒子的名字而是選擇紀念幫助他們的女研究者; 大鵬對著鏡頭說他不想上節目是因為“很做作”,那個裝著搞笑、與女明星宛若閨蜜的他,是觀眾或者綜藝製作方的預設罷了。

誰能永遠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呢? 《奇遇人生》把一些不那麼光鮮,或者光鮮之下的東西剖出來給大家看。嘉賓們似乎是帶著任務而來的,但似乎又都沒有去真的完成他們。大鵬與阿雅在貴州與一群留守兒童踢足球,家訪時聽到小女孩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找一份不用加班的工作,然後把全家人都接到一起來住,走出門的兩人就淚崩了。

在給家長打電話建議他們來學校看孩子打足球比賽的夜晚,阿雅努力勸說每一位家長來,而體育老師則直言希望家長好好工作,因為找工作太不容易。 這就是生活啊,電視劇裡的皆大歡喜是加了濾鏡的,現實總充滿了艱辛與無奈。

另一檔令人印象深刻的慢綜藝,則是成人版“爸爸去哪兒”的《一路成年》。 今年聚焦於親密關係的旅行生活類綜藝很多,《一路成年》多少帶有一些遊戲競技的性質,但完成任務顯然不是這群成年父子/父女的目的,而更多是通過陪伴和相處修繕疏通關係。

慢綜藝“變臉”:生於煙火氣,死於火藥味

芒果TV的剪輯一向是喜歡搞事情的,但如果拋開戲劇化剪輯不談,《一路成年》就是一個大型親子旅行沙雕現場:

吳剛父子老幹部式的鼓勵和嘮叨,徐錦江父子彷彿置換父子關係的反向寵溺,信父女之間“不熟”的氣場與女兒對直男老爸的嫌棄,儘管一路走來磕磕絆絆,但正是這些磕碰,以及看似無意義甚至有些低幼的遊戲設置,逐漸打破了中國式父子間沉默不溝通的狀態,讓觀眾與嘉賓們共同反思自己的親密關係,是否可以通過自己的主動爭取而得到破冰。

可以說這些依然保持自己節奏的慢綜藝,也在不斷的更新迭代中找到了更多價值意義以及情緒共鳴點。

突圍還是堅守?

“慢”綜藝不能亂了方寸

從上述“慢”節目不難看出一個規律: 綜2代依然不緊不慢,綜3代卻紛紛轉型 :換嘉賓、更新模式、剪輯搞事情。

為什麼? 從業者的判斷是: 觀眾審美口味在變化。 的確無論《中餐廳》還是《親愛的客棧》,進入第二季時都曾遭遇質疑,認為相比國外同類型經營綜藝而言太過輕鬆兒戲,更像是一群明星跑到海外遊玩秀恩愛,美則美矣卻不夠接地氣。 劉濤夫婦的恩愛,趙薇與黃曉明、蘇有朋的拌嘴,波瀾不驚的生活很容易看膩。

在娛樂時間碎片化的當下,觀眾對於歲月靜好的耐心可能僅限於2、3個節目,而不是如今市面上充斥著數十檔慢生活綜藝,扎堆的結果必然是一些節目試圖尋求更好的模式或出路。

但試錯是存在成本的,《中餐廳3》與《親愛的客棧3》的轉型即很難形容為成功,倒更像是節目組通過神剪輯自我炒作、又強行洗白的一出煽情劇,早已諳熟套路的觀眾不那麼容易被糊弄。 如何在轉型與創新中,不失去自己的節目調性,是《客棧》們需要思考的命題。

而對堅定站穩“慢”賽道的節目而言,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在社會心態普遍浮躁的時代,找到那一股清流: 再忙再苦也少不了小確幸,再快再急也丟不掉人情味兒。

找對嘉賓幾乎等於成功的一半,比如張國立夫婦、郎朗夫婦上《幸福三重奏》,又或是杜江、霍思燕加盟《妻子的浪漫旅行》,比起刻意剪輯出的戲劇衝突,真情實感的流露才觸動人心。觀眾並不是不能接受慢節奏,相反 越是過慣了都市快節奏生活的社畜,越渴望看到歲月流逝中的美好點滴被鏡頭細膩捕捉。

歸根結底,好的常青綜藝總能在快速迭代中守住方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