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東去浪洶湧 誰還在“扎”進汽車業?

潮水東去浪洶湧 誰還在“扎”進汽車業?

編者按:當汽車市場的負增長已經連續16個月出現,即便是最樂觀的人也開始慎重起來。超過一年時間的負增長,改變了中國車市的生態和格局,真正意義上使得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叢林時代”。如今,在高速增長時代長期被忽視的隱患開始大量爆發,而企業的調整也前所未有的展開。這是考驗企業綜合實力的時刻,再也沒有僥倖的躲避可言。

當大量的企業銷量斷崖式的下滑,甚至有三十餘家三個季度的銷量甚至不足一千,等待他們的除了殘酷的淘汰,很難想出還有什麼轉機。潮水褪去,這些裸泳者顯露無遺。在汽車行業中,強弱對比已經顯現了出來。頭部企業仍然穩健,而尾部企業已經資金斷裂,破產在即。偽強大的合資品牌也在崩潰,甚至是一瀉千里。但所謂的“頭部企業”也有了新的含義,而不是規模上的指代。

行穩致遠,企業開始重新思考這四個字的含義,並找尋新的發展模式。新的潮頭在哪裡,如何成為弄潮兒而不是望洋興嘆?在這樣一個裸泳時代,優秀的企業是否應該主動出擊而不是保守緊縮?這些問題接踵而至。我們很難預測這樣一個大轉折階段的延續時期,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汽車市場不會一直萎靡,而將進入一個溫和增長時代。

在經歷了這次考驗之後,中國汽車市場將進入真正的集中時代,而能代表中國汽車的頭部企業將順勢而出。如果調整按照節奏進行,我們預測這個過程將在未來5-10年完成。而這個時候,也將是中國汽車競爭力爆發的時候。

童鋒亮/文 大浪淘沙雖劇烈,仍擋不住淘金者的冒險。11月12日,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少見地現身臺前。這一次他換下了腰間的愛馬仕、剪去了標誌性的“三七分”,站在臺上用“汽車人”的新標籤向大家介紹其所進入的新領域——恆大新能源汽車的目標、規劃、定位和策略。

“所謂‘恆大造車路’,就是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許家印用幾句話,言簡意賅闡述了他的造房——不,造車邏輯。說者動情,聽者——不知道是被許老闆的豪氣動容,還是久居汽車圈被這種新邏輯震撼到還沒來得及理性思考,他們用陣陣掌聲鼓出了內心交織的各種複雜情緒。

既然不會造車的地產商不是好地產商,那不會造車的IT公司更不是好IT公司。這個句式,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行業。汽車產業是一個大產業,而新能源汽車則是一個戰略性新興行業。隨著電驅動模式的興起,智能駕駛和車聯網等新技術發展,許多企業開始面向這個潮頭,爭先在新能源汽車這個產業鏈上“下水”,進行佈局。

但隔行如隔山,從“下水”到實現“勇立潮頭”,談何容易。近兩年來,一些當初抱著顛覆心態進入汽車產業的公司和個人,它們開始碰壁。“低估了造車難度。”一家新造車企業的創始人曾這樣公開表示。而在退出者的名單上,一連串的名字開始出現——京威股份、華夏幸福、李嘉誠……但總有一些企業相信,只要“下水”就會有遇見潮頭的機會。

如果將統計範圍縮小至兩年內,在這期間“下水”的企業它們更需要有抵禦風險或對抗競爭的優勢,也更具代表性。它們手中的“底牌”各有千秋,有的是具備雄厚的資本實力,這個主要以地產商為主,它們在汽車行業的露臉也充滿了“土豪氣息”。除了恆大,這兩年最有名的地產商跨界者要屬寶能了。

2017年,寶能以近百億的價格先後收購觀致汽車絕大部分股權,此後觀致汽車有過短期的回暖,但這家車企未來的發展仍處於迷霧之中。而華夏幸福在2017年就撤出了其作為原始股東創立的合眾新能源汽車,在2019年曾經試圖進駐華泰汽車的富力地產,剛簽約還不到一週就倉皇選擇退出。這些是地產商這兩年的嘗試。

有的企業則是從技術路線入手切入汽車行業,準備“賦能”汽車行業,最為典型的就是華為。而作為華為的同業競爭者,小米也通過跨界投資方式與小鵬汽車等聯手,進入了汽車領域。在互聯網行業,隨著去年11月騰訊自動駕駛戰略的發佈,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也已全面進軍自動駕駛領域。

同時,還有一些其它製造業企業也開始陸陸續續進入汽車行業。例如,零部件商多氟多百億造車,而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銀隆造車。還有神州優車收購寶沃汽車,準備要像賣咖啡一樣賣汽車。這其中,造車真真假假,有的也只是虛晃一槍。比如收購PPT造車始祖遊俠的西拓工業集團,如今也沒有拿出實車來。

跨界造車的目的只有一個:天下熙熙,皆為利往。但在淘金的路上,能最終到達的並不會多,甚至一個也沒有。2019年,銀億集團宣佈破產重整,而導致其破產的原因就在於其在兩年前跨界到汽車產業試圖通過大規模併購實現造車。在國際上來看,國際吸塵器公司戴森,在歷時數年、投資總規模達百億人民幣之後,在今年宣佈其跨界造車項目終止。中國手機銷售商迪信通在2017年也曾興起過一陣造車欲,在“賣汽車就像賣手機一樣”的指導思想下,迪信通合縱連橫了一番,但現在已無下文。

無論什麼樣的資本進入汽車領域,都需要尊重這個產業的規律,資本的進入,對於汽車產業來說是機遇,但是一些投機、攪局的資本,也將在這個產業遭遇它們的滑鐵盧。而從恆大一樣的簡單的邏輯來看,這樣的造車很難成功。儘管有前車之鑑,但很多人認為造車最關鍵的是資金的多少,而不是技術的高低。資金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錢不是無限量供應,也不能完全解決企業正向循環的問題。這種邏輯上的漏洞不修復,不管在哪一個潮頭上,新進入者都可能是潮退後丟掉底褲的人。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D5M5Z6XK】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