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傷亡數據看“張鼓峰”、“諾門坎”兩戰,其實日軍打得不錯

愛發原創,歡迎指正。全文共1950字,閱讀約需3分鐘。

張鼓峰事件

張鼓峰位於圖們江口上游二十多公里的東岸,是一個海拔只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高地。站在山頂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蘇聯波謝特平原。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還可以遙望符拉迪沃斯託克附近。沙草峰是位於張鼓峰北方兩公里多的一個隆起的山峰,其高度略低於張鼓峰。

從傷亡數據看“張鼓峰”、“諾門坎”兩戰,其實日軍打得不錯

張鼓峰位置

從歷史歸屬來看張鼓峰屬於中國領土,1886年《琿春條約》邊境線通過張鼓峰東側,張鼓峰屬於中國,1911年俄國參謀部繪製的地圖也顯示張鼓峰屬於中國。但是蘇方堅持認為張鼓峰屬於蘇聯,蘇聯的動機主要是防止張鼓峰作為該地區的制高點成為日軍防守和進攻的重要據點,其次是防止日軍通過張鼓峰窺視蘇聯太平洋艦隊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的軍事動向。

1938年7月9日,蘇軍開始在張鼓峰構建工事,並且軍隊人數不斷增加。7月15日,日本向蘇聯提出抗議要求蘇軍從張鼓峰撤回,蘇聯以張鼓峰為蘇聯領土為由拒絕了日方要求。20日,日本駐蘇大使重光葵再次提出撤軍要求被拒絕。除了外交努力外,日軍也開始進行戰鬥準備。

日本其實不願也不敢將事件擴大,令人意外的是日軍大本營和朝鮮軍司令部的命令並沒有得到落實。蘇滿邊境衝突經常發生,雙方往往都保持克制以避免事態擴大。7月30日,日軍開始對張鼓峰的蘇軍發起進攻,31日,日軍佔領張鼓峰以及沙草峰。

8月6日開始蘇軍對張鼓峰駐守日軍進行猛攻,一直持續到8月10日停戰協定簽訂,日軍仍然佔領著張鼓峰。雙方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蘇軍傷亡約4500人,損失坦克96輛,步兵炮16門,被擊落飛機3架;日軍傷亡1440人。

從傷亡上來看,可以說日本取得了此次對蘇軍事行動的勝利。但讓日本完全改變其對蘇政策則是一年後所發生的“諾門坎事件”。

諾門坎事件

諾門坎位於現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西南約200公里的新巴爾虎左旗境內。從1938年開始滿蒙雙方就在此發生多起衝突。

從傷亡數據看“張鼓峰”、“諾門坎”兩戰,其實日軍打得不錯

諾門坎位置

第一階段:

1939年5月12日外蒙古約60名騎兵進入東岸,並同“偽滿”警備隊發生交戰。次日駐海拉爾的第二十三師團長小松原太郎中將得知衝突過後,立即下令出動部隊,決心殲滅越境的外蒙部隊,以達到戰略威懾的作用減少雙邊越界衝突。5月15日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外蒙古部隊敗退到哈拉哈河以西,日軍於5月17日撤回海拉爾。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事件的結束,相反蘇聯在得知衝突過後立即加快了軍事集結。而外蒙古軍隊也在日軍撤離後再次進入東岸地區。21日日軍再次出動,27日日軍第64聯隊與蘇蒙軍發生戰鬥,日軍遭到巨大傷亡,全隊約2000人,傷亡743名,由於損失巨大師團長命令部隊撤退,至此,諾門坎事件的第一階段結束。

第二階段:

此後雙方繼續集合兵力,蘇聯方面任命朱可夫為蘇軍方面的總指揮官,截至到6月末,蘇軍集結了一個坦克旅,兩個裝甲旅,一個步兵師和一個重炮營,以及100架戰鬥機。日本方面由於對蘇軍作戰兵力以及後勤保障能力的過低估計,並沒有將其他地區的關東軍調往諾門坎地區。直到6月19日蘇聯空軍轟炸了甘珠爾廟、阿穆古朗地區後,日軍才開始將部分空軍調往該地區。

6月21日開始,雙方展開了激烈制空權的爭奪,在此爭奪中蘇軍觸動了當時最新型戰鬥機伊爾36型。一直到6月27日日軍轟炸塔木斯克,雙方互有勝負。7月2日日軍第二十三師團開始越境攻擊,主戰場再度轉回到地面上來。

由於日軍並沒有重型武器裝備,夜間遭到蘇蒙機械化部隊的猛烈進攻,最終於5日第二十三師團全部敗退東岸。蘇軍在取得對日軍的勝利過後繼續進攻東岸的日軍。雙方呈現出相持狀態,第二十三師團各部隊也從8月3日開始構築陣地準備長期拉鋸戰。

第三階段:

從衝突開始到八月總攻,蘇軍相繼從遙遠的烏拉爾軍區及外貝加爾軍區調來摩托化步兵師8個,裝甲汽車旅4個,坦克旅4個,重炮兵團2個,傘兵旅1個,高射炮大隊8個,飛行團6個。並用極短的時間完成了5萬餘噸軍用物資的儲備。蘇軍如此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完全出乎日本意料。8月20日蘇軍以兩倍以上的兵力分兵三路對日軍進行全面總攻,到31日止,日軍全面敗退。9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雙方停止一切作戰行動。日軍參戰總人數15975人,傷亡12220人,其中戰死4786人,受傷5455人,失蹤639人,患病1340人。蘇軍傷亡也在15000人左右。

綜上

正當日本與蘇軍大決戰之時,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使日本陷入極為被動的境地。隨著兩次事件的發生日本在日蘇外交中逐步從主動地位轉變為被動狀態,不得不加強對蘇聯的警戒。“諾門坎事件”中不論從軍隊素質講,還是從軍隊裝備來講,蘇軍都遠遠優於曰軍。尤其是地面作戰車輛和坦克,日本與蘇聯差距明顯。蘇軍在地面作戰時擁有的強大火力讓日軍無所適從,正是因為蘇軍對日軍的堅決打擊,以及蘇軍本身所具備的強大戰鬥力,使得日軍最終放棄“北進”實行“南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