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邊境的丟失與明朝、緬甸持續半個世紀的鬥爭

明代是中國西南邊疆變遷的重要歷史時期。明軍於洪武十四年(1381)出兵平定雲南,次年消滅故元梁王政權,明廷在多民族聚居的雲南確立了統治地位。

明代前期,明廷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西南邊疆地區穩定的措施,鞏固了明朝在邊疆地區的統治基礎。但是,在明中後期,緬甸東籲王朝(1531—1752)崛起,並北上不斷侵入中國的西南邊境地區,中緬陷入了長期的邊境戰爭。

雲南邊境的丟失與明朝、緬甸持續半個世紀的鬥爭

在緬甸的分裂時期及東籲王朝建立的初期,明朝尚能對西南極邊地區進行間接但有效的控制。在雲南,明政府在中央王朝控制相對薄弱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立土司。

莽應龍在實現緬甸統一後,隨即開始對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擴張,東籲王朝對明朝邊境的蠶食始於嘉靖後期,此時的明王朝無心應對西南邊疆戰事。

莽應龍在位期間的東籲王朝主要攻略明朝近緬的邊地土司,其侵略規模尚未引起明廷的足夠重視。但是,莽應龍死後,其繼任者進一步加強了對外軍事擴張,

尤其在莽應裡在位時,緬軍甚至深入雲南的腹地,這也使萬曆朝為之震動,明廷才被動地作出反應,反擊緬軍的侵略。

雲南邊境的丟失與明朝、緬甸持續半個世紀的鬥爭

東籲王朝對中國西南邊境地區的侵略主要發生在萬曆年間,即從莽應龍之子莽應裡繼位(1581)到17世紀初,雙方在邊境地區展開了長期的拉據戰。

萬曆年間中緬的邊境戰爭主要發生在東籲王朝的莽應裡在位時期(1581—1599 年在位)。這一時期中緬戰事主要表現為不相上下的拉據狀態,戰事與邊疆地區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交織在一起。雙方大規模的戰事主要發生在1581年至1584年。

1581年,莽應裡繼承王位後,即開始為侵略中國作諸多政治和軍事上的準備。一方面削弱依附明朝的土司,將勢力範圍向北推進,縮短內犯中國的縱深,清除親明朝的土司。另一方面加緊攻略近緬的土司,利用嶽鳳引導緬軍侵入幹崖,奪幹崖印信,東籲王朝勢力進逼雲南,對西南邊疆造成巨大威脅。

萬曆十年(1582)十一月,莽應里正式起兵北侵,並調令附緬的迤西、蠻莫、猛密等土司協同作戰。明朝在西南極邊地區構建的薄弱的防禦體系土崩瓦解,緬軍得以長驅直入。

雲南邊境的丟失與明朝、緬甸持續半個世紀的鬥爭

次年,緬軍攻入施甸、順寧(今雲南臨滄市鳳慶縣)、盞達(今雲南德宏州盈江縣)等地,緬軍所過燒殺搶掠。二月,緬軍舉兵六萬攻破孟淋寨:

且窺騰衝、永昌、大理、蒙化、景東、鎮沅諸郡。

​當緬軍危及雲南腹地時,明廷才及時作出應對。

1583年初,明廷開始重整西南邊防,反擊侵略。明軍於1583年至1584年(萬曆十一年至十二年)在邊境地區進行了反擊。鄧子龍和劉綎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取得大捷,“追至攀枝花,夜戰,賊敗”。

1584 年初,明軍聯合內附的土司軍隊追擊侵略軍,明軍陸續收復被緬軍侵奪的全部領土,收降了投緬的嶽鳳,並重新奪得孟養、木邦、隴川、孟密地邊地土司地區的控制權。

1583年至1584年,明軍成功反擊了緬軍的侵略,緬軍南退。但是,莽應裡繼續奉行軍事擴張策略。從1585年至1599年,緬軍不斷侵擾中國,雙方在邊境地區相持不下。

雲南邊境的丟失與明朝、緬甸持續半個世紀的鬥爭

莽應裡在遭受打擊後,又於1585年後組織力量入侵,並極力拉攏近緬土司投附緬甸。萬曆十三年冬(1585),蠻莫土司思順“出奔金沙江”投靠緬甸;1588 年,孟密土司思忠投附緬甸。

萬曆十八年(1590)五月,莽應裡利用附緬孟養土司思個引兵北上,攻破孟拱、孟廣,但在隴川被阻擊,遂退去。但是,孟廣、孟密、孟養等土司地區已被緬軍所佔,並威脅騰永地區。

萬曆十九年(1591),明廷重新啟用鄧子龍,並於當年夏解蠻莫之圍,緬軍暫時退去。1592年至1595年,緬軍又多次入侵。

1593年,緬軍侵入蠻莫,是年冬又進犯內地,號稱大軍三十萬,後被明軍驅逐。

雍罕(良淵王)獲得東籲王朝王位後,再次北犯。1602年,雍罕起兵攻佔明朝控制的蠻莫1605年末,緬軍侵入木邦,此時的明王朝已無力再援木邦土司,木邦於1606年被侵佔。

​此役後,緬軍南下進行重新統一緬甸征伐,同時停止了對雲南邊疆的侵略。然而,明廷也同時陷於內憂外患的困頓中,無暇顧及西南邊事並收復失地,雙邊重歸平靜。

表面上雙方處於拉據狀態,但明廷實質上已經逐漸放棄較遠的“外夷”地區。這也使1605年中緬戰事結束後,八關外的土司仍投附緬甸。明朝對土司地區的控制範圍縮小,隨之疆域也內縮到八關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