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作:作文《變形記》怎麼寫,教你兩種方法

【一】幻境的進與出

看到“變形記”這三個字,我就會想到卡夫卡,想到在某一天早晨,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

我還會想到作家王一梅的《我是長頸鹿》。小男孩遙遙,在電影院看電影,前面有個捲髮擋住了他,他一邊伸長脖子一邊說:“如果我是長頸鹿,那就擋不住我了……”結果,電影結束,他真的已經變成一頭長頸鹿了,精彩的故事也就開始了。我印象尤深的是,遙遙是怎麼變回人的?他一抬頭,捅破了屋頂,聞到了樓上的臭鞋子,太臭了,想縮回來,一下子就縮短了脖子,變回了人。

陸生作:作文《變形記》怎麼寫,教你兩種方法


如果請你寫一篇題為《我變成了……》的想象作文,既可以像卡夫卡那樣,直接變,也可以像王一梅這樣,由一個願望去變形;或者在夢境裡實現變形,或者由一個道具去變形(類似阿拉丁神燈),或者在遊戲中變形……

變形之後,怎麼來寫呢?

主要有兩點:一是視角變化,變形之後肯定不是人的視角了,比如變成了長頸鹿,要用長頸鹿的視角去寫。但寫的時候,適當要與人的視角作對比,有對比,這變形才更突出來。比如:我是長頸鹿了,路邊高大的樹,舌頭一撩,樹葉就捲進嘴來;在以往,我可是要費九牛二虎之力爬上樹,才可能做到呢。

二是故事的情節線做到波折。可以從兩方面去做,一是時間(時間),二是地點(空間),設計一個“糖葫蘆結構”。

——時間1(早上起來變形了,發生什麼事)——時間2(中午什麼事)——時間3(晚上什麼事)——

——地點1(家裡)——地點2(路上)——地點3(學校)——

其實,寫作中時間和地點是分不開的,但是分開來講,容易讓學生把握故事情節的走向,選其中一種去構思故事。在時間點或地點上發生了什麼事,可以設計出來。所以,有了前面這兩點的保證,“變形記”的故事基本都能成型,而且也不會太差。

如果要更好,一定要把握心理描寫——當變形之後,心裡怎麼想?情緒變了嗎,高興,還是不高興?在《我是長頸鹿》中,遙遙變成長頸鹿是很高興的,他盼望著下次還能變成長頸鹿。你呢,你下次也還想變嗎?

陸生作:作文《變形記》怎麼寫,教你兩種方法


再高一點,讓作品有點意義。比如,變成老虎之後,誰都嚇跑了,連爸爸媽媽也不敢接近,最後“我”被關進了籠子裡,——人太兇了,是孤獨的。

或者,體會到了做一隻螞蟻的辛苦,平時看不上眼的螞蟻,也有很厲害的一面,——真是不可小覷,不可貌相。

或者,通過變形,表達愛護動物、保護環境之類的大主題。

但,總的一點,要講一個好故事,讀起來有意思的好故事。

最後說一點,變成動物之後,是有物性的——這個動物的特性一定要用足,再配合上人性,就完美了。


陸生作:作文《變形記》怎麼寫,教你兩種方法


【二】角色互換,設身處地

上一篇談“變形記”,是人變動物、植物、器物,這是一種構思角度。

換個思路,人變人——大人變小人,小人變大人,你變我,我變他,他變你,這也是一種思路。大人總在感嘆童年時光愉快,而小人總盼望著快快長大;我們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好,其實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不管是哪一種“變”,都是角色互換,寫的時候要做到“設身處地”。

記憶中,有一檔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就叫變形記。比如,城裡孩子去鄉下生活,鄉下孩子進城裡生活,相互感受下。這就是角色互換後,設身處地了。

我覺得城裡小孩進村,是好事,能體味甘苦;鄉下孩子進城,我總覺得不大合適,——本來,生活在鄉下,雖苦一點(可能他自己並不覺得),但身邊人都差不多,也沒什麼好比較,孩子的生活總是快樂的多,一旦進城之後,有了比較,孩子會不會自卑、不平?當然,要往好處想:孩子開始發奮,將來過上城裡的生活。——就像一個小山村的生活,似乎與世隔絕,但幸福指數並不低,而外界一旦介入,打破了平靜,又無力徹底改變他們,這反倒成了他們的一種痛苦。——就像范仲淹不吃同學的好菜好飯,擔心以後吃不慣“劃粥斷齏”啊。生活中有些“獻愛心”,其實是去安慰自己的良心的,是去作秀的,拉橫幅、相機咔咔咔一頓拍,而非真正適合的、持久的、切合實際的去幫助。是“受惠者”幫助“施惠者”,而非“施惠者”幫助“受惠者”。

上面這段話,跟寫作文無關嗎?可以有關,作者的態度、想法,會影響、幫助設計故事情節如何發展。

從“人變人”的變形記來說,當然可以寫真實生活中角色互換的體驗生活。只是擔心孩子沒有這樣的體驗而寫不真切。對孩子來說,寫奇思妙想的“變”更得心應手,當然也得建立在熟悉的基礎之上。

來看兩個例子。一是泰戈爾的《願望實現了》,二是任溶溶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陸生作:作文《變形記》怎麼寫,教你兩種方法


【一】小蘇希在房裡哭了一整天,心想:要是我變得像父親那麼大該多好,就可以為所欲為了。這時,老蘇巴獨自坐在外邊也在遐想:小時候因為父母的溺愛,沒能好好讀書,要是我能重新回到童年,一定爭分奪秒去讀書。正巧,願望仙子從這裡經過,聽到父子倆的心聲,決定滿足他們的心願。

這天晚上,一向失眠的老蘇巴,頭一碰枕頭就睡著了。第二天醒來,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真的返老還童了,掉了的牙,重新長了出來,滿臉的鬍鬚都不見了;相反,一向起大早,到處鬧騰不休的小蘇希,今天早晨仍躺在床上昏昏欲睡。父親蘇巴的喧鬧聲把他吵醒了,他發現自己竟真的變得像父親那麼大了,頭上濃密的黑髮不知跑哪裡去了,腦袋禿得像燈泡,下巴上長滿了斑白的鬍子。

父子倆的願望都實現了,但同時陷入了尷尬。

【二】仙人對不高興說:“孩子,不用怕。你有什麼事不高興啊?”不高興說:“我想變個大人,做件大事情讓大家瞧瞧。”仙人說:“好哇!可是每個人都得幹一門活,你愛幹哪門呢?”不高興拿定主意當演員。沒頭腦說自己要做個建築工程師。

仙人說:“我現在把你們變成大人,在原來的地方等你們,一個月後你們要不來我就走了!”說著他念了幾聲咒語,一說“變”,只見不高興和沒頭腦兩個像竹筍一樣,“呼”地一下高了起來。他們兩人,一個成了演員,一個成了建築工程師。

我分別截了兩篇故事中“變”的地方。都有“仙人”的幫助。——這是寫作上設計的一種合理,畢竟生活中小孩與大人是不可能在生理上互換的。

儘管故事中,人物在生理上互換了,但心智上依舊是原本的,於是“錯位”出現,“矛盾”出現,故事便精彩了。

因為“錯位”“矛盾”,預示著人物最終還是要換回身份的,還是原來的好,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啊!於是便有教育意義在其中。大人要理解小孩,不應以大人標準去衡量,小孩則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就跟民間故事《老鼠嫁女》一樣,這隻老鼠是被仙人變成小姑娘而長大的,設計它嫁這個、那個,最後還是嫁給了老鼠,老鼠最厲害麼,所以,又從小姑娘變回老鼠去了。

自此,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寫寫《今天我是老師》《今天我當家長》或者《我變成大人了》之類的換角色的作文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