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慈禧為何不在此垂簾聽政

在小說戲曲中,皇帝都是在金鑾殿(太和殿)上接見群臣、處理政務。實際上,太和殿只是皇帝登基和舉行重要典禮的場所,平時很少使用。明朝、清朝兩代皇帝接見大臣和處理政務,一般是在乾清宮。

乾清宮是皇宮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之首,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乾清宮”3個字來源於《道德經》的一段話:“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貞。”皇帝是天地間最尊貴的人,他老人家住的地方,就叫乾清宮。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慈禧為何不在此垂簾聽政


在故宮各宮殿裡,乾清宮的作用非常重要。明朝14個皇帝和清朝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順治皇帝在乾清宮住了17年之久,還寫了“正大光明”4個字掛在乾清宮正殿。

我們知道,清朝初期,沿用中原歷代王朝立嫡長子的做法確定皇位繼承人,但在皇子較多的情況下,往往引得皇子之間骨肉相殘。有鑑於此,從雍正皇帝開始,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即皇帝生前不公開明確皇太子,而是秘密將繼承人的名字寫入文書,一份放入錦匣,密封后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一份由皇帝隨身攜帶。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慈禧為何不在此垂簾聽政


等皇帝去世後,將“正大光明”匾後的錦匣取下來,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無誤後公之於眾。

雍正皇帝繼位後,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也為了向天下作出勤儉節約的表率,沒有入住乾清宮,而是住進了規模較小、陳設簡單的養心殿。在雍正皇帝之後,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以及末代皇帝溥儀都以養心殿為寢宮。

不過,包括雍正皇帝在內,清朝皇帝雖然沒有居住在乾清宮,卻仍然在這裡讀書學習、接見大臣、處理政務。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慈禧為何不在此垂簾聽政


每年除夕,清朝皇帝都要在乾清宮舉行盛大的家宴,與皇后、妃嬪們歡聚一堂。在平時,皇帝都是自己單獨吃飯,沒有與皇后、妃嬪們同桌進膳的機會。因此,乾清宮的家宴對於皇帝、皇后、妃嬪們來說,都有著特殊的團聚意味——這時候,他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人。

那麼,既然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為什麼慈禧太后沒有在這裡垂簾聽政,而是選擇在養心殿前殿的東暖閣進行?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慈禧為何不在此垂簾聽政


原來,清朝自創立之日起,就禁止後宮干政。乾清宮是皇權的象徵,非朝臣不得擅入,嚴禁後宮女子進入,嚴禁喧譁無禮,違者斬立決。

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通過垂簾聽政的方式掌握朝政大權後,當然想進入乾清宮接見大臣、處理政務。可是,這為祖制所不容,以恭親王為首的王公大臣,多次婉拒慈禧太后進入乾清宮的要求。到最後,慈禧太后只能知難而退,不再追求到乾清宮處理政務。

乾清宮的一些飾品也體現了禁止後宮干政的特點。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慈禧為何不在此垂簾聽政


故宮許多宮殿前都擺放著鎏金銅獅。這些鎏金銅獅大小不一,各有特點。太和門的一對鎏金銅獅威風凜凜,豎耳、睜眼,象徵著皇帝“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威嚴。而乾清宮的一對鎏金銅獅卻耷拉著耳朵,眼睛也會被睫毛擋住少許,表達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禁令,提醒後宮嬪妃不要隨意打聽事情,就算聽到了也不要亂說。

【參考資料:《清實錄》《養心殿》《乾清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