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為何改名叫“滿族”?

夢幻之星V


說起中國歷史上與南宋王朝相伴始終的金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清王朝,其建立者所屬的族群,似乎是同一個民族“女真”。

這兩個朝代,一個給當時的漢民族建立的北宋王朝帶來滅頂之災,並且在其後百年中對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始終保持了高壓態勢,可以說,這個由北方半漁獵半農耕民族建立的國度,恐怕留在中華史籍上的更多的是無盡的恐懼與憎恨吧。

而另一個朝代,則讓其滅亡後一百多年來的人們愛恨交織、譭譽參半,功過難以評說,可以說,時至今日,仍然是蓋棺難以定論。

滿清入關之前的皇太極時代,“女真族”為何改名叫“滿族”?

是為了不讓中原漢民族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嗎?

筆者在這裡先和大家一同來看看“女真族”和“滿族”的歷史。

女真族是世居中國東北的古老民族,其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夏商時代活動在白山黑水之間的“肅慎”。

此後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隋唐時期這些族群被稱為黑水靺鞨,並且在唐朝真正形成一個民族,“女真”這個詞最早也是出現在唐朝時期。

據《金史·世紀》記載:

“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strong>

唐末的時候契丹開始在北方崛起,之後女真人就一直臣服在契丹的統治下。

遼朝女真族分佈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居於鹹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

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餘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契丹人對女真族採取民族歧視政策,實行“分而治之”,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

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

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後來遼國為了避皇帝遼興宗耶律宗真的名諱,又把女真族名改為女直,但是之後女真這個詞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末年。<strong>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在會寧府(哈爾濱阿城)建立金朝。

之後金朝滅遼、滅北宋,佔領中原地區後,並於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遷都於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這是北京作為首都的開端。

金朝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徙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

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漢族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與漢族融合。

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宋聯軍所滅,殘餘的女真族人重新退回到了祖先的發祥地。

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把在蒙元王朝統治下,約佔金朝時期女真全族總人口五分之三的,居住在北方和中原地區的女真人不當女真看待,而是籠統的稱為“漢人”,是蒙元王朝四等人中的第三等,實行的是赤裸裸的民族歧視政策。

<strong>

經過蒙元王朝的這種民族政策,古老的女真民族自覺不自覺地逐漸融入了北方漢民族中,到了百年後的元末明初,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女真族”事實上已經基本不存在了,女真族變成了一個融合了大量中原漢族及其他民族血液的民族混合體。

大明王朝建國後,朱元璋在全國局勢穩定後,於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派馮勝為大將軍,率朝廷大軍遠征東北地區。作為前元朝廷在非蒙古本部最後的殘餘勢力,蒙元最後一任丞相納哈出自覺難以維持,選擇投降,明朝由此打開了通往遼東之路。

納哈出降明後,明軍進據松花江南北兩岸,處於原元王朝統治下的女真、索倫、雅庫特等各部族,相繼“悉境歸附”。

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朝收回當時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所據之今天遼河以南的遼東領土,並在隨後與建立了李氏朝鮮的李成桂將兩國邊界劃定在鴨綠江。

永樂初年,胡裡改萬戶阿哈出、斡朵裡萬戶猛哥帖木兒相繼入明朝見。此時,已經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王朝上表明廷,希望能夠召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但明朝沒有同意。

明成祖時期在今天遼寧女真故地設置建州衛和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司,這是大明王朝對遼東地區進行實際管轄的重要標誌。<strong>

隨著女真首領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等人的入朝覲見,女真諸部落首領歸附之人也越來越多。

明朝遂以“眾建之而分其力”的辦法,將內附的各部族領地陸續設置384衛、24所、7地面、7站、1寨。

到明成祖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朝廷正式設奴兒干都司,為明王朝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封女真各部首領為都督、都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敕書、印信、衣冠和鈔幣,並規定了朝貢與馬市的時間與待遇,加強了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直接統治。

永樂以後,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各部被迫南遷。

建州女真幾經遷徙,到明英宗正統年間時,逐漸穩定下來,定居於今天遼寧渾河上游。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已經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誌了作為日後建立大清王朝的滿族主體部分的前身,就是新的“女真族”基本形成。

<strong>

明朝的“女真族”與宋元之際的“女真族”,應該說是兩個基本上不存在傳承關係的族群,用今天的話來說,完全是兩個民族。

在明朝“女真族”的旗幟下,雲集的不止是女真各部,如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以及野人女真,還有自古以來生活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間的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等等的先民們,也採用了“女真族”的名號。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對明朝進攻,在土木堡擊敗明軍,俘獲親征的明英宗。

一些建州和海西的女真衛所趁機向遼東進攻,配合也先的軍事行動。

然而,也有為數不少的女真衛所遭到了也先的攻擊,許多女真世襲首領因遭到也先所部劫掠,失去了世襲的憑證,他們後來只能以中書舍人的名義進行朝貢。

土木堡之戰後,大明王朝在女真人中的的威信開始衰落,女真諸部逐漸脫離了明廷控制,有一些首領甚至敢於公然嚮明朝挑戰,劫掠遼東地區。

大約是在正統年間前後,金國女真人創立的女真文徹底失傳,此時的女真人只能改用蒙古文為書面語言,一少部分則使用漢語。

明朝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分佈在撫順以東,以渾河流域為中心,東達長白山東麓和北麓,南抵鴨綠江邊。

<strong>

海西女真分佈於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轉彎處。

東海女真分佈於建州、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地區,大體從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龍江流域,東達海岸。

有明一代,女真族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女真人從狩獵和遊牧走向了農耕定居,其經濟也從過去的狩獵經濟,轉為主要從事農業,輔之以狩獵和採集。

實際上,三百年前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後,由於接受了中原先進的漢文化,社會發展階段已經逐漸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女真人有望進入更高級的文明社會。

但是,公元1234年,金朝滅亡,蒙元王朝在之後一百多年的統治中,對女真人實行了殘酷的民族歧視與壓迫,使得女真族的歷史發展進程被強行打斷,社會大踏步後退,造成明朝中後期新的“女真族” 才又一次進入奴隸社會。

清代學者福格在《聽雨叢談》一書中說:

“滿洲有稼穡,有城堡世居之民”,“數十巨族,則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長,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習射獵,知稼穡”,描繪了明朝中晚期女真族社會的具體情況。<strong>

明中葉以後,女真各部互爭雄長,經常征戰,形成互相殘殺的混亂局面。

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是明朝初年的建州左衛指揮使猛哥帖木兒六世孫,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

努爾哈赤年少時曾經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處投軍,李成梁見其伶俐,置於部下,在軍中屢立戰功。

努爾哈赤十九歲時乘機從李成梁處“颺去”,入山採集山貨,往來於撫順馬市等處,熟悉漢人地區的情況,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努爾哈赤起兵後,先後被明朝封為指揮使、都指揮使、都督籤事和龍虎將軍等。

從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起,努爾哈赤先後用十一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並挫敗葉赫等9部聯軍三萬人的進攻。

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努爾哈赤又兼併了海西女真中的哈達、輝發和烏拉三部,與此同時,在對東海諸部的用兵中,也不斷地取得勝利。

經過三十多年的浴血奮戰,到了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將東至日本海、西達開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鴨綠江廣大地區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部統一起來。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汗國,仿效先祖,將國號也定為“大金”,歷史上把這個“金”政權稱為“後金”,以此與宋朝時的“金”朝相區別,這個時候其民族的名稱仍然是“女真族”。<strong>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 ,其子皇太極即位,到了後金天聰九年也就是公元1635年,皇太極正式改“女真族”為“滿洲族”,簡稱“滿族”,第二年又把國號“大金”改為“大清”,並去汗號,仿中原王朝例,稱皇帝。

在“女真金國”建立五百多年後,脫胎於此“女真族”的彼“女真族”華麗脫變,完成了從部族政權向全國性政權的轉變,而民族特性也隨之發生了質的改變。

其次,筆者探討一下“女真族”在大清王朝建國前夕為何改名叫“滿族”的原因。

今天的學術界可以肯定的是,“滿洲”一詞在剛剛出現時絕非是地名,但是當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的時候,很多的小部落都喜歡用所居住的地方來作為自己或家族的姓氏,比如雍正年間的重臣隆科多,他的姓佟佳氏的佟佳就是地名。

但皇太極將“女真”所改的“滿洲”卻與以上習慣不同,絕非地名,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

“滿洲一詞,來源未久,表示部族之號,若肅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

中華文化中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學說,對歷代王朝的影響力是今天浸潤於現代科學的人們根本無法理解的。

中國歷史上,凡一朝一代一國在江山出定時,第一件事無一例外都是“定國號,立正朔”,新國名必須要符合陰陽五行之說。

按照五行學說,明朝的“明”在五行之中屬火,而原先的“女真”大金國號中的“金”正好犯了五行“火克金”的忌諱,因此,必須進行改名,以避免相剋。

所以“大清”和“滿洲”就應運而生了,新國名中“清”和新族名“滿洲”都帶有水字旁,五行中屬水,順應了“水克火、清滅明”的五行規則。

這樣一改,不僅是簡單的一個國號和一個族稱,而是預示著大清已經不滿足於做一個偏居一隅的割據政權,而是志在進軍中原,取代大明王朝,建立大一統全國政權的宏大目標。

“滿洲”一詞來源於努爾哈赤尊號“滿柱”部落“建州”女真,各取一個字而形成的。

另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原因,使得後金最高統治者皇太極在大清王朝建國前夕將“女真族”改名叫“滿族”。

北宋靖康年間,“女真”金朝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滅亡了契丹遼國,之後繼續南下後,佔據了北宋政權控制下的幾乎整個長江以北地區,俘獲宋徽宗趙佶及其子宋欽宗趙恆,並且在北撤時帶走了幾乎全部宋朝皇室成員數千人之多,以及東京汴梁城中大宋王朝一百多年所收藏的圖冊典籍、奇珍異寶等,還有數萬工匠、數十萬百姓等等,一度將繁華的中原全部變為廢墟。

<strong>

中華文明和中原地區的漢民族遭受了一場自古未有的巨大劫難,“靖康之恥”成為大宋以及後世漢民族百姓永遠無法釋懷國仇家恨。

五百年後,如果又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入主中原,勢必重新點燃民族仇恨,激起最激烈的抵抗,即使此“女真”絕非彼“女真”百姓一提及金兵肯定會恐懼,廣大中原百姓才沒有人去深究這個問題。

漢文化造詣很深的皇太極自然熟諳這段歷史,所以,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去了一個響亮的新名稱,既消弭了由此引發的民族仇恨,而且也顯示了新王朝“大清”以及新的民族“滿洲”寬宏大度、包容四海、併吞宇內的雄心與抱負,無論對本民族,還是對山海關內尚未曾佔領的遼闊的中原大地,還是對蒙古、西域、青藏等中原王朝傳統勢力範圍,都會具有強大的號召力。<strong>

“女真”變為“滿洲”,“大金”變為“大清”,彰顯了一代雄主愛新覺羅·皇太極卓越的政治遠見和嶄新的天下觀,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在他和他的子孫手中誕生!


三山圍鐵甕。

孫郎後、今古幾英雄。

憶北府參軍,寄奴王者,

金戈鐵馬,橫據江東。

凌歊上、歌風追漢帝,置酒宴群公。

一代偉人,龍行虎步,

十年征戰,洛下關中。

祇今憑弔處,佛狸祠下路,煙樹冥濛。

為念尋常巷陌,社鼓連空。

算碻磝戰地,幾多白骨,

金焦名勝,兩點青峰。

惟見驚濤滿眼,東去匆匆。

——清·曹貞吉《風流子 京口懷古》<strong>


落日蒼茫風才定


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將國號“大金”改為“大清”,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作為民族名的“女真”存在了700多年後就此消失,那麼皇太極為何要改族名?

關於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族的原因,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皇太極改族名是民族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眾所周知,滿洲族是從明朝後期的女真族發展而來的,其實二者之間並不能直接劃等號。在努爾哈赤早期,女真三部被統一,在此期間女真逐漸發展壯大,吸收融合了一些小族群。

在皇太極執掌後金期間,女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此時的女真族已經不是當初的女真三部,期間經過民族大融合,其中有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其它的民族成分的人陸續加入到後金政權。此時的女真族已經不適應民族融合發展的趨勢,已是一個融匯了部分外民族成員的新民族。

隨著民族成分的增多,相互之間就存在利益分配的問題。女真優先必然會引起其它成分的不滿,對想要建國稱帝的皇太極來說,繼續沿用女真名稱,將會阻礙後金的發展。對於這個混雜的新民族來說,更改名稱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女真改成滿洲,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結果。

第二種說法,更改“大金”與“女真”,避免歷史舊事重提。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兩年後,起兵反抗明朝。努爾哈赤時期只是起兵反抗,未來形勢並不明朗。在皇太極繼承皇位後,先後征服東北與蒙古諸部,其滅明入主中原的理想已提上日程。

同樣由女真族在公元1115年建立的大金國,在10年後將北宋滅亡,迫使南宋趙構向大金國稱臣納貢。此時的中原地區飽受金兵戰爭的蹂躪,期間發生南宋二帝北狩、岳飛抗金等等事件。如果此時的皇太極還繼續使用“大金”與“女真”的稱號,勢必會對他入駐中原造成不必要的障礙。

滿洲入關之時,其總人口不過20多萬,而中原地區的人口在明末時已近1億。因此,皇太極想要入關征服中原,就必須要使用一些技巧與策略,更改“大金”與“女真”名稱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種說法,水能滅火,順應五行之說。新族名和新國名是為了符合順應陰陽家的五行之說,明朝的“明”在五行之中屬火,而原先的大金國號中的“金”正好犯了五行“火克金”的忌諱。因此,必須進行改名,以避免相剋。

所以“大清”和“滿洲”就應運而生了,新國名中“清”和新族名“滿洲”都帶有水子旁,五行中屬水,順應了“水克火、清滅明”的五行規則。“滿洲”是來源於努爾哈赤尊號“滿柱”部落“建州”女真,各取一個字而形成的。

總之,皇太極更改國號與族名的說法很多,除以上三種之外,還有說是源自藏傳佛教中的“曼珠”,意為“美妙吉祥”之意。再有一種就是滿語和蒙古語中,滿洲也代表吉祥幸福之意。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原因,我想只有皇太極自己知道。


野史也是史


話說朱元璋稱帝之後,最關心的問題是他開創的小明政全能延續多久,在去往泰山祭拜天地回來的路上,偶遇一個嶗山道士,鶴髮童顏,仙風道骨,老朱打心裡對嶗山道士是反感的,因為正是當年從嶗山走出一位道士丘處機,投奔了鐵木真做了軍師,從而使蒙古鐵騎縱橫歐亞大陸,所以老朱對嶗山道士很是忌憚,但同時也是比較敬畏嶗山道士的,簡單的寒暄之後,老朱突然問:敢問這位仙翁,您看我小明江山是否能千年一統?只見道長超然一笑,從懷中拿出一張黃紙說到: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將此讖用玉泉之水浸溼,便知分曉,說罷化作白練而去。這時老朱的一個隨從戰戰兢兢對老朱說,剛才那個道士正是當年的丘處機,因為他看過丘處機的畫像,所以認得。多日之後,恰逢八月十五月圓之夜,老朱屏去左右,把那張黃紙放入水盆中,立刻出現一首詩詞,竟然說蘇軾的“水調歌頭”,開句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老朱看了半天也沒看明白到底啥意思,群裡各位朋友,你們哪位能知道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對於小明江山有什麼提示或者暗示?


烽火佳期


民族是現代的說法,中華民國建國是五族共和,即漢、滿、蒙、回、藏,所以才有滿族的稱呼。清朝的區分是旗人和民人,旗人在追溯祖宗籍貫時才稱滿洲人士。滿洲,是皇太極搞的,用來稱呼被建州女真統一併編入八旗的女真人。滿洲,滿語manju 滿洲,來自manjusiri 文殊師利、文殊,也就是藏語的文殊菩薩。這是因為皇太極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聯合信奉格魯派藏傳佛教/黃教的蒙古部落與信奉紅教的林丹汗鬥爭,並打敗林丹汗在西藏樹立黃教達賴喇嘛的統治地位,喇嘛感謝皇太極,稱他為文殊菩薩護法神。皇太極在被尊崇為滿蒙共同的可汗之後,稱自己的部族為manju(滿洲,是它的音譯),這是外來語。滿洲代替他們的建州女真。這也是因為建州本身太狹窄,滿洲包括了統一後的哈達、揮發、烏拉、葉赫等各部女真。滿洲是那些被編入八旗的女真人的統稱,實際是一個軍事組織。之後多年,康熙年間為了鞏固東北的防禦,因為俄羅斯入侵,把東北的其他原始部落也都編入滿洲的八旗,稱為新滿洲。其中包括索倫(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前者是與女真相近的通古斯語系的,而後者屬於蒙古語系,與女真在種族上相距較遠。女真,滿語jushen 女真,屬於家族上的人,來自滿語jushe 瓜藤,滿族的家譜是一根長繩索叫喜麗媽媽,結繩記事記錄家族的族譜。用現代詞女真族,應該是講同一女真語的一族,也許包括語言接近的錫伯族,赫哲族。滿洲,或滿族是女真的繼承者,但是概念不一樣。


JCX13_咱也侃球


實際上女真族並不是橫空出世,而是經歷了一定的歷史時期,女真的前身是肅慎,而肅慎比女真要早三千年,所以女真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革後才漸漸形成的,在進入隋唐時期後,當時肅慎就演變為了黑水靺鞨。在唐代之前,這個部族時比較紛亂的,進入唐代後才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也開始有了民族樣貌,所以一般都認為女真應該是形成於唐代。

在唐朝末年,當時有一個部族開始興盛起來,這個部族就是契丹族,契丹族當時在北方稱雄,而女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部落形態,但是因為實力無法和契丹相比,所以只能一直屈服在契丹腳下,當時契丹還將女真改名為女直,因為“真”這個詞和遼國的君主犯了名諱。女真這個名字再次被世人所熟知是在明朝末年時期,當時在努爾哈赤的努力下,女真部落得到統一,不再零散,與此同時金國建立,此時的女真開始真正的強盛起來。在1635年,皇太極將女真改名為滿洲,在入關後又定為大清。

很多人都認為滿洲名字的由來應該和地名有關,因為在女真發展的過程中,當時部落所在地的名稱都按照地名來命名,而且在清朝建立後,很多大臣的姓氏都是地名,例如佟佳氏和隆科多等都是按照地名來定的姓氏。由此可以想象到,也許滿洲這個名稱和某個地點有關。但實際上在參照當時的歷史典籍就可以瞭解到,滿洲這個詞的由來和地名沒有一點關係,這一點在書中還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滿洲這個詞的命名是有特殊含義在其中的。

實際上無論是滿洲還是大清,在命名時都和五行有關,為什麼要按照五行來命名呢?這是因為在清朝之前是明朝,而明朝在五行中屬火,在女真推翻了大明王朝之後,為了讓王朝更加興盛,就需要避免有五行相剋的問題,而女真之前所改的名字大金,就應了火克金這個忌諱,所以女真就將名字改為的滿洲,入關後又產生了大清。

之所以會用滿洲和大清這樣的字眼,主要原因是這些字都屬水,水能滅火,女真希望取這樣的名字來徹底消滅大明王朝,所以滿洲這個名字的由來和地名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出於五行考慮,為了讓大清的政權更加穩定而命名的。


歷史課課代表


明末清初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迅速崛起,統一女真各部。在暴力血腥的過程中統一,即使在女真內部也有不穩定因素,比如葉赫部。東北地區除了女真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以女真為主體的東北地區的民族,增強凝聚力。皇太極為何會將族名改為滿洲,我想無人可知。但是他為何要改族名,大概是因為想剝離女真族曾經被明朝統治的歷史吧!再者亦或想要消除明人對於女真人的仇恨,畢竟曾經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可是一直欺壓的漢人啊。

中國很多少數民族以前一般都是幾個部落的聯盟,這幾個部落中往往會推舉這個部落裡比較厲害的人做首領,並以這個人的部落作為對外交往的名字,就那蒙古來說,他們中除了蒙古以外還有好多其他部落,而當這個大的部落衰落時,這些小的部落可能再次推舉新的強勢部落再次結盟或其他。沒有女真人的身份掩護,以一個外族人的身份想要成為中國的統治者真的是千難萬難,以後金的身份入主中原都已經那麼難,讓漢人那麼不情願了,還要改稱滿族來掩人耳目。

金女真四百萬人至少有三百萬是融入漢族的,元朝一蒙二色目三漢四南的漢指的就是北方的漢人,契丹,女真,並且從壁畫和一些古畫中都可以看到金女真是徹底漢化了的。而滿洲則不一樣,但滿洲當中的海西女真葉赫部可以確定是金朝已經漢化的高級貴族,同時歷史上葉赫那拉跟愛新覺羅一直是死仇,多次交戰。明朝時建州女真(建奴)建立後金,葉赫部就多次奉命追剿愛新覺羅,後來還與明朝結成聯軍,不過失敗了,葉赫那拉的首領金石臺不願向金錢鼠尾長袍馬褂的愛新覺羅投降自焚而死。即使清初,也有不少葉赫部女真人隨南明一起抗清。

由此可見建州女真跟金朝就是高級貴族的海西女真葉赫部格格不入勢同水火,並且女真是漁獵民族而清人服飾的風格明顯偏遊牧,因此有人提出建州女真是趁金女真入關後東北空虛而從西伯利亞遷徙過來融合的遊牧民族而非東北土生土長的漁獵民族。滿族不是女真族!滿族已經成為華夏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因此,各個民族就不要相互指責了!更何況滿族為華夏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功勳卓著,居功至偉!滿清為統一國家,所進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要怪就怪史可法等人不識時務,為忌賢妒能,忘恩負義,以怨報德,喪盡天良的豬元璋朝廷盡愚忠,不是太愚蠢了嗎!史可法為豬皇帝效忠,連累了揚州百姓,怎麼能怪滿清?

崇禎帝刻薄寡恩,自毀長城,凌遲處死袁崇煥,這樣的昏君保他何用?!為統一全國而為之,滿清不僅無罪而且有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滿語是多音節拼音語言,漢語不是,所以滿文母拼寫,漢文不是,金國女真文和契丹文都是借鑑漢文創造出來的拼音文字,因為體系不同所以非常複雜難學,最後到明末女真文消亡,努爾哈赤創造出的滿文是借鑑蒙古文,蒙古和女真文化語言有許多相近所以方便使用,這種文字變化來自於閃米特文,又借鑑成阿拉伯文, 受阿拉伯文影響,有了蒙古文,然後有了滿文,無論是女真文還是滿文都是一種語言的不同文字體現,語言學家證實滿語和女真語相似率達七層以上。

當年滿族人進關當皇帝,原來這些女真人,為什麼不去進八旗?估計都知道這些來得人,可不是當年大金的人,認錯了,要掉腦袋的,女真確實漢化早,也用漢子改的自己文字,蒙古人滅金後,才不管你什麼金國裡什麼女真人,漢人,統統叫漢人,因為女真人已經漢化,仔加上蒙古人統治,當漢人比當敵對的女真人估計還好點,完顏一族都快被蒙古人殺完了,誰不長點心,還爭什麼女真人,還是漢人。讓我想到,朱元璋當皇帝了,以前討飯的小夥伴,找朱元璋,大殿上把朱元璋偷雞摸狗的事全說了,朱元璋氣的殺了他。

金國是有文字的,和漢字差不多的方塊字,而滿清一開始沒有文字,改造蒙古文字當自己的文字。當時金國與成吉思汗有家仇,成吉思汗崛起後將女真幾乎屠殺殆盡。女真和漢人幾乎沒有區別,不像建奴束狗辮子,並且大都改為漢姓這才躲過一劫。如此,說清朝不是中國歷史的,可以閉嘴了,證明女真人只不過是大明朝疆土內的一個少數民族。國內的少數民族奪取政權,建立國家,延續國祚,修訂歷史,延續政治制度……那些跟著某些國外的人說,清朝不是中國歷史的奸佞可以閉嘴了。

擁有五千多年的中華輝煌的漢文化、與各邊疆民族血水交融過程中、以漢文化的強大魅力讓各民族文化消無聲息地消蝕在漢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中國統一的進程中、各強悍民族是武統、漢民族是文統、最終是漢文化贏得了最終的統一與獨立、實踐證明漢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文化力量!


歷史深度揭秘


東北少數民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肅慎,隋唐時期被稱為黑水靺鞨,但是真正形成民族形態的還是要在唐朝的時候,而女真這個詞最早也是出現在唐朝時期。

唐末的時候契丹開始在北方崛起,之後女真人就一直臣服在契丹的統治下。而在遼國為了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又叫女真為女直,到最後金國滅亡,女真也就就此沉淪。

值得一提的是,滿清和女真的關係大概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努爾哈赤先祖的部落來源於更北西伯利亞之地,先後經歷過朝鮮和明朝的管轄,和所謂的金國的女真完全是兩回事,而當時明朝稱東北的少數民族為諸申,直到努爾哈赤陡然發家,大概是為了給自己找個顯赫的祖宗,才自稱女真,稱國為後金,其實這和唐朝尊李耳為祖,明朝拿朱聖人當祖先是一個道理,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無非是發達了修家譜找個名人祖宗罷了。而這所謂的女真族直到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才把改女真為滿洲,第二年又把國號大金改為大清,開始稱帝。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滿洲絕非是地名。改女真為滿族據說是參照了中國漢族的五行。

水能滅火,順應五行之說。新族名和新國名是為了符合順應陰陽家的五行之說,明朝的“明”在五行之中屬火,而原先的大金國號中的“金”正好犯了五行“火克金”的忌諱。因此,必須進行改名,以避免相剋。

所以“大清”和“滿洲”就成立清朝的新稱號,其中“清”和新族名“滿洲”都帶有水子旁,五行中屬水,順應了“水克火、清滅明”的五行規則。“滿洲”是來源於努爾哈赤尊號“滿柱”部落“建州”女真,各取一個字而形成的。


關河南望


公元1636年5月做了後金十年大汗的皇太極,在南征北戰後不再滿足於在遼東做他的大汗,他開始有了更大的雄心,他想統一整個天下做天下之主。於是皇太極邁出了第一步,那就是登基稱帝做皇帝,後改“金”國號為“清”,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而在這裡我糾正題主的問題,那就是女真族改名後其實不叫滿族,而是滿洲族。那麼為什麼皇太極要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呢?這裡到底有何用意呢?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滿洲絕非是地名。眾所周知當年後金唯統一女真部落的時候,很多的小部落或者女真的姓都喜歡用所居住的地方來作為名稱,比如清朝雍正名臣隆科多,他的姓佟佳氏的佟佳就是地名。但是皇太極所改的滿洲就絕非是地名,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滿洲一詞,來源未久,表示部族之號,若肅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所以皇太極以地名來做族名這一猜測絕對是不存在的。



而現如今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滿洲來源於當年西藏進貢的時候稱清朝皇帝為曼珠師利大皇帝,曼珠就是吉祥的意思,而滿洲正是有曼珠演變而來,就是指吉祥的民族。但是我們先不說曼珠為何會演變成滿洲,要知道西藏對清朝開始進攻的時間是在1642年,而皇太極卻是在1636年就將女真改為滿洲的。所以以曼珠演變而來的說法也是極為不靠譜的。



當然關於皇太極為何將女真改為“滿洲”,而不是其他的族名,人們對此還有著多種的猜測。比如有人說皇太極會用“滿洲”來做族名是因為他的先祖叫“李滿住”,為了紀念他的先祖同時為了避諱,所以取音譯為“滿洲”。還有人認為在中國古代王朝都流行五行五德輪替的說法,而在當時明朝是火德,而滿清想要替代明朝就需要是水德,所以皇太極在當時就將國名改“清”,族名改“滿洲”,剛好都有三點水。而這些猜測我們不細看好像都有些道理,但是事實上我們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不對勁。拜託,人家滿清用的是滿文,而不是漢字,你拿滿文翻譯過來的漢字來猜測皇太極為什麼要改“滿洲”,你覺得靠譜嗎?



可以說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有確實得證據可以解釋為什麼皇太極要用“滿洲”來作為族名。而目前最讓人接受的一個論點就是皇太極會用“滿洲”來作為族名,是因為在通古斯-滿語和蒙古語中“滿洲利亞”指的是吉祥、幸福和平安的土地的意思,而皇太極也希望自己治下的族人們能夠吉祥、幸福和平安的活著,所以才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當然到底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根本無法得知,畢竟當時皇太極為何要將女真改“滿洲”這個族名,我想只有他自己和他身邊的人才知道,或許在當時人家只是覺得“滿洲”這個念起來很好聽你呢?總之這又誰能說的準呢?


澳古說歷史


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兩個原因:

第一:諸申、伊爾根都是奴隸制社會中的女真自由民的稱呼,但隨著女真社會的封建化,原先的諸申、伊爾根很多已經下降為賤民了,“諸申”已經不能用來做為全民族的稱號了。因此皇太極要回避“諸申”一詞!

第二:為了迴避漢族對女真的歷史糾葛,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與民族認同感無關。清皇室的《滿洲源流考》是承認自己來自於女真的,清皇室本身是認同女真族的。

史料的證明:

《東夷考略》記載:“建州、毛憐裔出渤海,居處飲食有華風。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以山作窯,即孰女真完顏種”

《皇明九邊考》卷二《遼東鎮邊夷考》記載“建州毛憐則渤海大氏遺孽,樂住種,善緝紡,飲食服用,皆如華人,自長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明會典》卷107《禮部65,東北夷款》載:“女直古肅慎也,在混同江渚,開原城北,東濱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為金餘孽。永樂元年,其諸頭目來朝,後悉境歸附。”

《大明博物典匯》第9卷《建夷考》記載:

“今女真即金餘孽也。國朝分為三種:曰建州、曰海西、曰野人。永樂元年,野人酋長來朝,建州、海西,悉境歸附。先後置建州等衛,置都司一,曰奴兒干,以統之。官其酋。”


qx006


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基本形成民族形態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時,“女真”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唐初。

而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便是由女真族建立,說到這裡,疑問就來了,因為有的資料上面會顯示清朝是由滿族建立,而滿族和女真族是什麼關係呢?

這要從清朝的前身後金這個政權說起,明初時,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而清太祖努爾哈赤便是建州女真的首領,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史稱後金,這個後金政權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後來努爾哈赤逝世後,皇太極繼位為後金的第二位大汗,並在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即滿族。

而把“女真族”改為滿族的原因,主要是緩解了百姓對清朝政權的牴觸,因為在歷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權,在對外作戰中,特別是與宋朝的作戰中,有屠城這樣令人髮指的行為,而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為“後金”,不論是民族還是政權名稱都會讓百姓想起曾經的歷史,激起百姓的憤恨,所以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族,一方面是緩解百姓的牴觸心理;另一方面是適應封建王朝的規程,仿明制,不再稱大汗,而是稱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