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自十六世紀末期開始,由於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明朝在東北地區的影響日漸衰微,東北女真族地方勢力興起。其中位於今遼寧東部的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通過武力征服和部落結盟等方式,逐漸控制了東北地區大部,最終擺脫並取代了明王朝在白山黑水間的統治。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雅克薩保衛戰

戍邊最高軍政首腦吉林將軍是怎麼出現的

1607年開始,努爾哈赤連續出兵,不斷兼併烏拉國控制下的濱海地區。1613年在消滅了扈倫四部中最強大的烏拉國後,征伐與招撫並用,進一步向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東部發展,擴大著新生政權——後金的北方版圖。到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時,北到外興安嶺、南抵長白山、東到大海的廣大地區都已成為大清的領土。1636年,皇太極任命吳巴海為鎮守寧古塔副都統,管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

1644年,清軍大舉入關,山海關外的廣袤土地被交由盛京(瀋陽)總管管轄。1646年,盛京總管改稱按班章京(昂邦章京),1653年清政府把盛京昂邦章京管轄的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劃出,設為單獨的行政區,在寧古塔副都統之上增設寧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改稱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作為新行政區的最高首腦。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取自《沙俄侵華史》

從1638年前後開始,原本平靜的東北北部邊疆開始不斷遭受沙俄侵擾。1643年沙俄雅庫茨克統領戈洛文派遣他的文書官波雅科夫率領一百多名哥薩克開始“遠征”黑龍江。隨後,哈巴羅夫、托爾布津等人也先後帶領侵略軍侵擾中國東北地區,這些侵略者無惡不作,被東北邊民稱之為“羅剎”,即魔鬼之意。當時由於清軍大舉入關,東北地區人口非常少,特別是北部地區形成了一些勢力真空,這一情況助長了沙俄侵略軍的囂張氣焰,使得其侵略腳步越來越向東北中部邁進。

1652年4月,在黑龍江畔的烏扎拉村,寧古塔將軍海色率領部隊與哈巴羅夫率領的侵略軍第一次交手。因海色指揮失誤,原本有利的局面被最終逆轉,導致清軍大敗。初戰失利讓清廷震怒不已,連海色本人也被論罪賜死。不過因當時清廷在關內統治極不穩定,隨後又發生了三藩之亂等事件,牽制了統治者的注意力,故而對沙俄的騷擾始終未施予有力的回擊。

然而東北畢竟是滿清的發祥地,面對沙俄的蠶食,清廷不能坐視不管。為恢復東北邊疆的安寧,並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沙俄侵略者以必要的打擊,清政府也做出了相應的準備和部署。鑑於寧古塔地區河流灘多礁密,1658年,為抗擊沙俄入侵併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清廷諭令寧古塔將軍沙爾虎達在松花江畔設船廠造船,以備討俄水師使用。1671年,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率領東海滿洲八旗軍隊三千多人來到船廠,耗時兩年,在松花江左岸建成了吉林烏拉木城(吉林滿語意為“沿”,烏拉滿語意為“江”)。1676年,在吉林增設吉林烏拉副都統,寧古塔將軍巴海也奉旨移駐新城吉林烏拉城。

1683年清政府又把原屬寧古塔將軍管轄的亨滾河上源支流哈達烏拉河、黑龍江北岸的畢佔河以及東流松花江等河流以西之地分出,劃為黑龍江將軍轄區,以東地區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為寧古塔將軍管轄。因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船廠將軍三個名稱經常被文牘混用,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將寧古塔將軍更名為“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簡稱“吉林將軍”。而全稱中的鎮守二字,無疑表明了轄區內一項最重要的職責——守土戍邊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康熙東巡吉林烏拉浮雕

駐防、打牲旗人是清代戍邊的主力

清代吉林將軍轄區範圍極其廣袤,但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卻少之又少,且分佈極不均勻(自轄區南部向北逐步遞減)。特別是經歷漫長的封禁政策桎梏,這一地區的人口發展非常緩慢。清代中期以前,吉林將軍轄區內旗人是居民主體,旗人又有駐防旗人和打牲旗人之分。當時的吉林將軍通過先後設置吉寧古塔、吉林、三姓、伯都訥、阿勒楚喀等五大副都統(1881年又增設了琿春副都統)對轄區進行管理。各副都統下又設協領、佐領等官階,分別管理一定數目旗丁。

和京旗及其他關內駐防旗人不同,吉林的旗人除水師營外,大多散居在核心駐防城市周邊的村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旗人“種地不納糧”),而不是集中駐在滿城或營房中。也因此,駐防旗人中的個別協領(與京旗的參領同屬三品武官),如琿春、拉林、雙城堡等城的協領即是所在城鎮的最高軍政長官(額穆赫索羅

則是由佐領擔任最高軍政長官)。這種旗人散居、生產與駐紮並重的方式,從客觀上起到了屯田衛土的作用。

雖然同為東北三將軍之一,吉林與奉天將軍、黑龍江將軍管理轄區不同的是,沒有設置城守尉(三品武官,與協領相當),但轄區內卻有一個直隸北京內務府的特殊機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這個機構設有總管(三品)、翼領等官階,至清代光緒年間,領催以下官兵多達4千餘人。總管衙門管轄的打牲旗人平時採捕貢品,戰時也須服兵役出征打仗。不過清廷明確規定:打牲旗人的管轄由京都內務府分司節制,不與駐防衙門干涉。同時,總管衙門下轄旗丁的活動地域極其廣大,最遠已涉足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以北,甚至超出了吉林將軍的轄區(清廷劃定的貢山、貢河)——旗丁的採捕勞作從某種意義上已經起到巡查邊境地區的作用。

除駐防、打牲旗人外,吉林將軍轄區內還有大量依附於八旗旗戶的“流人”。從清代入關之後,有大批關內漢人及八旗罪人被髮配流放而來,他們大多被安置到水師營、邊臺(柳條邊門)、驛站、官莊、八旗戶下,充當地位低下的苦役。但是這些人除被允許就近開墾土地自食其力外,也接受政府發放的給養,隨著時間推移,大部分流人先後被編入旗藉,成為漢軍旗人。他們日常本職即是吉林將軍轄區通訊、補給等與戍邊有關的工作,或者乾脆就是直接從事一種特殊的戍邊工作。

作為廣袤的吉林大地上的主要的居民,旗人由特殊的軍府制管理方式——和現在的生產建設兵團非常相似,即通過農業、採捕等生產活動,達到戍守邊疆,保持一方安寧的目的。由於幾百年生產與當差並重的生活方式影響,直到近現代,吉林地方的滿族人始終保留尚武衛國的傳統。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嘉慶年間吉林將軍轄區地圖

拱衛邊陲的噶珊制度是戍邊的補充

早在入關之前,清朝統治者就對征服和內附的東北各族人民施行了二元制管理:一方面“徙民編旗”,使其成為八旗體系中的一員,隨同清廷四處征戰;另一方面則原地安置,保留過去的部落頭人,委以噶珊達、哈賚達職務進行管理。噶珊達也寫作嘎山達或嘎善達,滿語噶珊是漢語村屯之意,滿語達是滿語之意,噶珊達就是村長;哈賚達也寫作哈喇達,滿語哈賚是漢語姓氏之意,哈賚達就是姓長。

清初吉林將軍轄區內比較著名的噶珊達是富察氏邁圖。富察家族原本居住在琿春,後遷至納音河流域定居。邁圖被清廷封為烏拉地面的噶珊達後,這個家族就搬遷到了烏拉。清軍入關後,為填補兵員、人口的空缺,許多噶珊達、哈賚達管理的各族民眾被陸續編入八旗,成為伊徹滿洲(新滿洲)的一部分,原來的噶珊達和哈賚達也順勢變為佐領等職務。順治年間,清廷在烏拉設置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邁圖擔任了首任總管,烏拉地面噶珊達也隨之被新的管理機構及八旗制度替代。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皇清職貢圖》中的東北邊疆各族人民畫像

然而在吉林將軍轄區的東部和北部偏遠地區,噶珊達卻被長期保留著。清廷對這一區域內居住的赫哲、費雅喀、鄂倫春、奇勒爾、恰喀拉、庫爾喀等民族,“發給姓長、鄉長頂戴和文憑,令其管理屬下之人,催納貢貂,領取賞物,處理內部不平不法諸事”(佟永功,關嘉祿《簡論清代東北邊疆民族政策——從貢貂賞烏林制度說起》)。為加強對這些邊遠地區的管理,清廷要求庫頁島居民每年在黑龍江下游的普祿進行納貢,烏蘇里江以東的居民則會在尼滿河地區,

間年五月進行納貢。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東韃紀行》中反映德勒恩收貢的插圖

據《吉林通志-輿地志》記載,遙遠的庫頁島上的普隆靄、伊對、特肯、拉喀、薩伊、皮倫岡、額裡野等村屯皆有噶珊達。日本人間宮林藏在其所著《東韃紀行》中就詳細記錄了1808年吉林將軍下轄官吏在黑龍江下游德楞恩設行署(由普祿、奇吉等處遷移至此),處理黑龍江下游區域及庫頁島地區各噶珊達進貢、互市諸般事宜。在《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中,還保留了康乾時期費雅喀、赫哲等民族比較詳細的戶口統計數目。種種記載都反映出清代吉林將軍通過噶珊制度對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以東及庫頁島實施了管理,而在當時的條件下,那些對清朝認同的邊境地區各族人民,承噶珊制度,成為拱衛邊陲的重要力量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晚清時期吉林各族人民的艱苦戍邊

清代中期以前吉林將軍轄區漢民比例不高,雍正年間才在漢民比例較高的吉林烏拉地區設立管理漢民事務的機構,是為隸屬奉天府的永吉州。

隨著雍正至道光年間施行東北封禁制度的破產,大批漢民湧入東北,使得這一地區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居民也日漸增多。自簽訂《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吉林將軍轄區喪失了大片土地。一系列失地事件及失地上居民無助的反抗運動,更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如1868年海參崴附近爆發的淘金工人(華人)大起義,提出“將俄人逐出邊區”的口號,獲得廣泛響應,使得起義迅速在沙俄濱海地區蔓延。沙俄地方當局驚恐之餘,急忙照會清政府尋求協助。投降媚外的清政府竟然以“綏靖邊境”為名,命令吉林將軍富明阿將轉移到琿春邊境的起義人士“盡數剿滅”。

然而清廷之中並非全是羸弱庸碌之輩,1880年,吳大澂隨吉林將軍銘安來到吉林,協助辦理寧古塔、三姓、琿春等東陲邊務。早在1867年,吉林為防馬賊騷擾,就開始選拔“各城額兵西丹”(西丹為滿語年輕人)進行新式練軍。然而原有八旗兵制,積弊重重,早已不適應時代需要。吳大澂與吉林將軍銘安遂痛下決心,變原有八旗兵世襲制,改為招募制,陸續增招部隊9000人,經過嚴格訓練,己“悉成勁旅”。新軍統稱靖邊軍,陳於三姓、寧古塔、琿春等處要隘。繼而又設立圖們江、松花江水師營,配合陸路,協防沙俄對中國東北的覬覦。

除去練兵,為落實清廷“招民試墾”、“妥籌墾務”的諭令,吳大澂設立招墾局,不斷派人到山東登、萊、青各地招募農民來吉,並允許朝鮮難民過境墾荒種地,領照納稅租。通過一系列實邊政策的實施,吉林將軍轄區人口的增幅較大,經濟面貌大為改觀。在那個政府實力有限的年代,憑通省官民共同努力,總算比較有效地遏制了沙俄鯨吞東北的無恥企圖。

至晚清,隨著漢民比例激增,吉林在原有永吉州的基礎上設立了吉林、長春兩府,伯都納(今松原)、雙城、五常、延吉四廳,外加伊通州和敦化縣,籍此兩府四廳一州一縣的行政設置,管理日漸繁複的民務。這一時期,沙俄和日本對吉林將軍轄區開始了“侵略競賽”,而吉林人民的反抗也比從前更加堅決勇敢。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韓登舉像,取自《吉林舊影》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依克唐阿率領由各族人民組成的“吉”字軍奔赴遼南前線,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搏鬥,雖戰績不佳,但忠勇之精神仍令人唏噓。1900年,沙俄藉口義和團之亂大舉進攻東北。9月,時任吉林將軍長順執意投降,吉林城淪陷。為了掠奪吉林的金礦資源,這年10月,俄軍氣勢洶洶殺向吉林城南部的樺甸夾皮溝金礦,卻不曾想,

官降民抗,驍勇的吉林人民為了保家衛國,不顧腐敗的清政府彈壓,同侵略者進行了勇敢的戰鬥。這股俄軍行至“螞蜓嶺”(螞蜓即滿語“胳膊肘子彎”之意),即遭到韓登舉(第三代韓邊外,帶領民團在遼南參加過對日)率領的韓家軍民團的伏擊,損失慘重,大敗而歸……

1907年,吉林正式建省,隨後清廷裁撤吉林將軍,巡撫成為吉林省最高民政長官,併兼理旗務。在這片土地上施行數百年的軍府制度正式宣告終結。守土之務原則上交給了“純粹”的軍人,普通百姓似乎不再承擔戍邊之職。然而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家、國從來就不會被輕易分開!做工、務農、行商,每個行業做得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對吉林省這個邊疆省份而言,也是一種別樣的戍邊!1911年,清朝滅亡。吉林通省三百多萬百姓隨即開啟了形勢更為複雜,歷程更為悲壯,但結果註定光明的戍邊新曆程!

戍邊本為分內事——清代吉林各族人民守衛邊疆的歷程

民國時期吉林省地圖

本文撰寫過程中參考書目:《吉林通志》、《吉林外紀》、《打牲烏拉志典全書》、《皇清職貢圖》《吉林市發展史略》、《東韃紀行》、《沙俄侵華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