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下教師如何教學才不落後?

核心素養下教師如何教學才不落後?

  如今教師如果不知道核心素養那可真是落後了,但僅僅知道,不知如何操作也不行。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不教之教”的方法便對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如果作一簡單的梳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我以為是葉聖陶教學觀的核心,我不準確地將它概括為“不教之教”。這一核心思想揭示了教學的本質,而且建構了完整的教學概念。今天,我們研究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推動教學改革,尋找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實現的方式,“不教之教”仍是教學的準繩。

  一、什麼是教與不教

  關於教與不教的論述,是葉聖陶1961年9月8日在呼和浩特與語文教師談“怎樣教語文課”時首次提出來的。葉聖陶說:“學生能夠理解和領會的東西,教師完全可以不講。學生了解不透領會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師給以指點和引導,適當地多動腦筋。”他總結說:“講的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講。”他認為這是教學的最大成功。

  1978年8月21日,在題為“大力研究語文教學、儘快改進語文教學”的講座中,葉聖陶說:“說到如何看待‘講’,我有個朦朧的想法。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葉聖陶很謙虛,說這是個“朦朧”的想法,其實很清醒、很清晰、很鮮明。

  從“講”與“不講”到“教”與“不教”,不 只是“換個說法”,而是科學的遷移和拓展,是深化和提煉。這“換個說法”,又從語文學科遷移、拓展到所有學科,成了教學的共同原則和普遍規律。

  二、教是為了不教,大智慧的教——不教之教

  對於教學,葉聖陶有個完整的概念,要以學生為主,但不能排斥,更不能否定教。他非常明確地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我覺得這樣表達比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學生就學成了呢?非也。”他緊接著補充說:“教學當然需要教,問題是需要‘久旱逢甘雨’式的教,需要使自己‘蓬蓬勃勃地滋長’的教。”這就需要教師有大智慧、好方法,這對教師是個高挑戰。

  對於這一難題,葉聖陶抓住了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何為教?

  何為“不教之教”?他說,教師之為教,“其義在指導”,“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打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也”。指導和相機誘導才是善教。而這樣的指導、誘導用意在於“發動學習的端緒”,即用情感啟動良好的開端。在方法選擇上,“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和指點代替多講”。同時,他又指出,“給指點,卻隨時準備少指點……最後做到不指點。這好比牽著孩子的手教他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

  二是何時教?

  當學生“想不通了,說不清楚,這就是碰了壁了……”即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教師適時地教,伸出援助之手,助一臂之力。這就是不憤不啟吧。

  三是教什麼?

  這是因內容而異、因課而異、因人而異的,但一定是前文所述的“瞭解不透領會不深”的地方,因而這樣的教,是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

  三、如何讓“不教之教在課堂實現?

  其一,要明晰並堅定幾個完整的概念。

  一是“課改”與“改課”的概念。

  課改即課程改革,改課即課堂教學改革。我重申這樣的觀點:課改必須改課,改課一定要在課改語境下進行。課程與教學雖有大小之分,但絕無重要與不重要之分,也絕無主次之別。課堂教學在課改的鏈條上具有實質意義,應當將之作為課改的一個重點,決不能把興奮點都放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上去。

  二是“教”與“學”的概念。

  教學是一個由“教”與“學”共同組成的過程。只有教,沒有學,不是真正的教學;同樣,只有學,沒有教,也不是真正的教學——教學應是有教的學。要防止、克服教學走極端,“無師課堂”是不應提倡的。

  三是“教”“學”“評”一體化。

  教學還應包括“教學評價”。以往我們對評價重視不夠,評價與教、學有所疏離,教學過程並不完整,如何教、學、評一體化是今後改革的一個重點。

  其二,牢固樹立教學育人的核心思想。

  葉聖陶強調的“各種功課的總目標”“要立精神”“要滋養學生”,闡述了一個指導思想:學科育人、教學育人,這不只是一種核心理念,還應是重要的原則。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研製,就是要引領教學改革,並讓核心素養髮展真正落實在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在學理上雖然需要進一步明晰,但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上它一直在影響著學生髮展。

  我們需要讓它從潛在狀態轉化為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師從隨意走向自覺,這就需要深入研究,進一步提煉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正在組織專家和教師研究,作為一線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應當依據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基於學科特質,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提煉學科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讓教學的準星永遠對準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其三,堅定地以學會學習為教學的核心。

  “不教之教”的前提與重點就是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創造性學習、享受學習,核心是學會學習。這一核心的抵達尚有不小的距離,還沒有真正實現。除了理念亟須轉變外,我以為應當教學結構、學習活動、學習方式、學習情境四者聯動。

  教學結構需要改變,但結構改變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還需要設計學習活動,讓結構落實在學生活動中;教學活動的本質應是學習活動,學習活動編織起學習過程,學習活動需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方式要與學習活動相配,學習活動、學習方式的一致性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習是在情境中展開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態,設計並優化學習情境,讓真正學習、深度學習在情境中發生。

  其四,著力研究教師的“不教之教”。

  學生學會學習是在教師指導、幫助下展開的,教學核心的抵達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不教之教”,不僅使教學過程完整起來,也推動教學走向高境界。究竟如何實行“不教之教”,葉聖陶已提供了思路,但是教學具有複雜性、不確定性、生成性,具體實施時需要教師的智慧,既需要學科素養,還需要學科教學素養。

  特級教師、骨幹教師,以及青年教師在實踐中積極探索,研究創造,已有許多可貴的經驗,摸索、總結了一些樣態,我們應從這些案例入手,剖析、概括、提煉。案例不是坐在輪椅上的學問,而是田野上開出的智慧花朵,這智慧之花的名字就叫“不教之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