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演的太炸了

小丑演的太炸了

文| 艾飛

我最早知道“小丑”這個形象,還是很小的時候,覺得它是個膚淺、滑稽、誇張的傢伙,這個印象持續了很多年。

直到看了諾蘭導演的《蝙蝠俠之黑暗騎士》,整個人都驚呆了,原來“小丑”可以癲狂、自由且迷人。

前天,託德·菲利普斯導演的《小丑》在中國網盤公映。

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再次顛覆了我的認知,原來“小丑”還可以這麼日常,一天天噩夢般的生活,分明就是現實中很多普通人真實的樣子。

這就是電影的魅力。

電影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的粗糙,看到他人內心的豐富,哪怕,他是個被全世界拋棄的小丑。

小丑演的太炸了

毋庸置疑,《小丑》是2019年全球最矚目的電影之一,先是拿下威尼斯金獅獎,接著全球票房狂掃10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R級片的票房冠軍。

而中國網友對它的期待更是可以用“飢渴”來形容,就像8月份期待《寄生蟲》一樣。

可謂是,久旱逢甘露,網盤才是中國影迷的朝聖之路。

不過,有意思的是,幾個月前的《寄生蟲》,各種上熱搜,就連我在縣裡當公務員的二舅都問我要資源;而《小丑》倒是沒有這待遇,它還沒出來的時候,網上的期待聲如雷聲,可等到大家看完,討論聲卻是小如雨點。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寄生蟲》的整個故事要比《小丑》精彩,《寄生蟲》的格局搭建的更大,它的情感是外化的,會渲染到每一個人身上,大家很容易就找到共情點。

而《小丑》更像是一部有關“小丑”的傳記電影,它的情感是內化的,其他角色也如同道具般,為刻畫“小丑”的內心而存在。所以,如果你從故事性去欣賞這部電影,就會覺得平平無奇,甚至有些許刻意。

在我看來,《小丑》是“小丑”一個人的內心戲。

對這部電影而言,與其說是看故事,不如說是感受這個人物,就像我們平時和親人、朋友、同事相處的時候,真正的在乎,並不是坐著聽他們講故事,而是時常顧及到他們內心的感受。

因此,看完《小丑》的那個下午,我壓抑到不行,就像時刻陪著片中主人公經歷一幕幕一樣,我理解了他所有的心情。

小丑演的太炸了

而影片這股巨大的吸引力,幾乎是來自傑昆·菲尼克斯神乎其神的表演,在這樣一個看似很套路的故事裡,這哥們就像是會七十二變似的,每一次出現都真切有力,直扣觀者的心門。

於是,觀眾感受著他的感受,波濤洶湧,浮想聯翩。

如果把《小丑》比作一棵大樹,整個電影的劇情、攝影、配樂等等就是那主軀幹,成熟精緻,但這東西許多大樹也有,而傑昆·菲尼克斯就是大樹獨一無二的其他部位,他那時沉重時輕盈的肢體語言是形態各異的枝條,那張內心寫照的臉就是豐富多彩的樹葉。

對一棵大樹而言,枝葉代表著樹在人們眼中的樣子。

對我而言,片中小丑的肢體和神情,就是電影《小丑》在我眼裡的模樣。

在電影裡,傑克·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叫亞瑟,一開始,亞瑟的肢體是笨拙的,神情是孤獨且真摯的,他患有精神病,遇到刺激就會忍不住一直大笑,所以他按時吃藥,隨身攜帶“我有病,對不起打擾你們了”的卡片。


嗯,雖然世道很亂,但亞瑟是個與人為善,努力工作,孝敬母親的良民。

他信奉著主流媒體宣揚的那一套,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他有個夢想,希望能做一個脫口秀藝人,把歡笑帶給全世界......

小丑演的太炸了

但,慢慢的,亞瑟越活越吃力,他在公共場合被群毆,在劇團被陷害被開除,就連打著幫助窮人旗號的社會福利局,態度也是心不在焉的敷衍。

而他的家庭出身更是悲慘,原本以為自己是大人物韋恩的私生子,找過去才知道,原來母親有妄想症,自己是撿來的,從小受盡母親的虐待。

片中,在亞瑟心裡有兩個大人物,一是韋恩,他是要競選市長的,亞瑟也以為,只要追隨他這樣的人,肯定就能過上好日子,結果發現,在韋恩這些權貴眼中,所有無所建樹的失敗者都是小丑。

另一個大人物莫瑞,是亞瑟精神上的偶像,莫瑞是著名脫口秀藝人,亞瑟時常幻想自己走進莫瑞的節目裡,結果發現,在莫瑞看來,亞瑟這樣的人,就是用來嘲笑的。

亞瑟把他的感情,還投射在鄰居單身媽媽身上,他幻想和她做愛,幻想她陪自己度過難熬時光,可事實是,這個女人對他是排斥,是充滿恐懼的......

在這個過程中,亞瑟的肢體越發沉重,神情笑裡泛苦,而且一次比一次扭曲,絕望。

當然,從劇情上看起來,這些倒黴事的設計感很刻意,怎麼一樁樁全讓亞瑟遇上,但如果你聚焦在亞瑟這個人,跟著傑昆·菲尼克斯演繹的內心走,你會發現,那種深陷殘酷現實,莫名失業,沒人在乎與關心,夢想坍塌,家庭瓦解的肢體和神情,是有廣泛的共鳴的。

成年人都懂,生活裡沒有超級英雄,倒是小丑的各種卑微會經常來勢洶洶。

在我看來,這裡“殺死”的不僅僅是亞瑟,而是指千萬個像亞瑟這樣的底層人,就像萬年青年旅店在歌裡唱的那樣: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雲層深處的黑暗啊淹沒心底的景觀。

小丑演的太炸了

在亞瑟的筆記本里,他寫著這樣一句話:

我只希望我的死,能比我的人生更加耀眼。

一個人,如果壓抑到了極點,痛苦就會轉為破壞的力量,何況這個人還患有精神病。

世界張牙舞爪,把自己視同玩物,於是亞瑟決定披上邪惡的外衣,讓這個假文明的世界看看野蠻的力量。

這個時候,不見老實人“亞瑟”,只有一個覺醒反抗的小丑。

你會發現,在小丑大開殺戒的過程中,整個人是鬆弛的,他的肢體重現生機,神情淡定自信。

他不再是笑話,他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我很喜歡片中他畫成小丑,穿上紅衣,一路舞下樓梯的片段,你要知道,以前的他,走上這個樓梯,都像只忍辱負重的蝸牛。在這個片段中,電影的鏡頭充滿儀式感,配樂、剪輯和色彩都極具煽動性,給人一種“跟隨這哥們,肯定能幹成大事”的華麗感。

小丑演的太炸了

託德·菲利普斯導演的《小丑》有很多以往電影的影子。

但我覺得最像的是1982年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喜劇之王》,只不過,《喜劇之王》如針般戳向的是虛偽的“美國夢”,既然怎麼努力都毫無希望,片中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主人公索性以暴制暴,索性一夜狂歡,就像他說的:寧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悶蛋。

小丑演的太炸了

而我們今天這部《小丑》,實際上要更加絕望。

它分明在說,這世道,人人都可能孤立無助,走投無路,變成小丑。

就像片中小丑走進電視直播間,對他曾經的偶像莫瑞(羅伯特·德尼羅飾演)說的那樣:你不知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糟,你到底出不出門,每個人都對彼此大吼大叫,大家都不互相尊重,也不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你們這些大人物以為我們會默默承受,就像聽話的小孩一樣,也不會像大野狼一樣抓狂...當你惹毛一個被社會遺棄,被當垃圾,精神有毛病的邊緣人會怎麼樣!!!

說完這話,小丑就在全國觀眾面前,一槍崩了莫瑞。

小丑演的太炸了

影片最後,小丑在警車押送途中被狂熱的群眾救出,當他站在車頂,被人群簇擁,他跳起舞,用血給自己畫上笑臉的那一刻,他的肢體擺出了自負的姿態,神情是漠視的,是不惜一個人單挑世界的。

這個時候的小丑,變成了精神領袖。

小丑演的太炸了

可另一方面,電影結尾群眾一個個帶上面具,化身小丑,上街打砸搶燒的場面卻使我嗨不起來,我看到的是混亂不堪,群魔亂舞,它也使一些破壞分子寄生在群眾運動中,獲得了“幹下流勾當的權利”。

就我個人觀感而言,電影《小丑》其他部分都算不上驚豔,只有傑昆·菲尼克斯演繹的這個小丑石破天驚,後勁太強,昨天看完到公園跑步,耳機裡特意放著動感的新褲子,還是擋不住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小丑那多姿的肢體和豐富的神情,中毒太深......

這個小丑演的太炸了。

這兩年,明明大家都生活的不容易,各個國家都能拍出這種大作品來反省社會,而我們這掏空心思的琢磨怎麼禁,要不然就搞些在影視劇禁菸的小把戲,搞得好像真替老百姓健康著想一樣。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的一個新聞,說扣除豬肉因素,10月份CPI環比是上漲的......

這掩耳盜鈴的本事,真是歲月靜好。

無論如何,好好活著,我還是一直相信消失已久的南京市民李先生說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會好的。

小丑演的太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