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市县得名的由来:原来汕头是这样得名的

广东省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省会广州市。因辖境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地,故简称粤。秦置南海郡,部分属桂林、象等郡。汉属交州。三国吴分交州治广州。唐初属岭南道,后分置岭南东道。宋为广南东路,部分属广南西路。元分属江西与湖广行省。明置广东布政使司。清为广东省。

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6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

【广州市】

秦置番禺县,为南海郡治。东汉末为交州治,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析置广州。以交州原治广信(今封开县)得名。元以后为广州路、府治。1925年设广州市,1947年为直辖市,1954年降地级市。

【越秀区】1950年设越秀区。以越秀山(一名越王山)得名。

【荔湾区】1950年设荔湾区。以荔枝湾得名。2005年芳村区并入。

【海珠区】1960年改河南区为海珠区。以珠江中之海珠石得名。据《广东通志》:“珠江源于三江,合流于城南,中有海珠石,是谓珠江。”

【天河区】1985年设天河区。以天河体育中心得名。

【白云区】1987年设区。以白云山得名,峰顶常有白云萦绕,因名白云山。

【黄埔区】1953年设黄埔区。以黄埔村得名。2014年萝岗区并入。

【番禺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番禺县。《读史方舆纪要》:“以番、禺二山为名。”1992年设番禺市,2000年改番禺区。

【花都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花县,以境北花山得名。1958年改广北县,1959年复名花县,1993年改设花都市,2000年改区。

【南沙区】2005年由番禺区析设南沙区。以地处广府南端而得名。

【增城区】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置增城县。《太平寰宇记》:“因增江为名。”1993年设增城市,2014年改增城区。

【从化区】明置从化县。《读史方舆纪要》:“弘治元年峒僚谈观福恃险为乱,讨平之,三年(1490年)析置今县。”1994年改设市,2014年改区。

【韶关市】

西汉置曲江县。唐贞观元年(627年)置韶州,以韶石山而得名,相传虞舜南巡奏韶乐于此。五代南汉为韶州治,元以后为韶州路、府治。明、清时设税关,1949年析设韶关市,1950年升地级市。

【浈江区】2004年改北江区为浈江区。以浈江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浈水出南雄府北大庾岭,东南流,复折而西南,经府城南,又西南经始兴县西而入韶州府界。”

【武江区】1984年设武江区。以武江流经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武水出湖广临武县之西山,流经郴州宜章县南而入韶州府乐昌县境,又东南流至府城东南而合浈水,亦曰曲江,亦曰相江,亦曰始兴江。”

【曲江区】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曲江县。以曲江得名。据《郡县释名》:“通志云,韶之北利水出焉,南流注于曲江。利水即斜斗劳水也,合浈水、武水二水抱城回曲而流,故名曲溪。”2004年改区。

【乐昌市】南朝梁置梁化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乐昌县。以昌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昌山,县东三里。有二石相连,上小,下大,如'昌’字。”1994年改设乐昌市。

【南雄市】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雄州为南雄州。《郡县释名》:“刘晟乾和四年(946年)分韶之始兴、浈昌二县置雄州,配英州也。宋为南雄州。以河北亦有雄州,因加'南’以别之也。”元升南雄路,明改南雄府,1912年改南雄县,1996年改设南雄市。

【始兴县】三国吴置斜阶县,南朝齐改正阶县,梁改始兴县。以始兴江得名。《郡县释名》:“县西十里有塔岭,始兴之水出焉。”

【仁化县】唐垂拱四年(688年)析曲江县仁化乡置县。因乡得名。

【翁源县】南朝梁置翁源县。据《郡县释名》:“《图经》云,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庞眉皓发,樵者或时见之,居民饮其水者亦多寿。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后县亦以此水源名。”

【新丰县】明置长宁县。《读史方舆纪要》:“本归善县及韶州府英德、翁源二县地,在万山中,为盗薮,隆庆三年(1569年)督臣吴桂芳奏置今县。”1914年因同名改新丰县。以新丰江得名。

【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置乳源县。县治北有钟乳岭,山腰岩穴中有水南流,产钟乳,故名。1957年由曲江、乳源、乐昌三县所属瑶族地区合建韶边瑶族自治县,1963年与乳源县合为今县。

【深圳市】

1979年析宝安县设深圳市,以深圳河得名。1980年设经济特区。

【福田区】1990年设福山区。以宋代所题”湖山拥福,田地生辉”一语得名。

【罗湖区】1979年设罗湖区。以罗湖村得名。古壮侗语称“山”为“罗”。

【南山区】1990年南头区与蛇口管理局合为南山区。以南山村得名。

【宝安区】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置宝安县,以宝山而得名。唐改名东莞县,明隆庆六年(1572年)析置新安县,1914年因与河南新安县同名复改宝安县。1992年改置宝安区。

【龙岗区】1992年析宝安县置龙岗区。以驻地龙岗镇得名。

【盐田区】1997年析罗湖区置盐田区。以地处海边,昔日曾造田晒盐得名。

【珠海市】

1952年析中山县与万山群岛等地合置渔民县,1953年改珠海县。以地临珠江南望南海得名。1979年改市,1980年辟为经济特区。

【香洲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1925年改中山县。1953年析中山、宝安两县设珠海县。1984年设香洲区。以清末归国华侨兴办之香洲商埠得名。

【斗门区】1965年析中山、新会两县置斗门县。以县治初设于斗门镇得名,地形如斗,因名斗门。2001年改斗门区。

【金湾区】2001年析香洲区与原斗门县设金湾区。以境内金海滩与海泉湾而得名。

【汕头市】

原称沙汕头,因常设“汕”于韩江三角洲沙堤之上得名。清康熙八年(1669年)设汕头汛。1930年置汕头市,1975年升地级市。

【金平区】2003年合金园区与升平区为金平区。取二区名一字得名。

【龙湖区】1981年设龙湖区。以境内龙湖沟得名。

【濠江区】2003年合达濠区与河浦区为濠江区。以濠江得名。

【潮阳区】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置潮阳县。《元和郡县志》:“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潮州刺史韩愈移治今址。1993年设潮阳市,2003年析设潮阳区。

【潮南区】2003年析原县级潮阳市南境设潮南区。

【澄海区】明置澄海县。《郡县释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海寇平置,取海宇澄清之义也。”1994年改设澄海市,2003年改澄海区。

广东省各市县得名的由来:原来汕头是这样得名的

广东省各市县得名的由来:原来汕头是这样得名的

广东省各市县得名的由来:原来汕头是这样得名的

广东省各市县得名的由来:原来汕头是这样得名的

【南澳县】清雍正十年(1732年)置南澳厅,以深澳来属,有南澳山,在海中,县名由此。1912年设南澳县。

【佛山市】

1925年析南海县佛山镇设市,1949年复置,1950年为地级市, 1975年复升地级市。因唐贞观二年(628年)乡人掘地得铜佛而名。

【禅城区】2002年由石湾区与城区改置禅城区。以佛山俗称禅城得名。

【南海区】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南海县。因濒临南海得名。据《郡县释名》:“海,晦也。主引秽浊,其水黑如晦也。”1992年改设南海市,2002年改南海区。

【顺德区】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顺德县。《郡县释名》:“曰顺德者,以去逆得名,取顺化归德之义也。”1992年改设顺德市,2002年改区。

【三水区】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三水县。以地处西江、北江汇流处,城临西江、北江与珠江而得名。1993年设三水市,2002年改三水区。

【高明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析高要县置高明县,以高明寨得名。1959年合置高鹤县,1981年分置,1994年改设高明市,2002年改区。

【江门市】

1951年析新会县设江门市。因蓬莱、烟墩二山夹江对峙,中通肆水,江中石龟锁口,有如江之门户,故名。1975年为地级市。

【蓬江区】1994年设蓬江区。以蓬江得名。

【江海区】1994年设江海区。以蓬江与外海街道各取一字得名。

【新会区】东晋末置贫允县,为新会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新会县。以旧为汉四会县地得名。1992年改设新会市,2002年改新会区。

【台山市】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平定瑶民起义后置新宁县。1914年因与湖南新宁县同名改台山县。以三台山得名。1992年改设台山市。

【开平市】明万历初析新兴县置开平屯,明末改为县,析新兴、新会二县地益之。以开平屯得名。1993年改设开平市。

【鹤山市】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开平、新会两县置鹤山县。以鹤山得名。1959年合置高鹤县,1981年复分置,1993年改鹤山市。

【恩平市】三国吴置海安县,南朝齐改齐安县,隋复改海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因讳安禄山之“安”而改恩平县。以县南恩平江而得名。北宋并入阳江县,明复置。1994年改设恩平市。

【湛江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法国侵占,1945年抗战胜利后设湛江市。以椹川得名。1949年升为地级市,1975年复为地级市。

【赤坎区】1950年设赤坎区。以土色红赤,地处丘坎,故名。

【霞山区】1984年设霞山区。以霞山村得名。

【坡头区】1984年设坡头区。以驻地坡头镇得名。

【麻章区】1994年定名为麻章区。以麻章镇得名。

【廉江市】唐武德五年(622年)置石城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廉江县。以廉江得名。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复置。1914年因与江西石城县同名复改廉江县。1993年设市。

【雷州市】隋置海康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治此。《郡县释名》:“郡北有英灵冈,相传陈大建间雷出于此。西北有雷公山,昔有雷震此山。南有击雷山,其下击雷之水出焉。雷州之名以此。”《苍梧志》,雷水在雷山下,雷震而水溢,故名。《一统志》,昔被雷震而水出焉,州以是名。”明清为雷州府治。1994年改雷州市。

【吴川市】隋置吴川县。《郡县释名》:“县西一里有吴川水,源从鉴江,至化州纳陵、罗诸水,至县北二十里铺脚村复纳浮山水,流至合江渡下分为三川,旋绕于县之南,复合为一,至限门入于海。因以吴家地为县治,遂名。”1994年改设吴川市。

【遂溪县】隋开皇中置铁杷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遂溪县。以遂溪得名。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入海康县,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复置。

【徐闻县】西汉置徐闻县。《徐闻县志》:“其地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其徐徐而闻乎?此徐闻所由名也。”隋改隋康县,唐初复改徐闻县。

【茂名市】

晋置茂名县。据《郡县释名》:“世传邑人潘茂得仙,因以名县。”1959年析设茂名市,以茂名水得名。1975年升地级市。

【茂南区】1985年设茂南区。以在茂名市南部得名。

【电白区】南朝梁置电白县,故址在今高州市境。明移治今址。以地多雷电得名。2014年改电白区。

【高州市】晋置茂名县。南朝梁大通中置高州,以高凉山得名,《郡县释名》:“山本名高梁,以群峰高耸,盛暑如秋,故改名高凉。郡名本此。”明、清为高州府治。1959年改高州县,1993年改设高州市。

【化州市】南朝梁置石龙县,宋为化州治,明初省入化州。1912年改化县,1959年改化州县,1994年改设化州市。以龙化江得名。

【信宜市】南朝梁置梁德县,隋改怀德县,唐初析置信义县。以信义水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信宜县。1995年设市。

【肇庆市】

西汉置高要县。隋为端州治,北宋升兴庆军,重和元年(1118年)又升肇庆府。意即徽宗自被封端王肇始,招来承治天下之吉庆。1949年析高要县设肇庆市,1961年复设市,1988年升地级市。

【端州区】隋开皇九年(589年)置端州。以端水(即今西江)得名。1988年设端州区。

【鼎湖区】1988年设鼎湖区。以鼎湖山得名。

【高要区】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高要县。以高峡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江流至此夹束而出,一名高要峡。汉以此名县。相传山有灵羊,每出鸣,风雨随至,亦名灵羊峡。'灵’一作'羚’。”1993年改设高要市,2015年改高要区。

【四会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四会县。《读史方舆纪要》:“以县东有古津水、浈江水,西有绥水,北有龙江,四水俱会而名。”1993年改设四会市。

【广宁县】明置广宁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本四会县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平大罗山贼,因析置广宁县。”取“地广而永宁”之义。

【怀集县】东晋置怀远县,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改怀集县。县以水名。《郡县释名》:“怀溪水合马宁、花兜、西庙、宿泊、下朗、佛灯、甘洞、桃花、多罗、瀛古诸水,流经广东四会县入南海。”1952年由广西划归广东省。

【封开县】南朝宋元嘉中置开建县。隋开皇末置封川县。据《郡县释名》:“一云邑西一里封溪之水出焉,源出贺县,经开建县合三江口入于江。”1952年合封川、开建两县置封开县。取两县首字得名。

【德庆县】西汉置端溪县,南宋为德庆府治。据《读史方舆纪要》:“绍兴初升为德庆府,以高宗潜邸也。”明降府为州,省县入州。1912年改德庆县。

【惠州市】

五代南汉乾亨初置祯州,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避太子赵祯讳改惠州。1912年改惠阳县,1964年设惠州市,1988年升地级市。

【惠城区】1988年改原县级惠州市为惠城区。以辖境为惠州老城区得名。

【惠阳区】西晋太和初置欣乐县,南朝陈祯明初改归善县,1912年改惠阳县,以古属惠州地临南海得名。1994年改设惠阳市,2003年改惠阳区。

【博罗县】秦置傅罗县。傅者,附着也,以罗浮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一名博罗山,俗传尧时浮山自会稽浮海而至,傅于罗山云。”晋讹为博罗县。

【惠东县】1949年析惠阳县东境置惠东县,故名。后撤,1965年复置。

【龙门县】明弘治六年(1493年)析增城、博罗二县置龙门县。以龙门水得名。

【梅州市】

南齐置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置梅州,以梅江得名,地多梅花。宋元为梅州治,清升县为嘉应州。1912年改梅县,1979年析设梅州市,1983年与梅县合称梅县市,1988年分设地级市。

【梅江区】1988年设梅江区。以梅江贯穿境内得名。

【梅县区】南朝齐置程乡县,《郡县释名》:“以程旼行谊化于一乡,故县名程乡,水名程江,如严州、袁州、任丘、清丰、乌程、茂名之类是也。”1912年改梅县,1983年并入梅县市,1988复设县,2013年改梅县区。以梅江为名。

【兴宁市】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置兴宁县,以兴宁江得名。1994年改设市。

【大埔县】明置大埔县。《郡县释名》:“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县,治在大埔村也。”又民国《大埔县志》:“盖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平旷高原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自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

【丰顺县】清乾隆三年(1738年)改海阳县丰顺镇为县。县因镇名,取意吉祥。

【五华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长乐县,1914年因与福建长乐县同名改五华县。以五华山得名。

【平远县】明置平远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嘉靖三十八年以险僻多盗,设通判驻守。四十一年(1562年)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惠州府兴宁四县地置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

【蕉岭县】明祟祯六年(1633年)置镇平县,1914年因与河南省镇平县同名改蕉岭县。以境内蕉岭得名。

【汕尾市】

1988年析海丰县汕尾镇设地级汕尾市。因汕尾港得名。

【城 区】1988年设城区。

【陆丰市】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置陆丰县。乾隆《陆丰县志》:“(县)去古陆安故壤三十里,去海丰县七十里,乃撮举'陆丰’以名之,谓不忘其旧也。”1995年改陆丰市。

【海丰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析博罗县置海丰县。取“南海物丰”之义。

【陆河县】1988年析陆丰县置陆河县。取陆丰及驻地河田镇首字得名。

【河源市】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置河源县。《读史方舆纪要》:“以县东北有三河之源而名。”1988年改设地级河源市。

【源城区】1988年设地级市,因改河源县为源城区。

【紫金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1914年因与福建永安县同名改紫金县。以紫金山得名,山在县治东,城跨其上。

【龙川县】秦置龙川县。据《读史方舆纪要》:“龙穴山在县城北。《郡国志》:'山有穴潜通海,县以此名。即东江之源也。’”

【连平县】明末置连平县。《今县释名》:“东北有九连山,环通九县,故名九连。明隆庆以后,渠贼陈阔口、巢五虎等盘踞其间,官军讨之,累年始平,崇祯六年(1633年)置县,以九连克平为名。”又《读史方舆纪要》:“东连龙川、河源,南连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西连乳源、翁源,北连赣州龙南,凡九县界,因谓之九连山。”

【和平县】明置和平县。《读史方舆纪要》:“本龙川县和平峒地,山林深险,盗贼盘据,正德十三年(1518年)抚臣王守仁奏置今县。”

【东源县】1993年改郊区为东源县。以位于河源市地域东部得名。

【阳江市】

隋大业二年(606年)置阳江县。《太平寰宇记》:“因邑界漠阳江为名。”清升直隶厅,1912年复改阳江县,1988年设地级市。

【江城区】1988年设地级阳江市,以阳江县析置江城区。

【阳东区】1991年析阳江县东境置阳东县,故名。2014年改阳东区。

【阳春市】南朝梁置阳春县。《郡县释名》:“曰阳春者,其地阳和,四时如春也。或曰县罗凤水、云浮水、博麻水、轮水俱流入漠阳江。阳春、阳江俱以江名。”1994年设阳春市。

【阳西县】1988年析阳江县西境置阳西县。以在漠阳江之西得名。

【清远市】

南朝梁置清远县。取“清明广远”之义。1988年设地级清远市。

【清城区】1988年设区。以辖境为清远老城得名。

【清新区】1992年以清远市郊区新设县,故名清新县。2012年改区。

【英德市】西汉置浈阳县,五代南汉置英州治此,以英山得名。南宋庆元初以宁宗潜邸升英德府,元省县入英德州,明降英德县。1994年改设英德市。

【连州市】隋置连州。《太平寰宇记》:“以郡南有黄莲岭为名。”明省州治桂阳县入连州。1912年改连县,1994年设连州市。

【佛冈县】清置佛冈厅,1914年改县。以观音山得名。据《嘉庆一统志》:“观音山东厅北三十里……高出诸山,石室虚敞,中有天成佛像。”

【阳山县】西汉置阳山县。《太平寰宇记》:“《史记》云,尉佗移檄阳山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今县北当骑田岭路,秦于此立关,汉破南越以为县。”《郡县释名》:“县西南十里曰阳岩山,两峰上耸,日出光照,故云阳山。县以此名。”

【连南瑶族自治县】1946年析连县与连山县设连南县,以在连县之南得名。1953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隋置连山县。据《太平寰宇记》:“梁武帝分桂阳县西北置广惠县,隋开皇十年(591年)改为广泽,仁寿元年(601年)以太子讳改为连山县。邑界少有平陆,乃以连山为名。”清设连山直隶厅。1912年复改连山县,1962年建僮族瑶族自治县,1965年改今县。

【东莞市】

东晋置宝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讳安禄山之名改东莞县。以处广州之东且盛产莞草得名。1985年改设市,1988年升地级市。

【中山市】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置香山县。以香山得名。《香山县志》:

“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产沉香,香闻十里。”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中山县,1983年改中山市,1988年升地级市。

【潮州市】

东晋置海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据《元和郡县志》:“以潮流往复,因以为名。”历为潮州州、路、府治。1914年改潮安县,1953年析设地级潮州市,1991年复为地级市。

【湘桥区】1991年改原县级潮州市为湘桥区。以四大古桥之一湘子桥得名。

【潮安区】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置海阳县,历为潮州治。1912年废府存县,1914年因与山东海阳县同名改名潮安县。取“潮州安宁”之意。1983年并入潮州市,1991年复置县,2013年改设潮安区。

【饶平县】明置饶平县。《郡县释名》:“国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都御史吴琛、朱英以饶界于江漳,地远民顽,请析海阳八县地置县于三饶。三饶者,上饶、中饶、下饶。今县治在下饶也,曰三饶太平矣。”

【揭阳市】

秦置揭阳县,以在揭岭之阳得名。东晋省,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复置,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废,寻复置。1991年设揭阳市。

【榕城区】1991年设区。以揭阳又称榕城得名。

【揭东区】秦置揭阳县。《郡县释名》:“秦使尉佗将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五岭者,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也。”1991年析揭阳县置揭东县。以在揭阳之东得名。2012年改设揭东区。

【普宁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阳县地置普宁县。据《郡县释名》:“普遍宁谧之义也。”1993年改设普宁市。

【揭西县】1965年析揭阳、陆丰两县置揭西县。以在揭阳县之西而得名。

【惠来县】明置惠来县。《郡县释名》:“旧为潮阳、海丰之界,民依险阻多逋负,国朝弘治末流贼劫掠益甚。正德七年(1512年)御史熊兰奏增县治,嘉靖十三年(1534年)析潮海四都、海丰一都置今县,以治近惠州,故曰惠来。一云治在惠来都也。”

【云浮市】

明万历五年(1577年)置东安县,1914年因与湖南东安县同名改云浮县。以云浮山得名。1992年改云浮市,1994年升地级市。

【云城区】明置东安县,1914年改云浮县。以云浮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高五十丈,周四十里,危峰突起,峰顶常有白云。”1992年改云浮市,1994年改云城区。以原云浮县驻地云城镇得名。

【云安区】1996年析云浮市置云安县,取义“云浮安定”。2014年改设区。

【罗定市】明置罗定州。《郡县释名》:“本罗旁山。国初为泷水县治,属德庆州,为猺人所据,莽为盗薮。明万历五年(1577年)兴师二十万芟夷之,因以泷水县升为州,设有道,将曰罗定,昭平定罗旁之勋也。”1912年改罗定县。1993年改设罗定市。

【新兴县】东晋永和七年(351年)析置新兴县。《郡县释名》:“西南三十里有新宁山,山势高耸,为一方之镇。府南六里有新江,源出新兴县乱山,北流入大江。”

【郁南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置西宁县,1914年因与甘肃西宁县同名改郁南县。以在郁江(又称西江)之南得名。

来源丨旅游地理

声明丨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