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彻底摆脱校园欺凌,最好用这个方法

怎样在不截断的情况下,让一根竹竿变短?

答案是,拿来一根更长的竹竿。

那怎么做才能彻底摆脱校园欺凌呢?让我们一起从3个方面来探讨。

想彻底摆脱校园欺凌,最好用这个方法

1、

当别人欺负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通常的做法有以下4种:

①告诉老师。

老师肯定会批评那些欺负你的人,但是老师不能让他们消失。老师离开之后,他们又会再次欺负我们。

②告诉家长。

同样的道理,家长教训过那些人之后,他们还会找机会再欺负我们。

③谁也不告诉,自己慢慢熬,长大了就没事了。

也许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喜欢欺凌别人的人,到底都有,学校有社会上也有。我们躲不掉。

④报警。

警察不能随意抓人去坐牢。欺凌事件的恶心之处在于,不一定某一次就够量刑,但一次次欺凌叠加在一个人身上会使他崩溃……

可见以上4个方法都可以用,也都有效果,但是都治标不治本。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得开心快乐,永远不要遭遇欺凌事件。可是,我们也要面对现实,欺凌这个事古今中外都有,不是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特产,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欺凌事件就像空气里的细菌,是不可能被杀灭干净的。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杜绝这类事件发生,而是要思考如何不让自己成为受害者。也许当我们都强大起来了,欺凌事件才能彻底覆灭。

想彻底摆脱校园欺凌,最好用这个方法

2、

当欺凌事件发生时,家长一般会教孩子怎么做?

我写过好几个关于校园欺凌的微头条,阅读量有一百多万,留言数千条。网友们的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①学校全责,开除老师和校长;

如果欺凌在校园内发生,学校当然有责任,但是开除老师和校长就能解决问题吗?

2019年11月6日凌晨2时,广东省高州市某学校初三学生黄某被同学在学校宿舍内殴打2小时之久。

凌晨2点,在宿舍关起门来打人,老师和校长在家能算到吗?好吧,就算老师和校长没安排人在宿舍门口站岗有失误,把他们都开除掉。然后呢?欺凌者还在那里,不论换谁来做校长,欺凌者都敢于欺凌他人。因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②打回去;

有家长说:“我儿子3岁起我就告诉他,有人打你,你必须双倍奉还!”此处应该有掌声,真的很厉害,以暴制暴一般来说都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

可是,家长朋友们,你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他内心深处,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暴力。这是你想看到的结果吗?

③家长帮孩子打人。

家长爱子心切,孩子被欺负,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帮孩子把对方打一顿。说实话,我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会克制,会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去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

父母帮孩子“报仇”如同老师的说教一样治标不治本。如果打得轻,根本起不到作用;如果打得重,可能会把自己弄进监狱。

你身陷监牢的那些日子里,别人反而可以肆意欺凌你的孩子。

所以,以上3种方法还是不够好,要么治标不治本,要么就是违法犯罪。

想彻底摆脱校园欺凌,最好用这个方法

3、

怎样做才能彻底摆脱欺凌?想彻底摆脱校园欺凌,最好用这个方法:提升自己,获得好的环境。

有一部经典影片叫做《阿甘正传》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

阿甘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腿脚也出了点问题,走起路来很奇怪,没少被别人嘲笑、欺负。然而他的妈妈却始终坚信儿子傻人有傻福。在好友珍妮和妈妈的爱护下,阿甘不管别人的嘲笑,努力练习走路、跑步,最终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凭着飞毛腿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成为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

如果阿甘不努力提升自己,我们来设想一下,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个寡母带着一个智障的儿子,被嘲笑、辱骂、歧视、推搡、殴打……他们拼命哭喊、反击,但永远不是别人的对手。母子二人最后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抱头痛哭……

想彻底地摆脱欺凌,就必须提升自己,把自己从滋长欺凌的土壤里拔出来,去往更好的地方。

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有上百年历史的重点高中,我们学校基本上没有欺凌事件发生,但仅仅一街之隔的职高就欺凌事件频发。

如果环境不重要,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呢?所以,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家长最要做的是一件事:让孩子努力提升自己,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发展,这样做才能治标又治本。

想彻底摆脱校园欺凌,最好用这个方法

结束语:

狗咬狗一口,狗会咬回去;狗咬人一口,人不会咬回去。不是因为狗比人强大,而是因为人比狗层次高。而且,狗咬人的事件并不常发生,但狗咬狗的事情却时时刻刻在上演。就是因为人和狗在不同的环境里,少有交集,但是狗和狗生活在同一环境中,所以经常撕咬。

在好的环境中,固然不是绝对没有欺凌事件,但总归少很多。而且强大起来的我们,一般根本不会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努力提升自己,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发展,结识优秀的朋友,摆脱那种混乱的环境,这是我们自己能做的最好的反击。至于其它更多的事情,就只能交给警察和法律了。


我是小七,为你讲述教育故事。关注我吧,一起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