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皇帝,為何有的皇帝稱“帝”,有的稱“祖”,還有的稱“宗”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剪滅六國,建立秦朝,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封建王朝君主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自稱“始皇帝”。

不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同朝代的皇帝,後人的稱呼往往也有所不同,比如漢朝的皇帝,很多都稱之為“XX帝”,比如漢武帝、漢景帝、漢獻帝等,再比如唐朝、宋朝的皇帝,往往都是“XX祖”或者“XX宗”,比如唐高祖、宋太祖、唐太宗、唐玄宗等。至於明朝和清朝時期的皇帝,則經常以年號來稱呼,比如嘉靖、崇禎、康熙、乾隆等。那麼,問題來了,都是皇帝,為何有的皇帝稱“帝”,有的稱“祖”,還有的稱“宗”呢?

同為皇帝,為何有的皇帝稱“帝”,有的稱“祖”,還有的稱“宗”

首先,對於“XX帝”形式的稱呼,往往是藉助於諡號來稱呼皇帝,比如“漢武帝”這三個字,“漢”代表朝代,“武”是諡號,“帝”則是皇帝的意思。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始於西周。在漢朝時期,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比如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的諡號為孝獻皇帝。當然,因為漢朝的皇帝諡號,基本上都有一個“孝”字,所以,後人在稱呼的時候,為了方便,往往就省略了共同的“孝”字,以此稱呼為漢武帝、漢景帝、漢文帝、漢獻帝等。

同為皇帝,為何有的皇帝稱“帝”,有的稱“祖”,還有的稱“宗”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漢朝的皇帝,不以廟號來稱呼呢?如果使用廟號的話,一般稱之為“XX祖”或者“XX宗”。對此,根據史料記載,這是因為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太祖,劉徹是世宗,劉詢是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後都有廟號。進一步來說,在漢朝時期,廟號的授予是非常嚴格的,如果不是貢獻特別大的皇帝,一般是不授予廟號的。與此相對應的是,諡號則是漢朝皇帝人人都有的。所以,用諡號來稱呼漢朝的皇帝,也就形成了“XX帝”的說法。對於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了隋朝時期,比如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等。

同為皇帝,為何有的皇帝稱“帝”,有的稱“祖”,還有的稱“宗”

不過,到了唐朝時期,皇帝的稱呼,逐漸由諡號變成了廟號,也即為“XX祖”或者“XX宗”的形式了。究其原因,主要分為兩點,一是自魏晉時期開始,絕大部分皇帝,基本上都有廟號了,這和漢朝時期的情況明顯不同,二是皇帝的諡號越來越複雜了。舉例來說,李淵病逝時,一開始的諡號為太武皇帝,上元元年(674年),改諡尊號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加諡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因為諡號的複雜,遠遠不如漢朝時期簡單,所以,改用廟號來稱呼,自然就比較方便了。在皇帝的廟號,規律就是開國皇帝通常稱之為高祖或者太祖,在此之後的皇帝,往往都稱之為“宗”,比如太宗、高宗、玄宗、世宗等。

同為皇帝,為何有的皇帝稱“帝”,有的稱“祖”,還有的稱“宗”

最後,那麼,問題來了,到了明朝和清朝時期,為何很多皇帝開始用年號來稱呼呢?比如嘉靖帝、崇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大部分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皇帝,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其他朝代的皇帝,經常更換年號。比如在漢朝、唐朝、宋朝等歷史階段,如果有什麼大事發生的話,皇帝可能選擇更改年號,也即選擇新的年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時間不長,卻使用了10多個年號,而在位時間非常長的康熙皇帝,則只用了康熙這一個年號。

基於這一特點,明朝和清朝的皇帝,自然可以用年號來稱呼了。當然,這主要是習慣問題,對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也有人喜歡用廟號來稱呼,比如明成祖朱棣,明思宗朱由檢,清太祖努爾哈赤等。對於歷史上皇帝的稱呼變化,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