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縣:同心勠力 脫貧攻堅,我們會更加輝煌

勉縣:同心勠力 脫貧攻堅,我們會更加輝煌

勉縣養家河溼地全景。本版照片均由通訊員 蔣虛攝

記者 陸晟 通訊員 楊永康 唐鵬

從1949年到2019年,勉縣走過輝煌的70年。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勉縣曾經貧窮落後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節點上,勉縣同樣在向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大踏步邁進。脫貧攻堅是重大政治任務,也是第一民生工程。2019年勉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是勉縣縣委、縣政府向43萬勉縣人民的莊嚴承諾。

2018年年底,勉縣的貧困人口已由2016年的5.4萬人下降到1.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6.8%降到4.84%。今年,全縣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和“576”脫貧退出標準,69個村要實現脫貧退出和整縣摘帽。

勉縣:同心勠力 脫貧攻堅,我們會更加輝煌

勉縣同溝寺鎮官溝村辣椒加工基地裡的繁忙景象。

即便整縣摘帽後,勉縣仍堅持“四個不摘”,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脫貧質量。同時,勉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鞏固脫貧成效的現實路徑,在理念上、規劃上有效銜接,加快實施產業提質、基礎提升等鄉村振興“八大行動”,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

產業興旺 脫貧攻堅基礎紮實

10月29日,陽光正好,勉縣元墩鎮唐灣村三組的貧困群眾郝成選,穿著工作服,熟練地給每個菌棒注水。激起的水流打溼了他的額頭,晶瑩的水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郝成選的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

“我現在給唐灣村食用菌基地當技術員哩,在家門口上班,每天能有100多元收入。”郝成選說,他本來也在家發展過香菇產業,但由於受場地、資金的限制,沒有成功。自從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後,他被聘為唐灣村食用菌基地的技術員,負責管理香菇生產。

管理工作走上正軌後,唐灣村食用菌基地的收益也相當可觀。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標準化香菇大棚,每座大棚能發展1700袋香菇。食用菌基地共計劃建設15座標準化香菇大棚,等到每座大棚建成投產後,預計年收入可達22.5萬元,能帶動全村1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500元以上。

勉縣:同心勠力 脫貧攻堅,我們會更加輝煌

勉縣“春風行動”就業扶貧招聘會現場。

除了香菇產業外,勉縣的辣椒也承載著產業扶貧的“希望”。近日,已經種植了兩年“希望七號”辣椒的勉縣武侯鎮李家河村貧困群眾鄭洪文喜上眉頭。在他那一畦畦排列整齊的辣椒地裡,一串串辣椒掛滿枝頭,茁壯成長,甚是喜人。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勉縣因地制宜,最終確定建設辣椒基地作為扶貧項目。經過充分考察和對接,勉縣決定引進成都靚馬集團,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方式,在縣內17個鎮發展“二荊條”辣椒2.7萬畝,成都靚馬集團以每公斤1.9元的保底價收購辣椒。縣財政還從涉農整合資金中安排850萬元用於辣椒育苗,並免費發放辣椒苗給貧困群眾。同時,以漢中蜀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主,投資500萬元在同溝寺鎮金豐村建設辣椒初加工廠,並計劃在縣循環產業園區投資3000萬元建設辣椒精深加工生產線1條,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即將形成。

勉縣在漢中市成立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農村“三變”改革全面鋪開,創新互助資金“村財鎮管”模式,建立涉農資金使用“放管服”平臺,為發展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按照長短結合“3+X”產業發展思路,勉縣大力發展獼猴桃、辣椒、食用菌、中蜂、肉牛、蠶桑等高附加值現代農業產業;累計實施產業項目660個,建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153個,培育新型帶貧經營主體168個,帶動3.23萬人增收。

勉縣:同心勠力 脫貧攻堅,我們會更加輝煌

勉縣表彰“脫貧民星”。

保障就業 貧困群眾端牢“飯碗”

10月30日,在勉縣周家山鎮留旗營社區,清澈的池水碧波盪漾,整潔的廣場纖塵不染。這是保潔員賈小峰——一位貧困群眾細緻耐心工作的成果。賈小峰就是本社區的居民,現年58歲,女兒在外打工,家中只有他一個人。他長期患有慢性病,不能幹重活,在幫扶幹部的介紹下,賈小峰在社區的公益性崗位工作,每天早晚掃兩次社區,一個月能拿到500元的固定工資。

“在家門口把活幹了,把錢掙了,日子也越來越舒坦了!”賈小峰說。

在勉縣,還有許許多多的“賈小峰”們,同樣獲益於公益性崗位工作。“我覺得移民安置點的公益性崗位比較適合我。”8月16日上午,勉縣“零就業”貧困家庭勞動力人崗對接精準招聘會上,來自勉縣新鋪鎮龍王廟村的貧困群眾張雪書找到了心儀的工作。與他一道達成就業意向的還有58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

在招聘會上,勉縣人社局、勉縣移民辦等部門開發94個移民安置點公益專崗,累計600多個崗位供貧困勞動力選擇。而這些公益性專崗,就是為因患慢性疾病而導致勞動能力較弱的貧困群眾設立的,包括保潔員、信息員、護林員等崗位。

對沒有能力“走出去”的貧困群眾,縣上為他們在家門口提供工作崗位,而面對有能力出去的貧困群眾,則積極將他們“送出去”,實現轉移就業。

藉助蘇陝協作的東風,勉縣、海門兩地10個鎮(街道)分別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實現常態化對接。勉縣還創建了“求職需求”與“崗位供給”兩張清單,將有就業能力和務工願望的貧困群眾“送出去”。2018年,勉縣舉辦招聘會11場,提供就業崗位3萬餘個,達成意向9000餘人,實現貧困勞動力輸出4033人。

貧困群眾想要出去工作,總要有一技之長,勉縣怎麼做?“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訂單定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前培訓解決了貧困群眾的後顧之憂。去年,勉縣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前培訓 2.38萬人,崗前培訓178人,訂單培訓316人。勉縣職業教育中心與海門市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攜手舉辦了海門職業教育的“勉縣班”,開設汽車應用與維修等兩個專業,140名學員畢業後直接赴江蘇進廠務工。

從開展技能技術培訓、組織勞務輸出,到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全面推進就業扶貧車間(工廠)建設,再到打造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創客沙龍,鼓勵返鄉下鄉創業就業,勉縣有效破解了群眾在家門口務工難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帶動1.11萬餘名貧困群眾增收,5800餘名貧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道德建設 精神文明凝心鑄魂

有精準的扶貧產業,有廣闊的就業渠道,更需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勉縣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建立“道德積分銀行”198個,各村設立“紅黑榜”,開展“三講三學助脫貧”,召開院壩說事會,引導貧困群眾用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建設環境美、風尚美、生活美的新家園;受教育群眾達13萬餘人次,培育縣鎮村各類先進典型3800餘人,推動了農村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

“道德積分銀行”“紅黑榜”對貧困群眾精神面貌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勉縣阜川鎮晏河村貧困群眾鄧紅春曾是當地出了名的“懶漢”,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有時一天只做一頓飯,家裡居住條件極差,幫扶幹部多次上門動員他外出打工或在村上採茶、養雞養豬,他都愛理不理,根本沒有脫貧的心勁兒。自晏河村成立“道德積分銀行”後,村上對他的種種“等靠要”行為予以扣分,在“季評星”的表彰大會上,鄧紅春被“請”上了“黑榜”,看著其他村民或以積分換物,或得到表彰,鄧紅春的思想深受觸動。經過一年幫扶,他不僅當上生態護林員,還在村上的幫助下修了新房,終於登上了“紅榜”。

有的群眾改“懶”,有的群眾因為“道德積分銀行”“紅黑榜”變得越來越注重環境衛生了。勉縣新鋪鎮餘家溝村民楊玉鳳家裡房前屋後雜草叢生,屋內更是無從下腳,村幹部多次上門做工作,要求其打掃衛生,都沒有得到實際效果。自餘家溝村成立“道德積分銀行”後,村幹部和第一書記前往他家檢查衛生,並介紹“道德積分銀行”的積分辦法,楊玉鳳心動了。幾天後村幹部再次走訪,看見其家裡煥然一新、乾淨敞亮,當場就給楊玉鳳積了5分。楊玉鳳說:“不蒸饅頭爭口氣,我要的不僅僅是積分,還要一張讓人能瞧得起的臉面。”

從對行為量化積分到“善行義舉榜”“紅黑榜”,再到先進典型表彰及後進人員的幫扶轉化,“道德積分銀行”把群眾所關心的“面子問題”轉化為道德約束,倒逼群眾改陋習、揚正氣,有效破解了基層管理中法律手段難覆蓋、行政手段難奏效、村民自治手段軟等問題。

道德評議、“善行義舉榜”、“紅黑榜”等形式,褒揚先進、鞭策後進,有效地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特別針對部分“懶、散、閒”貧困戶,勉縣引導他們在參與村級公益事業、產業發展、技能培訓、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工作中獲取報酬和積分,有效調動他們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脫貧攻堅以來,全縣共摸排出類似鄧紅春的貧困群眾233名,目前他們已全部得到幫扶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