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魯迅:他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看看?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談魯迅:他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看看?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國人大多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思想。無論外面再怎麼燈紅酒綠,高樓大廈再怎麼鱗次櫛比。最美好的地方,永遠是自己的故鄉。

但是凡事總有一個例外,比如大文豪魯迅先生,他雖然總是在自己的文章中懷念故鄉,他的散文《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十七年裡,他卻沒有再踏入過故鄉一步,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要知道,魯迅的故鄉紹興和他所居住的上海市相隔並不遠,只有區區的一百四十公里。就算是在沒有高鐵和飛機的民國時代,也是一段不足掛齒的距離,來往最多不到一週的時間。那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理由呢?

談魯迅:他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看看?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首先,魯迅不回故鄉這一舉動很可能和他的原配夫人朱安,有莫大的關係。朱安離魯迅家不遠,她是母親留給他的“包辦婚姻”。朱安裹著小腳,大字不認識一個。這對於身為革命家魯迅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恥辱。很多魯迅的論戰對手,都暗自裡面拿這個恥笑過魯迅。

朱安很得魯迅的母親的歡心,在魯迅母親即將去世前,都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她。魯迅又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有心要和朱安離婚,見到朱安對母親如此貼心,實在是不好開口。

而當時的封建殘留還非常嚴重,一個女人在離婚之後,會被街坊四鄰指著脊樑骨的。作為一個傳統女人的朱安要是碰到這樣的事情,估計會生不如死。

因此,魯迅只能在名義上和朱安保持著夫妻關係。魯迅要是回到了紹興,難免見到朱安,場面一定會很尷尬。

談魯迅:他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看看?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其次,魯迅的文章是匕首、是長矛,不少都直刺封建社會和軍閥的心臟。這些惡勢力手握大權、心狠手辣,對魯迅先生早就想除之後快了。

但當時的的上海租界是洋人的地盤。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舊中國,得罪誰都別得罪洋人。只要魯迅在租界待著,軍閥士紳們是鞭長莫及,無可奈何。魯迅先生可以穩坐釣魚臺,有許廣平紅袖添香,優哉遊哉地提筆寫作文章,痛痛快快地和同行打筆仗。

紹興就不同了,這裡還有不少的封建殘留,宗族勢力是盤根錯節的。社會治安也遠遠無法和上海相提並論,在這種時候,魯迅很有可能被一些維護封建制度的狂熱分子刺殺。魯迅先生固然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魄,但能不犯險還是不要犯的好。畢竟,人的生命僅僅只有一次。

談魯迅:他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看看?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最後,紹興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紹興了。時光荏苒,物是人非。二十年的時光裡面,紹興就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比如過去親密無間的閏土,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只知道恭恭敬敬叫自己老爺的農夫;以前溫柔可親的豆腐西施變成了喋喋不休的中年怨婦;曾經互相扶持的兄弟周作人也和自己交惡。只有那些老舊的建築物,歷經幾十年的風吹雨打,依舊傲然挺立。

故鄉已經不是自己記憶中的故鄉,即使回去了,也想是回到一個全新的地方。再也無法感受到過去的點點滴滴。與其回到已經物是人非的故鄉,還不如將自己的故鄉放在記憶中懷念。

談魯迅:他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看看?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綜上所述,魯迅對待紹興的看法十分複雜、充滿矛盾的。他又愛故鄉,又討厭故鄉。他愛故鄉的山清水秀,風土人情。他討厭故鄉的愚昧不化。

他帶著故鄉的記憶,四處漂泊。聽著他鄉的語言,食用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美味佳餚,而在心中卻默默地懷念紹興的風味,比如在《孔乙己》中出場過的茴香豆、在《在酒樓上》出現過得油豆腐蘸辣醬,在《風波》一文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蒸乾菜。

但是他又不願意回到故鄉,看到與記憶中大相徑庭的朋友。正是因為這種十分矛盾的心理,所以在1919年,他就變賣了祖產來到了北京,在八道灣買了一套素雅的房子。最後還選擇了上海,作為自己的葬身之處。

談魯迅:他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看看?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不管魯迅對紹興的感情有多複雜,紹興一直以魯迅為榮。在1973年就興建了紹興魯迅紀念館。

每年都是遊人如織,單單在2017年10月2日,紹興魯迅紀念館的客流量達到了恐怖的三萬,這相當於一個小型城市的總人口!遊人從全國各地趕來,對魯迅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魯迅先生如果在天有靈的話,看到這一情景,估計會欣然一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