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元,高28cm,口径16.5cm,足径13cm。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外壁通体白地黑花装饰。其做法是在已成型的坯胎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遮盖住含杂质较多的坯体,然后用毛笔蘸“斑花石”彩料在化妆土上描绘纹饰,肩部绘缠枝菊纹,肩以下至足部描绘龙、凤纹。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龙泉窑青釉净瓶

龙泉窑青釉净瓶,元,高48.2cm,口径7.3cm。清宫旧藏。 净瓶直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颈下部有轮状出沿。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匀净。 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实际上是属于“军持”的一种。“军持”是梵语 “kundikā”、兴都斯坦语 “kundi”的音译,也称“君迟”、“君持”、“军迟”、“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或饭后漱口。军持大致上可分为两口和单口两种类型,质地有陶瓷、金属等。瓷质单口军持从五代至清代皆有烧造,其基本特征是小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颈部有轮状出沿。 元代浙江龙泉窑烧造的这种青釉净瓶,因其外形像个“吉”字,因此人们常称之为“吉字瓶”。元代龙泉窑青釉净瓶发现不少,但像这件净瓶这样体大且釉色精美者殊为少见。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青花鱼莲纹罐

青花鱼莲纹罐,元,高31cm,口径21cm,足径20.3cm。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宽圈足。砂底上有不规则的 釉斑。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海水浪花纹,肩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绘莲池鱼藻纹,近足处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青花罐以写实手法描绘鲭、鲌、鲤、鳜四条鱼游弋在莲花水池中,青花发色浓艳,使人赏心悦目。绘有鱼莲纹的元代青花罐,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出光美术馆、土耳其托普卡匹•撒莱博物馆等单位均有收藏。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磁州窑黑彩人物双兔纹罐

磁州窑黑彩人物双兔纹罐,元,口径14.6cm,底径16.6cm,高27.4cm。 通体白地黑花装饰,图案层次分明,颇为繁复。由上而下共有6层装饰。近口沿处为缠枝菊纹,其下依次绘波浪纹、花卉纹、几何纹等,近底足处亦绘缠枝菊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人物、双兔纹,一面绘二位仙女、侍女模样的人物。另一面绘白兔二只,形态各异。 磁州窑作为宋元时期北方著名民窑,其产品格调朴拙,画面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白地黑彩的装饰风格,将制瓷与绘画艺术融合一体,是磁州窑的创新之处和最具代表性的独有特点,对后来的制瓷业影响深远。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

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元,通高25.2cm,口径11.5cm,足距12cm。 炉方唇,短颈,长圆腹,圜(huán 音环)底,底下有内凹的脐心,下承以三乳状足,足外撇。肩部对称置双耳。釉色青灰,饰紫红色斑,釉垂流现象及“蚯蚓走泥”纹均较明显,釉层中气泡爆裂较多。凸棱及釉薄处呈浅褐色。内壁釉层开片较多,玻璃质感较强。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元,高37cm,口径6cm,足径10.5cm。 瓶圆唇,撇口,短颈,溜肩,椭圆形腹,圈足。肩部置4系。瓶内和外壁下半部施黑釉。外壁上半部白地黑花装饰,主题图案为云凤纹两组,以山形图案隔开。 元代磁州窑主要烧制白釉黑花器,产品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大盆、大罐、枕是主要产品,云龙、云凤、云雁、鱼藻为常见的纹饰。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元,高7.2cm,口径27.6cm,底径24.5cm。 洗口呈花瓣形,腹较浅,坦底。外底正中有脐心内凹。胎体厚重。内外施青釉。外底一环行区域内不施釉,脐心施青釉。外壁刻凸弦纹两道。洗内用刻划技法装饰水波纹、莲花纹,并贴有模印的四鱼纹。 此件作品造型规整,釉色柔和,在盛水使用时,器内的纹饰将更显生动活泼。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元,通高39.3cm,口径3.8cm,足径7.2cm。 瓶小口,圆唇,短颈,肩以下渐敛,圈足。盖为覆杯形,盖沿及盖内壁下半部无釉。灰白色胎。通体施天蓝釉,釉层棕眼较多,釉垂流现象明显。盖及瓶腹均涂抹紫红色斑。足根及底部无釉,盖、瓶无釉处均为酱褐色。 此件梅瓶在天蓝色地釉上施紫红色斑块,犹如片片彩霞,爽心悦目。这种装饰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时的随意涂洒,烧成后却呈现出诗意的画面。 作为酒具的梅瓶在流传过程中多数瓶盖已失,且钧窑瓷器中梅瓶也较为少见,因此这件带盖的钧窑梅瓶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

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元,高3.2cm,口径19.4cm,足径11.9cm。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足墙内外均斜削。内壁模印云龙纹,龙五爪。盘心刻划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胎细白。内外均施红釉,口沿及纹样凸起处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圈足内无釉。 元代红釉瓷器传世很少,此盘通体红釉纯然一色,且印花清晰,是件难得的佳作。 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但当时只是偶尔制作。只有到了元代,景德镇才开始少量生产高温铜红釉瓷器。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元,高34cm,口径8.5cm,足横26.5cm,足纵8.2cm。 壶圆唇,短直颈,弧肩,肩两侧各置双系,扁方腹,方圈足。底露胎,胎细白。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壶两面均刻龙纹、灵芝形云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纹,花纹以外釉里红填地。 此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工艺方面则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初创时期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元,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里外施釉,釉色青白。瓶口以釉里红为饰,颈及腹下部各有两道刻划弦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以釉里红为地刻牡丹纹。 此瓶造型挺拔清秀,红釉鲜艳而晕散,呈现出元代早期的特点。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高28cm,口径22.3cm,足径18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5个纹样带。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 此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青花花卉纹鼎

青花花卉纹鼎,元,高11cm,口径10.1cm,足距7.7cm。 鼎直口,口沿上对称置双耳,浅腹,圜(huán音环)底,下承以三柱状足。通体内外施青白色釉。腹中间凸起弦纹一道。外口下绘青花菱形锦纹,下腹及足绘青花折枝花纹,青花发色艳丽。 此器形制朴实而兼具挺拔清秀,这种特色在元代瓷器中较为少见。折枝花纹的曲线与菱形锦纹的直线形成对比,十分雅致。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元,高9.5cm,口径15.3cm,底径12.5cm。 炉筒形,方唇,直口,斜壁,口径略大于底径。胎细白。内壁近口缘处、口沿及外壁施釉,釉层温润,微泛白。沿部青料满铺。外壁近口沿处与近底处各绘青花弦纹两道,腹部绘青花八卦纹、仰莲瓣纹。 此器青花发色深暗,铁锈斑突出。仰莲瓣纹的瓣尖较尖,莲瓣互不相连,明显具有元代瓷器上“八大码”的时代特征。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玉溪窑青花玉壶春瓶

玉溪窑青花玉壶春瓶,元,高25.6cm,口径6.7cm,足径9.5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黄釉,外壁以青花绘蕉叶、莲瓣、鱼藻纹。 这件玉溪窑玉壶春瓶是1973年在云南禄丰元代火葬墓中出土的实物资料。元代玉溪窑的青花与景德镇的青花风格明显不同,玉溪窑青花器的胎质酥松,釉色泛黄,青花色调灰暗,釉面玻璃质感很强。此瓶的青花色泽虽不如景德镇青花,但绘画技法自然流畅,寥寥数笔即将纹饰表现得生动,具有一定的活泼艺术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国边疆地区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

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元,通高6.5cm,口径5.5cm,足径6cm。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黑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 此罐形体较小,应为蟋蟀罐。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 这种白地黑花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黄,黑花发褐,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那样强烈。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除了“枢府”、“太禧”之外,还有“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天顺年造”等铭款。“枢府”、“太禧”分别代表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掌宫廷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记载:“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岁时忌讳日辰 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铭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应在太禧宗 禋院的设立之年天历元年(1328年)以后,其下限当在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浮梁地区的1352年。 “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传世的仅有三件,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元,高4.1cm,口径15.9cm,足径5.3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体洁白,里外施卵白釉。内底及内壁均模印云龙纹。 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品种的统称。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龙纹、芦雁纹或缠枝花纹。因这些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字,故称“枢府釉白瓷”。枢府是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这类白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等字。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元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

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元,高7.5cm,口径42.9cm,足径29cm。

盘敞口,浅腹,坦底,圈足。里外施青釉,底部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盘心模印云龙纹,内壁刻划花纹。此盘器形较大,胎体厚重,釉呈青黄色,在较厚的釉层下模印的云龙纹清晰可见,据此表明这是元代龙泉窑青瓷的典型器。

龙泉窑青瓷自宋代发展到元代虽然烧造地区扩大且产量巨增,但已无法烧出南宋时期的梅子青色。为弥补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龙泉窑青瓷常采用模印、贴塑、镂雕等工艺手段作装饰,以追求图案美和造型美。


传世仅3件?元代“太禧”铭卵白釉瓷器!故宫珍品陶瓷(10期 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