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乾隆四十五年 ,平生最愛下江南的乾隆帝又一次下了江南,他去了錢塘江,並且在錢塘江附近的觀潮樓組織了一次檢閱水師的活動,不過十全老人看完之後肚子裡全是火,這股子火氣之大,簡直就要立刻爆發,在喚來內侍詢問清楚後,得知這批水師乃非“駐外八旗”,實乃綠營兵而已,一肚子邪火只得無奈作罷,實質性的處罰出於某種考慮並沒有落下,但十全老人還是咽不下這口氣,他想到了自己最拿手的本事——寫文。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乾隆皇帝

十全老人到底是厲害的,在詩歌領域裡面,閱覽整個大清,在數量上就無出其右者。不過,這次可能是十全老人寫詩也是寫累了,這次選擇用文章的形式盡情揮毫寫下自己的怒火: “

己丑徵緬因選精,意謂目無全敵矣。及至臨陣乃不然,聞敵炮響先驚死。盡欲泅水遠遁逃,反累我師救而止。師回重處示創懲,今茲水兵仍昔彼。不過演習為美觀,譬之戲場一劇耳。水師本意豈其然,節鎮侍前應悉此。”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清朝軍隊儀仗

在十全老人抱怨的文章中所說的“己丑徵緬”,指的正是乾隆三十四年的最後一次清緬戰爭。這場由天朝上國與藩屬小邦之間的戰爭,為何讓乾隆老人家過了這麼多年(整整十一年)都記憶猶新呢,這場戰爭到底打得怎麼樣,有什麼後續影響呢?

一、進擊的緬甸貢榜王朝

緬甸貢榜王朝在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期迅速崛起,這種崛起的方式相當可怕:立國之初不思考保境安民,反而四面出擊,以攻代守。總得來說,擴張主義在緬甸貢榜王朝初年就是主旋律。這種主旋律作為它的鄰國必定是很不喜歡的,比如南面的暹羅,對此,緬甸貢榜王朝的態度非常鮮明——既然鄰居你不喜歡我,那我就滅你國吧。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貢榜王朝

緬甸貢榜王朝正式立國的時間是1752年,而到了1767年,僅僅立國十五年,緬甸貢榜王朝便攻克暹羅王都,將南面的暹羅完全吞併,徹底吞併暹羅之前,雄心勃勃的緬甸貢榜王朝又將目光瞄向了幾千年來一直穩居東亞霸主的天朝上國身上去了,緬甸貢榜王朝是個很能擴張的王朝,又由於立國不久,整個國家的動員力和執行效率那都是出奇的高——一句話,說幹就幹。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形勢圖

緬甸貢榜王朝第一次“幹”大清是1765年,比徹底吞併暹羅還要早兩年。彼時正是大清乾隆三十年,緬甸軍隊準備“十分充分”:足足有數千緬軍,竟然膽敢分兩路大舉進犯,當地清軍不戰而潰,兩路緬軍一從左進,由猛臘等至小孟侖、橄欖壩渡江,順勢攻破九龍江,侵入孟遮;一從右邊入,攻破打洛要隘,逼近孟遮,兩路緬軍會合於孟遮。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緬軍裝備

乾隆三十年,雲貴總督劉藻親馳抵普洱府,調遣雲南各鎮營兵共計一萬七千進剿,大敗。敗到什麼程度?根據奏摺顯示:參將何瓊詔、千總薛士俊等俱歿於陣,大清一萬七千兵戰損過半,只得退守普洱府城,總督劉藻畏罪自殺。

二、憤怒的天朝之主

乾隆三十年的這個戰報讓本來一心一意做盛世之主的十全老人出離憤怒了,但十全老人很快就能發現,他憤怒得太早了,更丟人的戰報還沒送到呢——清軍第二次徵緬之戰,發生在清乾隆三十一年,在大清調集清軍三萬餘人圍剿緬軍的情況下,清軍再度慘敗。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清朝軍隊

曾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東閣大學士、雲貴總督的漢軍正白旗出身的主帥楊應琚直接被憤怒的乾隆賜死命,乾隆終於對漢軍旗的將軍們徹底失望了,乾隆將目光移到了滿洲八旗身上,於是正式任命滿洲鑲黃旗出身的明瑞為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議政大臣,經理剿緬軍務。

第三次清緬戰爭就此打響,這次的結果反而更難看了——本該是負責經理剿緬軍務的明瑞反被緬軍包圍,所部兩萬清軍彈盡糧絕,幾乎損失殆盡,最後時刻明瑞組織數百人突圍,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議政大臣的明瑞都戰死當場,清軍餘部先後潰歸。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突圍失敗的清朝大將明瑞

清緬戰爭打了三次,前兩輪尚且乾隆還能自我安慰是低估了緬甸實力,畢竟第一次是雲貴地方上的鎮兵,第二次只是無關痛癢的漢軍旗綠營,可第三次明瑞的死亡就讓乾隆大為震驚了,這個時候乾隆方才認真起來,發覺自己之前嚴重低估了這個對手。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為維護朝貢宗藩體系,乾隆繼續征伐緬甸

乾隆作為天朝之主,此時已經騎虎難下,如果就此罷手無疑聲名掃地,更何況,緬甸的三次打臉行為直接動搖的是大清朝貢宗藩體系,清王朝王朝政權絕不容忍有人敢動搖朝貢宗藩體系。於是憤怒的天朝之主乾隆皇帝開始了籌備第四次清緬戰爭。

、老大帝國的嘆息

在己丑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徵緬打響,這次不再是小打小鬧,乾隆拿出來了老大帝國的底蘊,以乾隆朝第一名將傅恆掛帥,配備蒙滿八旗為主力,在大清的全力進攻之下,緬甸不支,遂求和,雙方開始議和。最後議和結果還是按照維護東亞朝貢宗藩體系為主,對於爭議領土一律劃歸大清為輔,緬甸的誠懇態度也讓乾隆確信自己還是那個老大帝國的十全老人。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乾隆皇帝的遊獵圖

在緬甸認慫不再觸碰乾隆的“朝貢宗藩體系”底線後,乾隆也就放過了緬甸,不再窮追猛打,但是乾隆並沒有認真吸收此次教訓,只是單純把這件事當做自己的戰功之一,也不曾深究為何前三次乃至第四次清軍傷亡為何如此之大(第四次主帥傅恆回京不久之後就病逝了),這無疑非常可惜,如果乾隆此時發覺到緬甸軍隊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倒賣給他們的燧發火器密不可分後,也許會給八十年後的大清帶來一個不一樣的鴉片戰爭。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來自東印度公司的燧發槍

再換個角度,哪怕乾隆在看到大清武備廢弛,綠營兵不堪用的時候,進行適當的糾正和引導,而不是區別對待,十年前的“聞敵炮響先驚死。盡欲泅水遠遁逃,反累我師救而止”的情況就不會在十年後繼續存在。話又說回來了,其實這種說法也能佐證乾隆的滿漢區分心態,綠營兵和八旗兵,他更看重誰,也能從這個“反累我師救而止”的話看得出來。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綠營兵的老照片

清緬戰爭本來無疑是一個軍備上的絕佳契機。綠營清軍本可以在戰爭中提升自身軍事組織、訓練方法和武備,然而在老大帝國十全老人的全力干預下,再次用絕大的東亞體量掩蓋了此次契機,在乾隆看來,不過又一次證明了滿洲騎射天下無雙,所謂火器不過乃是奇技淫巧。乾隆三十四年的清緬戰爭告終,大清依舊是那個老大帝國。

結語

1790年,乾隆六十年,距離清緬戰爭結束已經過去了二十六年,這二十六年裡,大清依舊固守騎射乃國本的思潮,面對英國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自上而下的態度一如當年,歷史的迷霧當中,彷彿傳來老大帝國的一聲嘆息:天朝上國無所不有,原來早有預告。下一次被敲打國門的時候,就是1840年的道光二十年了,那一次,乾隆的後輩將會親眼目睹,什麼叫做千年未遇之大變局。

清緬戰爭:老大帝國的衰落前兆,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預告

鴉片戰爭爆發,屈辱的近代史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