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硬科技”需要華為精神 右側投資空間更大

南方基金四大金牛基金經理詳解如何捕捉“硬科技”龍頭股

近日當上證指數在2900點上方震盪之際,半導體、芯片概念、5G等“硬科技”板塊強勢復甦,相關主題基金也表現搶眼,尤其是一些主動權益基金。而在“硬科技”投資領域,南方基金漸漸嶄露頭角,旗下相關主題基金表現出了非凡的超額收益能力。例如南方科技創新A(007340)年中成立以來淨值增長超30%,在同類型科技創新主題基金中位居第一,南方信息創新A(007490)同樣也取得了超30%的不俗業績。

南方基金能在“硬科技”領域取得不俗的業績,與南方基金權益投資領軍人物——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權益)史博息息相關。這位酷愛體驗新潮電子產品的首席投資官,早在2018年底就預言2019年“硬科技”的強勢行情,而他的重倉股中也不乏一年超三倍的“硬科技”牛股。

近期由南方基金傾力打造的首期“南方論壇”中,史博帶領南方基金三大金牛基金經理詳細解讀“硬科技”投資的正確姿勢!

如何區分“硬科技”和“硬殼科技”

主持人:有一個問題我要請史總回答,您在去年底就預測2019年的行情是消費+科技,今年3月份對“硬科技”下了個定義,3月份到現在的八個月左右時間,經歷了市場的各種演繹和發展,如果今天再請您給“硬科技”下個定義的話,您覺得有什麼新的拓展嗎?

【史博】:對於“硬科技”,大家一定意義上已經實現了共識,就是我們不能只做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需要硬件製造上、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這是一個共識。

我們在強調“硬科技”時也要注意到這些硬科技的科技含量、技術含量的提升是緩慢、長期的過程,一般而言初期積累比較緩慢,過了某一個點才可能有爆發。

這一輪最明星的公司——華為,回想十五、二十年前,跟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度並沒有那麼大,從2G、3G、4G,到5G才產生巨大的技術優勢,給企業成長樹立了標杆和樣板,即創新研發的投入不要過於短線,初期投入很可能不見得有很明顯的商業效果,如果能堅持下去,不忘初心,後期的燦爛可能是超出想象的。

主持人:相比傳統行業,投資“硬科技”採用的投資方法和理念有何不同?

【史博】:市場對“硬科技”比較接受,跟兩大科技龍頭股阿里、騰訊的知名度有關,講到世界前十大科技股,一律都會把阿里、騰訊列入其中,這兩個公司在數字和技術方面有很多積累,但目前階段中國面臨的壓力實際上是製造業升級的壓力,需要技術的積累和突破。

一說科技股就想到阿里、騰訊,再說科技時還想著以阿里、騰訊這樣的商業模式為基礎的公司,可能會比較難,這也是硬科技的來源。

對這樣的公司投資不需要有太多變化,因為研發投入、科技投入本質上是塑造自己的護城河和競爭優勢,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這些競爭優勢不斷提升的公司,看到他的競爭優勢能落實到財務報表上,能看到企業治理、企業股權文化非常優秀,這樣的企業自然會落入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範圍之內。

主持人:怎麼區分“硬科技”和“硬殼科技”?

【史博】:這就是職業投資人應該做的事情,努力通過工作找到優秀的“硬科技”公司,給他們以較高的估值和定價,形成正向激勵。

一般而言,“硬殼科技”公司比較通行的特點就是什麼風來了,它都跟得上,比如最近區塊鏈比較火,平時你感覺這家公司跟區塊鏈八竿子打不著,風馬牛不相及,但在區塊鏈概念中它是核心標的之一。

這樣的公司我們要警惕一點,每一輪風口它都在,模樣看起來更像“硬殼科技”。真正的“硬科技”也需要不斷檢測、檢查,跟蹤行業趨勢,通過上下游行業專家的訪談,瞭解公司的競爭優勢。

“硬科技”需要華為精神

主持人:如果讓你給硬科技投資選一個核心詞的話,你會選什麼?

【李振興】:我覺得是“精益求精”,科技股確實需要華為精神。華為在手機上的起步相對偏晚,但他沒有走性價比路線,也沒有走渠道路線,而是真真實實一直注重技術研發。

一開始你看不到很大的效果,甚至也看不到媒體對他的評價,但時間一長,他跟其他企業相比的優勢就會逐漸拉大。甚至於我們看到華為最新的手機發布,超過全球最大的企業都有可能,這是國內企業特別需要學習的,把基礎工作做紮實。

我理解的“硬科技”,科技股都存在不確定性,對於未來必然要承受的就是比投資於經典消費品要承擔更大不確定性,空間也更大,我們希望從兩個角度尋找企業:

一是競爭壁壘,這種競爭壁壘能否保證他持續勝出,剛剛講到的基礎研發優勢就是很重要的競爭壁壘,其他還來自於公司文化。包括對於國內優勢資源的發展和利用,這種壁壘如果能真正建立起來,跟競爭對手拉開差距,輔以持續研發投入,形成良性的核心競爭力,它會成為非常持續的,未來確定性更大的科技股投資。

二是來自於產業鏈的地位,科技股分為很多種,它的商業模式很多時候都是從比較弱勢的方向做起。

未來我們希望能看到越來越多企業通過自己的努力,站到更好的產業鏈卡位上,把自己產品的競爭力轉化為穩定的定價權或產業鏈議價權,在這樣的過程中會逐步體現出我們對於科技行業發展的長期信心,也是我們選股的標準。

“硬科技”投資看人更重要

主持人:駱總對行業中的龍頭公司比較關注,您認為在硬科技這個品類中,如何找出龍頭公司?

【駱帥】:對我來說,我認為科技股投資看人更重要,分為幾個層次:

一是創始人的情懷和產業抱負,科技股的研發投入週期很長,且有很大不確定性,比開發房地產的風險大很多,短期未必能看到回報。

很多生物科技類公司在港股上市很多年都沒有利潤,只能靠不斷融資去支撐,能不能做出來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支撐的前提是創始團隊要有很強的抱負,不僅是為了賺錢,還要有產業夢想。

二是公司的激勵設置,對於員工,特別是對核心技術骨幹的激勵力度是否足夠。創始團隊本身就是科技骨幹當然最好,有時候創始團隊要給新進入的技術核心足夠多利益分配,包括股權激勵等激勵機制的設置,激發他們的動力。

科技公司最關鍵的點有時候只是一層窗戶紙,這個東西大家都做不出來,可能只是工藝的某些參數不知道怎麼設置,包括中間的know how,這些東西往往掌握在產業中最核心的一些人手中,這些人原來在大公司任職,怎樣把這些人吸引過來?

某上市公司的芯片能不斷突破就是因為挖了業內芯片領域領軍人才,這個關鍵的人到來之後,能給他們很強的助力,比原來的發展速度快很多,這個人靠的是什麼?

一是他自己的產業夢想,二是主人翁地位,在機制上有很強的保證。

一個公司說自己怎麼樣不重要,如果競爭對手都說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企業,是我們很敬重的企業,那麼這樣的企業是值得長期關注的。

“硬科技”投資右側投資空間更大

主持人:接下來請章總聊一聊對於硬科技投資的理解。

【章暉】:從經典財務模型來說,所謂硬科技公司,都是經歷過很多投入,有很長時間沒有利潤或者是虧損的,經營槓桿和財務槓桿都放得比較大。

這也就意味著一旦他的產品或技術取得突破,進入比較大的市場,增長一定不是短期的。比如經過五年的投入,一旦有了一些成果或者真正得到競爭對手的尊敬,得到客戶的認可,我們的空間也非常大。

我們有些時候對於科技公司的投資可以適當左側佈局,但右側空間更大,一個有很好的企業家精神,公司治理比較完善的公司,投入這麼多年,突然這個行業爆發了,不管是接下來的5G還是人工智能,有了很好的應用場景,空間很大,可以下重注。

適當進行右側加倉操作或重倉持有已經看得清楚的公司,能獲得特別大的回報,因為它本身的經營和財務槓桿很大,空間也很大,利潤週期非常強,業績彈性也非常大,即使右側已經有了一定的漲幅,後面也能取得可觀的收益。

這一點跟傳統行業投資有很大不同,傳統行業投資特別看估值,業績增長也就15-20%,股價如果漲了60%、70%,剩下的需要以時間換空間取得收益。但科技類公司步入右側之後還是有比較大空間供我們取得收益。

機構研究的優勢就在於可以通過產業鏈研究找到先行指標,比如拿到訂單、產能利用率提升,我們的右側可能是別人的左側,研究越深入的人,右側更加靠左,能賺到的收益也更多。

對於科技股投資唯一要避免的就是“看不懂、不相信、來不及”,我們對於不同行業和個股的理解有著不同的層次,但一旦出現自己能理解的拐點,尤其是對於科技行業或偏新興產業的投資,一旦出現自己能理解的信號,千萬不要因為有過一波上漲而不進行更深入研究,不對它進行彈性測算和估值,錯過比較大的投資機會。

主持人:您剛剛提到的“看不懂、不相信、來不及”狀態,恰恰反映了股價右側跟業績右側是不同步的,最難的是股價已經在右側,業績還沒有披露出來,作為您來講,您會如何進行權衡和選擇?

【章暉】:首先要真正瞭解這個行業,先看行業空間和業績彈性,這是研究一個公司必須算的兩點,我們不知道股價漲跌反映了多少,但可以進行測算,如果測算還有空間,一個公司可以漲5倍,先漲50%就不算什麼。

如果在我們的理解範圍內,它就是50%的空間,已經漲了30%,那就只能放棄了。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