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这位宁阳人与诗仙李白是兄弟,与诗圣杜甫是朋友,原因却成谜

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号称“诗仙”“诗圣”,千百年来“李杜诗篇万古传”,为世人所赞颂。殊不知,

在当时,山东宁阳有一位高人与李白、杜甫是好朋友,咋回事呢?

唐朝这位宁阳人与诗仙李白是兄弟,与诗圣杜甫是朋友,原因却成谜

这话要从李白到东鲁任城开始说起。任城也就是现在的济宁。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带着许氏和女儿平阳,离开居住多年的安陆来到任城,在此后23年里,李白和妻子儿女定居在了济宁。

《旧唐书·李白传》:“父为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唐朝这位宁阳人与诗仙李白是兄弟,与诗圣杜甫是朋友,原因却成谜

就在此时,李白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李白自不待言,甚而孔巢父、韩沔、裴政、陶沔等人正史也都有详细记载,然而唯独张叔明这位先生语焉不详,连他故里的《宁阳县志》也仅仅寥寥几笔。

张叔明,与李白、杜甫等交游频繁。孔尚任《石门山记》云:“唐张叔明,亦鲁诸生也,卜宅其麓。杜子美有《访张氏隐居》诗;又有《与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李太白亦有《鲁城东石门送杜甫》诗,皆其处也。”石门山,宁阳称之为凤仙山,其西北麓有村名梧桐峪。清代《宁阳县志-古迹》里则记载更少:“唐张叔明故里,在县东梧桐峪。”

唐朝这位宁阳人与诗仙李白是兄弟,与诗圣杜甫是朋友,原因却成谜

《宁阳县志》里提到的与张叔明有关的诗,是杜甫的《访张氏隐居》:

访张氏隐居.【其一】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这是一首对仗工整的七律诗,为杜甫第一次拜访张叔明时所作,亦是杜甫最早的几首诗之一。该诗前四句言景,后四句言情。首句“春山无伴独相求”是说张叔明,次句是以反衬法言张氏隐居。三四两句则以景喻张氏隐居地之偏远。五六句称颂张叔明廉静,最后两句则曰杜甫和张氏宾主两忘,情与景俱化,真正达到情景水乳交融的境界。

唐朝这位宁阳人与诗仙李白是兄弟,与诗圣杜甫是朋友,原因却成谜

访张氏隐居.【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据许晓宇先生考证,如果按唐代诗人习惯,诗题一般直接言明是送哪位的,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几乎已成惯例,令人一目了然。杜甫只题“张氏”,或许另有隐情?

杜甫《杂述》云,"鲁有张叔卿",意叔明、叔卿是一人,卿与明有一误耳。不然,亦兄弟也。是诗张氏隐居,岂其人欤。这时“张氏”就出现了张叔卿一说。这张叔卿是否是张叔明?看来连杜甫也弄不准了,应该是此种情形之下无奈用了“张氏”。然而这两位究竟有无关系呢?

唐朝这位宁阳人与诗仙李白是兄弟,与诗圣杜甫是朋友,原因却成谜

张叔卿,生卒年待考。唐朝人,官至广州判官,集一《题张氏隐居二首》,一为七津,一为五律。浦云:"张即张叔明,隐徂徕山与李白等号竹溪六逸者。"

并且张叔卿还有五言《空灵岸》和《流桂州》两首行世,此人虽无其他可考,似乎说成他是张叔明亦无不可。但是张叔卿官至广州判官,还流放过桂州,应该是朝廷命官。若他就是张叔明,作为石门老乡的孔尚任断断不会给张叔明先生这样的判语:“亦鲁诸生也,卜宅其麓”。

唐朝这位宁阳人与诗仙李白是兄弟,与诗圣杜甫是朋友,原因却成谜

另外,与孔尚任同时代的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陈氏经细读《杂述》,发现“张叔卿未能如诗所云也”,即张叔卿与诗中之张氏看不出有相同之处。从而只能这样断定:“此自当时一高士,题止云‘张氏’,遂使无考,亦憾事。”

据此可以肯定,张叔明与张叔卿不是一个人。令人遐想的是,竹溪六逸除了张叔明之外都曾是朝廷命官,那么他有何种人格魅力能同时吸引大唐历史上两位著名诗人呢?

参考资料:《宁阳县志》《“竹溪六逸”之张叔明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