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史学达人


库尔斯克会战中,普罗霍罗夫卡战役是人类战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大战。这场战役的对战双方将领为苏军的瓦图京与德军的保罗·豪塞尔。1943年7月12日是个历史性的日子,在残酷的坦克战中,苏军迫使德军转入防御,德军虽然以较小的损失,重创了更多的苏军坦克,但却未能攻占普罗霍罗夫卡,意味着德军从南面攻入库尔斯克的战略意图泡汤。

苏德战争时期,双方都很热衷进行钳形攻势,对方只要形成突出部,就立刻对其南北夹击。1943年希特勒为了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箭之仇,鼓捣了堡垒计划,以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普罗霍罗夫卡是个战略要冲,只要被德军占领,从东边过来的苏军想向在库尔斯克形成的突出部再增援就不可能了。苏军会被孤立起来,补给,弹药,伤员的运送都很困难,对苏军形成合围之势,甚至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果就荡然无存。因此瓦图京下了死命令,普罗霍罗夫卡必须得守住,也就出现了苏军和德军都不谋而合地选择在此决战。

(瓦图京)
苏军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是T-34中型坦克,重量约为30吨,由76毫米主炮充当主要火力,厚达47毫米前倾斜装甲,正面装甲厚达60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即使被炮弹击中也容易弹开。由于装备了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使得其每小时最高行驶速度超过了55公里,从而具备了非常好的机动性。而德军坦克部队里的王牌,则是名噪一时的虎式坦克,重达50吨。它的装甲厚度为102毫米,T-34的正面攻击对它几乎毫无作用,即使是侧面和背面这些防护比较薄弱的区域,装甲厚度也达到了82毫米,超过了T-34的正面装甲。最令苏军闻风丧胆的是其射程超过2公里的88毫米炮,几乎可以秒杀二战时期所有坦克的正面装甲。而且它还极为精准,曾在近1100米的距离连续5次命中一个脸盆大小的目标。

跟德军的坦克相比,苏军的坦克虽然在火力和装甲方面逊色不少,但却可以在数量上进行弥补。苏军参加普罗霍罗夫卡战役的坦克共有503辆,其中T-34坦克至少233辆。相比于德军,苏军的坦克数量占有2.5比1的数量优势。而且虎式坦克生产过于缓慢,1月只能生产25辆,而T-34由于廉价且制造简便,一个月至少可以生产上千辆。这也就决定了德军无法通过后援补给改变数量上的劣势。

库尔斯克会战僵持了一个星期,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却只向前推进了20公里,而从北部进攻的第9集团军只前进了10公里,却损失惨重。德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苏军的防线,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希特勒将第二党卫装甲军的近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

7月12日凌晨,德国空军出动近千架飞机,开始对苏军防线进行狂轰滥炸。早上8时30分,德军和苏军几乎是同时发动进攻,两军在普罗霍罗夫郊外的原野上遭遇。保罗·豪塞尔采用了楔形布阵,也就是把虎式坦克安排在尖端,把众多马克-4型轻型坦克安置在两侧。德军的目的是利用虎式坦克几乎无坚不摧的重型装甲,突破苏军的防线。

保罗·豪塞尔

而为了打击德军的坦克,瓦图京利用T-34的灵活性,冲入德军的坦克群,进行贴身肉搏战,以弥补火力和装甲上的劣势。在第一波攻势中,苏军的25辆T-34坦克组成的突击队,全速向德军的坦克阵地发起冲击。这些T-34大多数成为炮灰,但是仍有几辆坦克冲进了德军的阵线,和德军的坦克混杂在一起,也打乱的德军坦克的进攻队形,为后续的坦克分队再次冲击创造了条件。在苏军的人海战术中,尽管虎式坦克可以单挑T-34,但是也双拳难敌四手,源源不断涌上来的T-34给虎式坦克造成了不少的困扰,这种自杀式的攻击手法,让笨重的虎式坦克措手不及。

苏军落后的坦克战术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这种化整为零的将T-34坦克分散使用,让苏军的坦克被各个击破,没有发挥数量的优势。而且在战斗刚打响时,苏军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火炮火力支援没有和坦克的冲击进行配合。苏军的大口径火炮率先开火,虽然摧毁了一些德军坦克,但是等苏军坦克发起冲锋时,德军新的坦克已经进行补位,以保证阵型的稳定。而苏军的火炮则因为过早的暴露位置,被德军飞机迅速摧毁,完全没有起到掩护坦克冲锋的效果。

更让人诧异的是苏军在战前不但没有侦察地形,甚至没有仔细研究过德军的部署就发动了反击。导致苏军坦克在冲击德军虎式坦克时,竟然跌进了友军以前挖的反坦克壕,造成了不必要的非战斗性损失。而且T-34坦克在通信联络上非常脆弱,一队T-34坦克被德军的88高炮击毁后,后面的T-34却没获取前方的敌情,继续飞蛾扑火往同一个方向进发。结果连续在同一位置被狙击。苏军坦克看起来很多,但却没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各自为战,战斗力大打折扣。

苏军虽然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但是苏军的将士在一整天的时间里,发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热血冲击。特别是苏联军人表现出了空前的视死如归的精神,驾驶T-34直接迎面撞上虎式坦克,苏军立志要将德军堵在普罗霍罗夫卡。战斗很快陷入了胶着状态,双方已经杀红了眼。不少坦克兵在坦克被击中后,爬出座舱,在坦克的残骸旁用轻武器与对方厮杀,甚至进行赤手空拳的肉搏战。惨烈的战斗一直进行到了夜晚,精疲力竭的双方才停了下来。苏联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司令员罗特米斯特罗夫,检查了一天的战况,发现苏军虽未能完成摧毁德军坦克的任务,但至少将德军的攻势挡住了。

双方在普罗霍罗夫卡战役的损失一直是个谜。官方的说法是双方都损失坦克350辆左右,而学者则认为苏军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在400辆左右,德军损失接近总兵力的30%,也就是只有6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双方的战损比高达7比1。甚至有西方学者声称苏军的坦克在此役基本上全部报废。然而这种说辞却有违常理,如果德军坦克的损失只有数十辆,德军是如何从库尔斯克突围中能够降低损失,而苏军坦克如果全军覆没,在会战后期苏军如何继续发起大规模反攻,并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不官结果怎样,苏军在这场坦克战中阻滞了德军的进攻,让德军的坦克无法发挥快速迂回穿插歼敌的效果。苏军以惨烈的代价使德军的闪击战,变成了德军最为头疼的消耗战。这也使得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战役中虽然歼敌数可能与德军有着悬殊的差距,但是却获得了战略的成功,拖跨了德军的进攻节奏。德军战果显著,却在战略上彻底输了。


梓蕤


要说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莫过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意志”和美国人“钢铁装备”硬碰硬的“上甘岭战役”了。

为了争夺一个只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包,美军投入7万余人,170多辆坦克以及3000架次的飞机,对志愿军坚守的阵地投下了190万枚炮弹、5000枚航弹,志愿军阵地上一片火海,销烟弥漫,甚至上甘岭的主峰都被削掉了2米,寸草不生,火力密度高达每秒钟6发,远远超过了二战时的最高水平。

面对美国人的疯狂进攻,志愿军战士先后投入9个团,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mm重迫击炮向美军发射了45万枚炮弹,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你死我亡的硬对硬的碰撞。

在长达43天的浴血奋战中,志愿军战士和美军战况及其惨烈,双方对表面阵地和坑道进行了反复的争夺,最终志愿军战士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敌人钢铁装备的压制,使得联合国军丢下了2.5万具尸体灰溜溜从上甘岭败退。

再来说说这场战役是爆发在哪两位将军之间的

志愿军在该战役时的前线指挥员是十五军的军长秦基伟,45师师长崔建功,战役后半阶段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也参与了指挥。

联合国军在该战役时的指挥员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范弗利特决定出其不意,夺取并不利于其机械部队展开进攻的咽喉地区,五圣山前沿的三角形山

其实上甘岭战役爆发前,双方均出现了有叛徒向对方传递情报一事,但双方均未引起重视,由于五圣山易守难攻,秦基伟只放了一个非主力师45师。

战争爆发时,秦基伟还判断错了敌人的主攻方向,由于敌人的猛攻,45师伤亡很大,终于在打退联军40多次冲锋后,因伤亡巨大,无力在反攻,此时表面阵地失守,前沿部队全部推入坑道。

志愿军总部调来3兵团李德生12军31师作为15军预备队打反击,秦基伟也从15军后勤机关抽掉了1200多人来补充45师,依靠着坑道部队的坚守,为大部队反击赢得了时间,凭借猛烈的炮火准备和反击部队的奋力拼杀,逐步收复阵地。

此后依靠猛烈的炮火覆盖摧毁敌预备队集结区域,源源不断的反击部队终于将阵地全面收复。

范弗利特最后只能灰溜溜的撤出了上甘岭。


小油瓶侃历史


解放战争中最硬碰硬的战役,应该是孟良崮战役,当时我军就有“砸碎珍珠换玛瑙”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足见当时战斗的凶险和惨烈。

孟良崮上被全歼的74师有多厉害?我们可以从他们以往的战绩中看得出来。

抗日战争中,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是真正的抗日铁军,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先后有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城三任将军。俞济时时期,74军下辖两个师,一个是俞济时的51师一个是王耀武的58师。俞济时是凭借老蒋的裙带关系升上来的,而王耀武则是通过实打实的战功上来的。1939年俞济时升为第十集团军副司令,王耀武成为军长,余程万57师划入编制,51师师长是李天霞,58师则是廖龄奇。

74师的最精彩一战,是上高会战,当时74军死守云头山、白茅山阵地,使得日军无路可逃,最终日军连34师团长都被击毙。这一战,让王耀武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也让74军成了五大攻击军之一,一水的苏联装备。抗战后期,王耀武升任24集团军司令,为了不让副军长李天霞顺利升任军长,王耀武特意把74军衍生出来的100军军长施中城调回来,74军军长的位置,留给了资历并不高的前58师师长张灵甫。

抗日战争胜利,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为师长,这支军队很快成了进攻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军。这一切注定了他的败亡命运。

从1946年6月开始,74师为主力的国军先后发动离淮阴战役、第一次涟水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粟裕所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在74师打击下损兵折将,最后丢失了整个华中根据地,退入了山东。

这时候,张灵甫立功心切,继续勇往直前进攻解放区。当时的解放区已经实行土地改革,地主和村霸被赶走,张灵甫和其他国军将领就组织那些地主和村霸形成还乡团(还乡团这个名字是张灵甫本人首创的)。还乡团在国军正规军掩护下,在解放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组织土改的农民和干部,大量遭到了点天灯、活埋、砍头、剥皮等惨无人道的酷刑。而解放区的老百姓,自然把这笔账,算在了张灵甫头上。

张灵甫进驻坦埠和孟良崮一带时,发现当地老百姓坚壁清野,所有的粮食和工具都藏了起来,就连水井都用石头填满。孟良崮多石头少水源,地形复杂、怪石嶙峋、易守难攻,解放军被躲在石头背后的74师军队不断击中,伤亡惨重。

当华野六纵在司令员王必成带领下不断向孟良崮上的国军发起进攻时,山坡上爬满了解放军战士的尸体。74军依托坚固工事,使用水冷式重机枪构建起无法逾越的火力网。所幸的是,孟良崮太高太陡,74军的12门105毫米榴弹炮没有带着,要不然攻坚部队的伤亡不知道要承受多大的伤亡。

国军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根本不缺子弹,却没想到最后因为缺水无法开火。在收割了一片片解放军战士生命后,国军的已经没有水为枪管制冷,值得解开裤子尿尿,最后尿也没有了,马克沁就哑火了。

国军躲在嶙峋怪石背后,不断向解放军射击,解放军成片成片倒下,而国军外围也由蒋介石严令新泰之整编11师、蒙阴之整编65师、桃墟之整编25师、青驼寺之整编83师、河阳之第7军和整编48师火速向74师靠拢,并急调第5军、整编64师、20师和9师兼程驰援,集中外线10个整编师(军)与解放军决战!

最后,仰攻的解放军尸体铺了六七层,就是拿不下孟良崮。几名调转枪口的74师解放战士自告奋勇,用强大的火焰碰射器覆盖孟良崮的所有石头,74军不少士兵被烧成火球滚落山崖,更多则是丢下枪走出工事,向解放军投降。

在孟良崮最危险的时候,华野副司令员粟裕通告全军“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孟良崮,只要张灵甫!”陈毅元帅则是直接向负责攻坚任务的几个纵队司令员叶飞、许世友、王必成和陶勇等人说,必须在5月16日拂晓之前拿下孟良崮,否则整个华野有可能会被国军合围甚至全歼!

当拨通华野一纵司令员叶飞的电话时,陈毅元帅这样说:“叶飞啊,山东解放区的安危决定于能否在1天之内歼灭74师。你们要不惜代价尽快拿下孟良崮,哪怕拼掉2个纵队,也要完成任务。”而蒋介石则是警告外援国军,说“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最后,25师距离孟良崮只有5公里,已经能听到解放军发起总攻的炮声,而83师也不惜伤亡,占领孙祖、桃花山等阻援阵地。

国军的疯狂冲锋太晚了,最终张灵甫还是被打死在了孟良崮的无名山洞中。同时,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等将领被击毙,74师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

1947年5月,国军对解放军的全面进攻仅仅才不到一年,天下第一师的74师就遭遇团灭。而华野方面,也付出了数万人的巨大伤亡。孟良崮之后,华野在无法发动对国军的大兵团围歼战。

一切都是值得的,“砸碎珍珠安玛瑙”,张灵甫74师,这个国民党反动军队王冠上的珍珠被砸碎了,换来了华野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九纵队等主力纵队的浴火重生,后来这四支军队后来发展为20军、23军、24军和27军,即使在数百万规模的解放军全体中,也是相当当的王牌军。


历史知事


在解放战争期间,爆发过很多场著名的战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三大战役期间,我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基本可以抗衡国军的机动部队,也可以面对面,硬碰硬,钢铁对钢铁的进行交锋。如果说哪一场战役是最硬碰硬的,本人认为还要属在辽沈战役期间发生的“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发生在辽沈战役最关键的时刻,为了取得“关门打狗”的态势,四野主力包围锦州,准备一举拿下。如果国民党丢失锦州,就会把关内和关外的联系切断,东北地区的国军势必会陷入绝境,等待国军的就是被干净利落的全歼。显然蒋介石不会坐视不管,派出了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和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从东西两线增援锦州被围之敌。


不起眼的塔山就在此时显得格外显眼,“塔山”说是有“塔”有“山”,其实塔山既没有塔也没有山,只是一个只有100来户的小村庄,距离锦州30公里,去锦州的必经之路就要从塔山经过。塔山的地理位置非常不适合防守,虽然四野守军有八个师的兵力,但是一眼可以望到头的塔山基本没有天然屏障,有的只是低洼的土地。但国军的位置在塔山南面的山坡上,非常适合进攻。面对国军11个师的进攻,四野守军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塔山阻击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也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战役。塔山战役的成败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影响辽沈战役的结局。国共双方都杀红了眼。四野守军誓死守住阵地,丢失了就再去抢回来,而国军部队在主将的监督下,也不得不向前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


第一天的战斗就非常激烈,国军的“东进兵团”就像蚂蚁一样涌过来,被打死打伤1174人,而四野守军伤亡也有319人。第二天的战斗就打成了阵地争夺战,阵地数次易手,双方伤亡直线上升,“东进兵团”伤亡1300多人,四纵守军付出了563人的伤亡。


即便国军凭借武器装备的先进,还有飞机和军舰助阵,我四野指战员更是视死如归,用血与肉组成钢铁长城,守住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守住的塔山。塔山阻击战,历时6天6夜,1949年10月10日开始,15日结束,毙伤敌军超过7000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顺利攻克锦州打下了基础,也预示关外的国军等待他们的注定是被全歼的命运。


而我军守将吴克华将军,16岁参军,是个老革命。在塔山阻击战动员大会上,就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誓死守住阵地。在塔山阻击战中,吴克华将军不眠不休6个昼夜,体重至少减去十斤,可见压力多大。战后,吴克华也被誉为“塔山名将”,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国民党东线兵团的指挥官则是侯镜如,黄埔一期生。在侯镜如未到任前,由蒋介石指定的第五十军军长阙汉骞负责指挥,蒋介石的倒忙,直接打乱了卫立煌的部署,也使得阙汉骞根本指挥不了其他的军长,指挥混乱是导致塔山阻击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侯镜如到任后,也没有积极采取灵活的进攻方式,每天定时定点发起进攻,到时间在撤退,敷衍了事。


为什么侯镜如会这样指挥呢?其实侯镜如早就厌恶了内战,在辽沈战役爆发之前,就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伺机发动起义。后来在福建策划发动起义泄露,到香港避难,1952年回国。


对此,你认为塔山阻击战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我们知道蒋介石手上有五大王牌主力,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使用的。1946年秋,为了夺取我解放区重镇济宁,蒋介石不惜下血本同时出动了胡琏的整编11师和邱清泉的第五军这两支王牌部队,同时向巨野和郓城进攻,企图打通菏泽至济宁的交通线,最后与其他部队对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形成合围。

胡琏是一位优秀的防守型将领,有“狡如狐猛如虎”之说,抗战之罗店和石牌之战可谓打出了名声;而邱清泉是一位进攻型将领,外号“邱疯子”,抗战之昆仑山和龙陵之战都是代表作。面对这两股强敌的步步逼近,刘伯承不管先打那一支终究都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而按军委的意思就是两支强敌都打,对其进行试探式进攻先摸一下对方的底子。

蒋介石下达进攻命令后,胡琏的整编11师突出于巨野以南的章缝集地区,而邱清泉的第五军则位于龙堌集附近。刘伯承得知这两支强敌的动向后做出了战略部署,一是巧设阵地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围歼胡琏的整编11师各部;二是以一个纵队采取机动防御作战,诱使邱清泉第五军和胡琏部拉开距离,最后在龙固集将邱清泉牢牢牵制住,为围歼章缝集的胡琏部争取时间。

龙堌集十几里处的观音集一带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前沿阵地,当时邱清泉第五军先头部队第第十九师部,率先向负责阻击任务的陈再道二纵队十四团发起了猛攻,观音集处的一个小村庄瞬间一片火海,巨野之一场硬碰硬的战役也至此拉开了序幕。

陈再道的二纵队采取刘伯承的策略就是巧设阵地,在运动防御中慢慢消耗第五军的力量,首战邱清泉就损失了七百余人令其暴跳如雷,双方经过五日的激战过后,邱清泉依然没能突破陈再道固守的龙堌集。此时章缝集一带的枪声仍未打响,警惕性很强的胡琏似乎嗅到了危机,迟迟不进入刘伯承的预设阵地,而龙堌集已经打了五天,二纵队已经很疲劳,再硬碰下去战线随时会有崩溃的风险。

胡琏不愧是战场老手,虽然龙堌集一带与邱清泉激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非常的惨烈,但是明显兵力过于单薄,胡琏察觉到了刘伯承有集中兵力合围他的企图。因此,非常谨慎的胡琏立即下了停止行军的命令,并且依据有利地形修建起了防御工事,构建了相互交叉的火力网,等待刘伯承主动来进攻,如果刘伯承此时不来进攻,等到邱清泉拿下龙堌集之后便可以与之会合,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后再奋力反击。

而此时的刘伯承已经不能再等,决定趁胡琏立足未稳之际,星夜兼程主动出击,开始向章缝集隐蔽移动以对整编11师各部进行分割穿插包围。王宏坤的六纵队率先出击,试图切断胡琏11旅与其他部队间的联系,没想到扑了个空,胡琏这只老狐狸像一只刺猬一样将部队缩成了一团,不给对手见缝插针的机会。

当胡琏发现刘伯承已经对其形成了合围之势后,胡琏凭借着有利地形和强大的美式装备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决定在章缝集与刘伯承来一场硬碰硬的大决战。经过五日的交手后,王家垓王宏坤的六纵队和章缝集村落陈锡联的三纵队及杨勇的七纵队打得异常激烈,但始终都没能有效突破胡琏构建的防御圈,双方打得难舍难分。

战争进入了僵局这是刘伯承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以致于战后刘伯承在总结时说道:“未能大踏步进退调动迷惑敌人,使其暴露出弱点,结果反陷于被动,这种打法甚为不智。”而此时负责进攻龙堌集的邱清泉第五军已经分出兵力增援胡琏整编11师,有序的撤出了战场,刘伯承也不再恋战下令各部脱离战场。此战双方伤亡大抵相当,刘伯承与国民党胡琏和邱清泉这两位悍将的硬碰硬之战就此结束。


赛门之略


我是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毫无疑问那必须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地点:朝鲜半岛;

对阵将军:彭德怀VS麦克阿瑟,李奇微。


背景介绍

战役的双方:中国vs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

一个是从沉沦中开始复苏,有着几千年古老历史的东方大国;而另一个却是立国只有100多年的新兴世界霸主。

所谓的联合国军是以美国为首,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和五个国家的医疗队组成。

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土耳其、希腊、泰国、南非、菲律宾、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

五个国家的医疗队:瑞典、丹麦、意大利、挪威。

中国是以一国之力对抗21个国家,也可以说,中国以一国之力单挑全世界!

现在回头看看,根据一国之力对抗世界的国家,八个字形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毛主席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诗对彭德怀将军的形容,特别的贴切。

面对嚣张跋扈的联合国军,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将美国乖乖的打回谈判桌。

我们来看看彭德怀将军的两个对手:

  1. 麦克阿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2. 李奇微:美国上将。
这两个人在二战中功勋赫赫,在美国所有的将军当中,实力可以排到第一列。名将,麾下带着训练有素、装备先进,并且刚经过二战洗礼的军队。

按理说这样的配置可以横扫世界,可惜啊,他们输给了彭大将军,输给了中国,输给了有毛主席军事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


整个朝鲜战争,美国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所有的先进武器装备,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直至如今,美国也想不清楚到底是输在哪里?

他们永远不知道,曾经傲视世界,千年的古老国家,在遭受百年屈辱之后,内心所积蓄的能量一旦迸发,是所向披靡的。

这一场硬仗,中国是倾全国之力,动员国家所有力量,与整个世界一较高下。

胜则,东方巨龙从此崛起!

若败,新兴的中国将一蹶不振,前途未卜!

幸而这一战,彭大将军一战定乾坤,让中国从此站立在世界之上,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打出了几十年宝贵的和平时间。

后记

我突然想起,赳赳老秦人那种,奋发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华夏不败的灵魂!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德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中国传承千年的精神,流淌在血液之中,千年不灭!


贱议你读史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是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感慨,抛头颅、洒热血的军魂和保家卫国的决心随着诗歌界的萎靡不振而消亡了,看来当提到激动人心的战争时,不由得会想起那些硬碰硬、猜不到结果的战争,而不会想到战士们萎靡不振,将军毫无威风可言的战役,在这种战争中总会有代表的名将军各占双方队伍,这些将军可能在跟弱的敌人对战时尽显威风,把对方打得片甲不留,可是在遇到同等厉害的对手时结局就不一定了,失败也是会发生的。

虽说战争会给百姓带来困苦,但是谁会在自己国家战争胜利后不欢呼雀跃呢,尤其是强对强的战争,双方都会做出最厉害的战术、派出最厉害的将军,这种战争让当时的人们激动、紧张,而对于我们来说,则会让我们印象深刻,那我觉得最硬碰硬的战争是哪一个呢?那就是——垓下之战,下面我来讲一下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最硬碰硬的战争。

提起项羽大家会想到的战争里一定会有垓下之战,因为这是项羽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争由汉军韩信、楚军项羽作为代表,双方旗鼓相当,通过巨鹿之战就能看出项羽的实力,以少胜多,大胜章邯,并以此名声大震,因为这章邯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遇到项羽之前也是一路顺利过关斩将,但遇到项羽后还是被项羽以少胜多打得章邯缴械投降,所以说,强者遇到更强者也会变成弱者。

那么项羽和韩信两位强者谁能赢也是悬念,不过这场战争可不是这两个人的事,这场战争的开始主要是刘邦的原因。起初是汉军对楚军是处于弱势,眼看弹尽粮绝,而彭越、韩信带领的军队还没到来,刘邦没有办法只好签订了一条合约,划分了天下,意思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管理各自的国土。可刚签订没有多久,就有人向刘邦提议违背条约发动偷袭,刘邦听信了这番话,背信弃义,发动了偷袭但没有得逞,韩信和彭越等人没有赶来,刘邦带领的军队还是被包围,这是张良进言,将大片领土分给韩信、彭越,在“加封土地”的诱惑下,韩信、彭越等人奋力赶到,要包围项羽,垓下之战就这样开始了。

本来处于优势的楚军,因为汉军的“救兵”们的大力进攻而不得不向东南方向撤退,后来退到了垓下,驻扎在垓下重整旗鼓,不过这时候楚军已经所剩不多,只有十万人左右,而以韩信、彭越、刘邦等人率领的汉军大概有三十万人一同包围了楚军,这种情况下项羽很难胜利,韩信带队把项羽逼得无路可走,这战争的结局已定,那就是项羽战败,最后只剩二十八骑,“四面楚歌”这个词就是由此产生,可项羽并没有缴械投降,而是带着仅剩的二十八骑杀出重围。

只是在杀出重围之后,一路骑马南走,但在乌江边上时项羽深觉自己的失败没有颜面回去,所以下马搏斗,这场搏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势,但是项羽以一敌百,没有逃走,最后只剩他一人,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自刎而死,刘邦提着项羽的头颅使鲁人投降,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告终。这场战役不仅在历史上是一重大转折点,而且这是一场精彩的王者对决,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也会令后人钻研、探索,这场战争虽以韩信胜利告终,但不能说明项羽是弱者,而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面处于劣势。



      一食之间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历史上真正硬碰硬的战役,我就说滑铁卢战役把,这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最后一战,也确实是一场真正的硬碰硬的战役。

      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以及反法同盟中的英国威灵顿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之间展开。

      战争背景

      1814年4月,拿破仑波拿巴作为法兰西帝国皇帝,用了十年称霸欧洲,在拿破仑的卓越军事才能指引下,法国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洲大陆的帝国,最终拿破仑还是被反法联盟击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在法国得以复辟。

      但是拿破仑很快就得到消息,人民会欢迎他的回归,人们对导致25年前法国大革命的君主和他的附庸毫无感情,他还得知,他的敌人在维也纳会议上对欧洲的未来产生了纠纷,于是拿破仑决定采取行动。

      在被流放了短短10个月后,他回到了法国,当他登上岸的时候,遇到了奉命前来逮捕他的军队,当拿破仑站在军队面前的时候,军队瞬间倒戈,宣布效忠于他,法国人民也很快接受了拿破仑。

      在维也纳,反法联盟迅速搁置争议,并且开始集结军队组织新的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

      拿破仑知道他必须在敌人集结以前采取行动各个击破,他指望一场胜利,然后和敌人展开谈判。拿破仑要击败最近的敌人,就是驻扎在比利时的英国和普鲁士军队。

      英国军队由威灵顿率领,普鲁士军队的统帅是老将布吕歇尔。

      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可以和联军中任何一支在数量上相抗衡,但是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则会在数量上超过法军。所以拿破仑打算分离他们,并依次击败敌人。

      战役前夕

      1815年6月15日,拿破仑进攻荷兰。

      拿破仑首先越过了沙勒罗瓦附近的边界,目的是将英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分开,然后第二天拿破仑派奈伊元帅的左翼部队夺取了在卡特瓦尔的关键路口,奈伊元帅和威灵顿部队发生了冲突,他竭力夺取阵地,联军击退了法军的数次进攻,并且守住了阵地。

      而同一天,在利尼附近,拿破仑动用了他的主力部队进攻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战斗非常激烈,最终法军获得了胜利,72岁的布吕歇尔的战斗中连战马都被法军击毙,但他得以逃脱。

      普鲁士军队虽然撤退了,但并未奔溃,拿破仑派出格鲁希元帅率军追击,他自己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威灵顿率领的英军身上。

      威灵顿第二天才收到了布吕歇尔战败的消息,于是开始组织撤退,行进到了滑铁卢。他得到了布吕歇尔第二天增援的保证,于是就停止了后退的步伐,决定这滑铁卢同拿破仑展开决战。

      战前部署

      威灵顿非常谨慎地选择了战场,他把军队布置在一个平缓的山脊后面以避免法军的炮火,他的右翼驻扎在霍高蒙特,中军驻扎在中间的一个农场,名为La Haye Sainte ,左翼驻扎在Papelotte农场。威灵顿的军队数量和拿破仑数量相当。

      威灵顿手上有68000人,分别为英军31000人,荷兰17000人,德国20000人。而拿破仑则拥有72000人。

      1815年6月18日,战役开始打响。

      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军队,使之忙于逃跑,无力支援滑铁卢战场,而拿破仑则乘机击溃威灵顿的军队并打开通往布鲁塞尔的道路。

      但是格鲁希在瓦尔夫尔遭到普鲁士军队的顽强抵抗,普鲁士主力就此逃离,并迅速增援威灵顿。

      在滑铁卢,拿破仑推迟了进攻,等待地面干燥,这样更有利于法军进攻。

      战役过程

      战役打响于当天早上11点,拿破仑佯攻威灵顿的右翼,霍高蒙特,他希望威灵顿调动部队增援右翼,从而使中军空虚,然后他再对中军发动猛攻。

      但霍高蒙特的士兵坚守了一天,一次法军强行穿过了大门,但是在进门后门被关闭,所有入门的人都被射杀。威灵顿后来把这次战斗定位决定性的时刻。

      到了中午,法军集中了80门大炮进攻联军的中军主要防线,威灵顿的大部分部队躲在了缓坡后面,但还是有很多炮弹打中了他们,在联军中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下午1点30分,拿破仑派出步兵,法军的先列步兵遭到了训练有素的火枪的还击,随后被重骑兵击退。法军的进攻被粉碎了,两面著名的军旗被英军得到。但是英国重骑兵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过于深入,四散开来,随即纷纷被击倒。在最脆弱的时候,法国重骑兵展开反击,英军损失惨重。联军骑兵少将威廉庞森死于其中。

      下午4点钟左右,奈伊元帅认为联军开始撤退,并率领重骑兵进攻以扩大优势,但是奈伊判断错误,联军组成步兵方阵迎战法国骑兵,法军无法突破这些阵形,他们只能围着方阵打转,直到被击落。奈伊没有使用步兵和炮兵支援进攻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同时布吕歇尔赶到了战场,他们开始从法军的侧翼发动进攻,这就迫使拿破仑派出军队对付布吕歇尔在侧翼的威胁。

      下午6点左右,法军占领了战场中央的La Haye Sainte农场,这使得法军得以近距离内用火炮攻击联军方阵,这使得联军伤亡直线上升。

      此时看起来,如果威灵顿不撤退,他的军队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拿破仑的处境也不乐观,此时普鲁士军队赶到了战场,而拿破仑的大部分军队在进攻威灵顿,只好调动最后的后备军,老年近卫军,这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部队。

      晚上7点30分左右,3000名老兵从他们皇帝面前通过,抵达了中央战场。

      威灵顿的红杉军迎击拿破仑的老年近卫军,他们向老年近卫军倾泻炮火,当联军刺刀上枪准备迎战的时候,老年近卫军撤退了。

      威灵顿感到了即将而来的胜利,下令全面出击。

      同时普鲁士军队在拿破仑的侧翼发动了进攻,老年近卫军溃败的消息传遍了拿破仑的军队,法军爆发了恐慌,士兵开始逃离战场。

      只有老年近卫军保持了纪律,发动了一次英雄的但注定失败的防卫行动,拿破仑被迫放弃了他的马车,但也难以摆脱普鲁士骑兵的追击。

      战争结果

      战争以反法联盟获胜而告终。这是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近50000名士兵阵亡,其中联军士兵23000人,法军27000人,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恶劣,许多士兵在战场上躺了数天。

      此后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波旁王朝再次复辟。

      拿破仑被再一次流放,流放到了一座遥远的大西洋小岛,圣郝勒拿岛,拿破仑这次没能逃跑,在六年后逝世。


      老威观史


      远的不说,就二战及以后就有很多。如美日的硫磺岛争夺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但用"最"硬碰硬,且持续时间之长、双方伤亡之大,当属抗美援朝时的上甘岭争夺战。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力侵犯朝鲜,战火以至烧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决定抗美援朝、岀兵朝鲜。

      五次战役下来,双方基本僵持在三八线。上甘岭做为三八线附近的一个战略要地。虽面积(含周边几个山包)仅3.7平方公里。但谁占有了他,往南往北无险可守。

      我志愿军指挥这一战役级的是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而对方则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将军。

      上甘岭共打了43天,双方投入了十余万兵力。美凭借空中、装备优势,对我方的上甘岭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投下了近两百万发炮弹及近万枚各式炸弹,使上甘岭每一两平方米就被美一枚炸弹炸飞。使整个石山炸成了石粉,整个山包平均被削去了两三米。


      以至岀现白天上甘岭表面为美军占领,志愿军则隐藏在上甘岭山中的坑道里。晚上出来反击,重新夺回地面。这样反复的交替争夺,都损失严重,伤亡近半。

      美军的范弗里特终于耗不下去,撤出了争夺,直到五三年停火协议,双方态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上甘岭牢牢控制在志愿军手中。


      战争是残酷的,电影《上甘岭》
      就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至今一些志愿军烈士仍葬在朝鲜的烈士陵园里。

      所以中朝老一代领导人用"鲜血凝成"来形容中朝关系,是准确的定义和评价。


      晚亭与落霞同晖


      战争史上,空军之间的对峙全都是硬碰硬,而最硬碰硬的战役,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大不列颠空战莫属,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和英国空军元帅道丁在蓝天之上,硬碰硬的交手了四个月,双方都损失惨重。

      1940年6月,希特勒在给予德国耻辱的“福煦列车”上收下法国的投降协议后,他就开始谋划着攻击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与作战参谋们谋划了一个月后,希特勒制定了“海狮计划”,他希望德国空军能够对英国进行空军打击,消灭英国的空军,炸毁英国的防御工事,以保证德军能够顺利登陆英国领土,进而消灭傲娇的日不落帝国。


      德军号称“长空凶神”的戈林元帅大言不惭的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四天内破坏英国南部的飞行防御工事,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他们可以消灭英国皇家空军。1940年7月16日开始,戈林的空军就开始攻击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船队、南部港口,企图引诱英国空军进行空中大决战,可惜被英国的道丁元帅给识破了。于是戈林开始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飞机工厂和补给设施等进行了疯狂的空袭,最后当戈林集结1200多架飞机对伦敦进行丧心病狂的轰炸后,英国人终于被彻底激怒了。

      9月15日,戈林满以为英国人因为伦敦遭轰炸而被打掉了精气神,德军的空军只要再来一次大规模的空袭,英国就可以被彻底干掉了,于是他集结了200架轰炸机和600架战斗机向奔袭而去,这次道丁元帅满足了戈林一直以来的愿望,与德军在空中来了一次大决战。英国的道丁元帅把300多架飞机分为6波次出动,打了德空军一个措手不及,空中火光四射,爆炸声和机枪声此起彼伏,仅仅20分钟,德军就损失了185架战机,而英国只损失了26架,此战最后以德军撤退结束。

      这次的轻敌之失没有打击到戈林,他和他的德空军准备了一次对英国的全面出击,行动计划为“鹰日计划”。1940年的8月始,天气一直恶劣,能见度低,极其不适合空军出击,唯独8月15日那天,天气突然好转,晴空万里,于是这一天成为了世界空战史上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德军的600余架轰炸机在1200余架战斗机的护航下,向英国奔袭而去,但是英国元帅道丁在警戒雷达的预警下,他调动了第11、12、13三个战斗大队,与德军再次在空中来了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轰炸机和战斗机的马达声响彻方圆百里,双方的战斗机穿梭交织,在机枪火炮的疯狂扫射下,晴空万里的天空变成了一片火海,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大奇观。这次空中大较量又是以德军攻势受挫撤退而结束,德军损失290架飞机,英国损失114架飞机。

      大不列颠空战从1940年7月持续到11月,四个月间,德国空军被击落1818架,英国皇家空军损失995架飞机,显然,大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者是英国。德空军的空中打击失利,让希特勒对戈林非常失望,但是英国道丁元帅的下场却与戈林差不多,由于对皇家空军的组织结构提的一些建议不被接受,他在空战结束的11月底悄然离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