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土橋清真下寺

西北三環以外的土橋社區,有兩座建於清代的清真寺,因地處城外,而保存完好。


1.小鎮上的清真寺

土橋社區緊貼著西三環,在磨底河東面。土橋是從前磨底河上的一座小橋,它並不是由土築的,而是一座鐵板橋,後來河流改道向南,土橋也就隨之消失了。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西三環的清水河,清水河應與磨底河同源,兩條河流在西面靠得很近

早先時候,土橋鎮叫作金泉鄉,金泉是一口早已消失的水井,傳說牛郎趕的那頭老牛就被封在那眼水井中。它的面貌既不同於中國的大部分鄉鎮,又與無數都市邊緣的小鎮極其相似:正處在城市化的當口,土地與農田因城市的擴張而被吞併,新修的道路將廣闊的土地分割成許多地塊,變成一個個“項目”,然後建起社區、學校、醫院、超市以及其他建築;然而城市化的進程不能一蹴而就,許多土地仍荒著,一個社區或許被幾塊荒地包圍,土橋的人並不少,有時卻依然讓人產生一種“荒涼”的感覺。在那些摩登建築的襯托下,稀稀落落的舊樓與瓦房顯得更加渺小。熱鬧的城市景象背後,土橋落寞的底色若隱若現。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金科北路·土橋社區,土橋的面貌既不同於中國的大部分鄉鎮,又與無數都市邊緣的小鎮極其相似,熱鬧的城市景象背後,它落寞的底色若隱若現。

因靠近水井坊酒廠,整個土橋都瀰漫著極其濃郁的酒糟味道,尤其在霧氣重重的陰雨天裡,馥郁的酒糟氣味摻雜在氤氳的水汽中,使人更加無法擺脫。

在寬闊的道路之間,大大小小的工地相連,高樓成群結隊地湧出。這種場景下,突然出現一座飛簷四舉的寺廟,就顯得格外扎眼。寺門的牌坊乍一看應是新築的,或者是不久前剛剛漆過,飛簷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一種慘白的姿態。湊近了瞧,牌坊上的漆畫笨拙且粗糙,顏色過於濃重,又塗抹得很不均勻。牌坊上寫著四個大字:清真上寺。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土橋清真上寺,始建於清代乾隆五十六年,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土橋清真上寺已經有兩百多年曆史,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穆斯林教眾集資而建。在金牛壩附近,還有一座清真下寺,與上寺僅隔一千米。上、下寺的叫法並無尊卑或等級之分,只是根據河流的流向而定。事實上,下寺還要比上寺早建六十餘年。

我曾在西寧的東關清真大寺目睹伊斯蘭教的禮拜。東關清真大寺能夠同時容納三千多人進行禮拜,然而每逢禮拜,數以萬計的穆斯林湧入東關大街,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只能在寺外當街禮拜,所攜帶的方毯相連將街道完全覆蓋。因此,清真大寺周圍的幾條街道不得不進行交通管制,禁止機動車進入。放眼望去,整條東關大街完全被白色的禮帽佔據。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土橋清真上寺

只是可惜,去土橋的那日不是禮拜的日子,未能趕上阿訇與人講經。穿過牌坊進入清真上寺,清真寺內部古樸素淨,與門外牌坊的豔麗出入甚大。寺中靜得出奇,聽不到一絲聲響,也看不見一個人影,使來人的心瞬間平復。清真上寺的伊斯蘭風情並不顯著,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築:四合院的形制,木質結構的房屋。大殿與兩側廂房由迴廊連接,天井中有兩條小徑,交叉成十字狀,將天井分隔成四塊花圃。適時,陽光恰好從古柏的縫隙中漏下,同地上的陰影織出一張網,使古寺看起來更加神秘而幽靜。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土橋清真上寺內部庭院,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建築,從外部幾乎看不到它的伊斯蘭風情。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土橋清真上寺大殿

清真上寺中有眾多匾額,多由清代回族軍官所贈。大殿中有“世守良規”一匾,雍正十二年,果親王允禮奉旨前往康定處理七世達賴喇嘛返藏事宜,駐留成都時,他為鼓樓清真寺題贈“世守良規”與“世法源流”兩塊匾。原匾曾存放於皇城清真寺,文革期間被毀,清真上寺中的這塊匾則是光緒年間由回族官員馬忠龍敬立。


廊房一旁,有一副在穆斯林中廣為流傳的對聯:當初誰解生如寄,到此方知死是歸。據伊斯蘭學者王孟揚的回憶,這副對聯出自北京教子衚衕清真寺伊瑪目(阿拉伯語中意為領袖)安鏡泉之手,對聯的橫批為“夢醒”。這副對聯最早是教子衚衕清真寺中南亭的柱聯,為穆斯林亡者洗屍之用,說的是伊斯蘭教的生死觀。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土橋清真上寺中的匾額,清真上寺中有許多匾額,多為清代的駐川回族軍官所贈。

整個下午,我都坐在寺裡,只見過一人匆匆進來取了些東西,又匆匆離去。這種靜謐在城裡其他地方很難尋到,如此環境中,人的大腦完全放空,便感到無比輕鬆。若說有什麼“打擾”,寺中有一對貓兄弟,還是半大的奶貓兒。較小的那一隻極為黏人,人走到哪兒,它便要跟到哪兒,溫聲細語地念著“喵兒~喵兒~”,就像在懇求一般,讓人不由得心生憐愛。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清真上寺中的貓兄弟,極為黏人,溫聲細語地念著“喵兒~喵兒~”,就像在懇求一般,讓人不由得心生憐愛。

清真下寺就在上寺的東南方向,正對著金牛壩,兩寺相距只有一千米,都在金牛大道的西面。我專門尋了一日去清真下寺,卻發現這座清真寺已為土橋穆斯林養老院所用,平日大門緊鎖,只能從外打量,看上去比上寺的建築還要精緻一些。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土橋清真下寺


2.土橋回族餐館

清真上寺的牌坊連著一排瓦房,這是一幢看上去非常奇特的建築,說是房子,卻又像一道長長的走廊,前排沒有牆,全靠廊柱支撐。

這排瓦房中,一半是賣竹製品的商店,一半是回族人開的牛肉館子,幾家只掛著“回族餐館”或是“清真餐館”的招牌。城裡回民所開的牛肉館,多數打著“皇城壩”的旗號,而土橋並非如此,大概是他們對自己的土橋牛肉十分自信,而無需用“皇城壩”的噱頭攬生意,又或者是,皇城壩的牛肉就是打這兒傳過去的呢?除了牛肉,這裡的醃滷風味也十分地道。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清真上寺的牌坊連著一排瓦房,這是一幢看上去非常奇特的建築,說是房子,卻又像一道長長的走廊。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清真上寺周圍的回民餐館,滷牛肉是成都回民的一絕。

我挑了一家看上去最舊的館子進去,比“蒼蠅館子”的環境甚至還要差些,門口擺著肉攤,大垛大垛的牛肉吊在垂下來的彎鉤上,以顯示肉源的新鮮。進了店,拌牛肉、滷牛肉、拌肺片、牛肉湯各要一份。

這家餐館拌涼菜,並不在後廚,就在門口一輛改裝過的推車上,幾個盤中放著滷好的牛肉和肺片。服務員把牛肉片撈到盤子裡,再撒一把芹菜、花生和炒過的幹海椒,接著澆滿滿一碗紅油上去,這便算做好了,因此上菜的速度奇快。

四川的餐館上拌菜或是拌麵,總是習慣囫圇著端上來,將上面的料與底下的食物分開,食客要自行拌勻。在小碗中拌勻一大份食物並不是件易事,尤其是當這份菜餚還帶著一些湯汁時。我曾因為拌不勻面條而被本地朋友取笑過,“一看你就不是我們四川人。”因此,當這一份滿滿當當、漂著紅油的拌牛肉端上來時,我小心翼翼,濺起的紅油可不會對襯衣留情半分。看到所有幹海椒終於均勻地鋪在了每一片牛肉上,這才鬆了口氣。

一口下肚,口味比預想的要淡得多,鹹辣的味道並不重。牛肉已被滷得很爛,好處是易嚼,壞處則是牛肉尚未嚼出味道,便順著口腔和食道下肚了,嘴中滿是佐料的辛味和油香。若要嘗這牛肉味,需得多嚼幾遍,才能把牛肉的鮮香味給榨出來,不至於被紅油與佐料蓋過。

最好再配上熟花生和嫩芹菜一道嚼,既脆且韌,兼有花生的酥香與芹菜的清香。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回民餐館的拌牛肉

拌肺片的味道與拌牛肉大致相同,只是口感上更脆、更有韌勁一些。滷牛肉是單一份牛肉片,再加一碟海椒面,四川人稱之為“幹碟”,適合下酒,單吃有些柴,比拌牛肉少一些味道。唯獨牛肉湯我有些吃不慣,似乎只是牛肉片在清水中煮了一道,又放了一些芹菜,湯水顯得油膩,除了略微的羶味,幾乎沒有任何味道。

那天是國慶節,餐館下午要放假半日,老闆心事重重,似乎著急打烊,我也就不好再多坐。客人走了,老闆趕忙合上木板門,操起白粉筆寫了兩行字:今天下午休息,明天照常營業。

成都丨土橋清真寺:大隱隱於三環

馥郁的酒糟味道穿過濃重的霧氣,餐館老闆踉蹌的背影漸行漸遠,或許這就是土橋的浪漫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