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差,別隻怪孩子不專注;留意孩子的困難,是父母必備的同理心

成績差,別隻怪孩子不專注;留意孩子的困難,是父母必備的同理心

一位媽媽問我:

孩子一年級了,半學期過去了什麼都沒有學會,現在是班裡最差的,老師反應說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專心,而且小動作特別多,跟她聊天也不聽你說,她還特別有理,說的所有的話她都聽不進去。

我問她:

有留意過嗎,孩子學習上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

那位媽媽回答:

這個還真沒有注意到。

才六七歲的孩子,在壞成績、挨批評中掙扎半學期了,做父母的竟然能連他是否遇到了什麼困難都不知道?!呃~說實話,這個回答讓我意外且有點小怒。

成績差,別隻怪孩子不專注;留意孩子的困難,是父母必備的同理心

困難人人有,孩子也不例外

誰都有做事情的結果達不到預期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理性的成年人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我有困難,達到那樣理想的結果對我來說有點難”,然後去想困難到底在哪裡,是時間不足,經驗不足,能力不足,還是遇到了意料之外某種因素的影響。我們不會首先責備自己:你怎麼那麼不用心,那麼笨!

孩子也經常會出現學習成績或者其他方面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甚至低於平均水平的的時候,這很正常,因為孩子本來就是在學習、在成長,會不斷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但孩子得到的待遇,顯然會差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通常不是“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而是把另外一些不那麼讓人滿意的表現直接拿來當成原因:你不專心、不認真、不努力、不聽話……

換句話說,遇到困難的孩子,常常很難得到父母同情、理解、支持、幫助,他們得到的往往是張冠李戴的批評、責備。這很可憐。

成績差,別隻怪孩子不專注;留意孩子的困難,是父母必備的同理心

留意孩子的困難,是父母必備的同理心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同理心,能夠體貼、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諸多不易:

  • 希望孩子聽話時,想讓孩子理解,父母這麼說你,還不都是為你好;
  • 希望孩子更用心學習時,想讓孩子明白,父母這麼焦慮,是我們對你的未來負有責任;
  • 感到疲憊時,希望孩子能自己玩一會兒,別老黏著大人;
  • 感到壓力時,希望孩子省心點,別再給大人制造新的麻煩……

但越是這樣的父母,越很少給予孩子同樣的同理心:

  • 孩子成績不佳,不會首先想到他在學習上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難;
  • 孩子情緒不佳,不會首先想到他在幼兒園和學校是否遇到了一些不開心的事兒;
  • 孩子不想馬上寫作業,不會首先想到他是不是累了,想先休息一會兒;
  • 孩子沒有配合父母的要求,不會首先想到孩子自己的意願是否合理,而是直接認為孩子叛逆了,不好管……

父母在育兒生活和家庭教育中遭遇的很多問題和煩惱,其實都來自同理心的不足:

只要求孩子理解父母,卻很少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孩子,於是和孩子的內心越來越疏離,父母的“管教”也越來越無效。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闡述“共情”(即“同理心”)時曾說:

倘若我們認為共情只在一對一的“心理治療”關係中才有效,就大錯特錯了。甚至在教室中,它也會導致重要的差異。當老師表現出自己理解學生學校生活的感受,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得到改善。

我認為,把這裡的“教室”替換為“家庭”,“老師”替換為“父母”,“學習”替換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這段話都同樣有效。

同理心,是父母理解孩子的一個入口,也是改善家庭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尤其是當孩子學習成績不佳時,留意孩子的困難,及時為孩子提供幫助,會比僅僅責備他不專注、不用心,有效太多。

成績差,別隻怪孩子不專注;留意孩子的困難,是父母必備的同理心

試著跟孩子說這兩句話

如果你也正在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著急,真心爸媽有個小建議,你可以嘗試跟孩子說這兩句話:

有什麼困難嗎?

需要爸爸媽媽幫什麼忙嗎?

這兩句話都很簡單,但它們表達的是父母對孩子處境的同情、理解,以及父母樂於提供幫助的態度。

如果我們能經常溫和地使用它們,不含敵意,不含否定,不帶負面情緒,孩子會更樂於告訴父母他遇到了哪些具體的困難,也會更樂於相信,告訴父母他遇到了一些困難是安全的,而且父母也會為他提供幫助。

很多一直在學業困難中掙扎的孩子,其實是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這樣的信心的。

他們會特別擔心,如果告訴父母他哪道題不會做、哪門課聽不太懂,會被父母不由分說地批評:

“你上課幹嘛去了?!”“別人能聽懂,你為什麼聽不懂?!”

他們也無法相信,如果告訴父母他遇到了困難,會得到幫助,因為父母給他們的印象是:只打算“教育”他,根本就不打算“幫助”他。

我就遇到過一位完全不準備為孩子的學習困難提供幫助的媽媽,她說上初一的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總是不愛問老師,也不想請教同學,我就建議她:

“如果孩子實在不想問老師同學,那就讓他多問父母吧。”

回覆來得又快又輕鬆:

“父母更不會啊!”

——十二三歲的孩子能學會的東西,父母如果肯花功夫去學,斷沒有學不會的道理。

所以“有什麼困難嗎?”“需要爸爸媽媽幫什麼忙嗎?”,這兩句話,既是說給孩子的,也是說給自己的,經常發自內心地跟孩子這麼說,也等於是在教育自己:

我願意理解孩子的困難,我也願意幫助他。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