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破繭重生!為古老的蠶桑產業注入現代化

蠶桑,即養蠶與種桑。這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曆史古老產業,相傳為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也是古代農業的重要支柱,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蠶桑農業的發展,使中原文明的紡織業領先於世界數千年,也促進了財富的增加、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為中國當時的統治階級形成以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為標誌的服飾習俗奠定了基礎。同時對軟筆(毛筆)、刺繡、紙張的發明等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產業觀察:破繭重生!為古老的蠶桑產業注入現代化

為了促進蠶桑產業的發展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蠶桑產業的發展目標:一是開發能夠支持適度規模經營模式的高效生態蠶桑生產技術體系與產品體系,二是圍繞蠶桑資源開展多元化、高值化加工和循環利用技術研究和示範應用,提高蠶桑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促進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目標是針對我國蠶桑產業當前現狀制定的,目前蠶桑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我國蠶桑產業還是以家庭兼業和手工作業為主,導致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二是產品單一,資源利用率低。

  • 貴州:讓荒山變“桑田”,承載百姓致富夢

因為土地破碎而貧瘠,在貴州可能有很多地方像納雍縣勺窩鎮一樣,在產業選擇上面臨過困難。曾經的煤炭重鎮,因煤而興,也因煤而衰。是一片片綠色的桑葉,讓荒山變為“桑田”,承載起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夢想。因為氣候溫良,貴州蠶繭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在國家“東桑西移”的新佈局下,貴州的蠶桑產業正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為了突破我國當前的蠶桑產業的困境,針對貴州蠶桑產業的技術難點,貴州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通過開展蠶桑新品種推廣示範、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自動上蔟與自動採繭技術、農村養蠶技術集成與應用等研究工作,幫助貴州蠶桑產業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在貴州省荔波縣,短短兩年間,片片荒山變“桑田”,小小“桑蠶”成就致富大產業。2018年,荔波縣桑園遍佈八大鄉鎮,面積擴展到3.6萬畝,鮮繭總產量約100萬公斤,總產值約4400萬元,帶動農戶8206戶。當年,荔波縣桑蠶全產業鏈項目列入州級“一縣一業”示範縣建設並作為全省典型示範推廣,入選《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8》案例。

產業觀察:破繭重生!為古老的蠶桑產業注入現代化
  • 四川:探索先進經營方式,傳承蠶桑發祥地

四川是世界蠶絲業發祥地之一,有5000多年栽桑養蠶歷史,素有“蠶叢古國”之稱,也是蠶神嫘祖的故鄉。作為“南方絲綢之路”起點、蜀錦的發源地,絲綢成為最具傳統歷史、最具文化內涵的名片。四川,也一直是全國主要的傳統蠶桑產區和優質繭絲生產基地。

由於比較效益不斷降低,東部發達地區蠶桑產業規模萎縮現象嚴重。2006年,商務部啟動“東桑西移”戰略,蠶桑業主產區逐步向西轉移,西部多省藉此東風迅速壯大,四川省內蠶桑版圖也悄然發生變化:川東、川北山區及平原、盆地等傳統優勢產業區大幅緊縮,僅存零星產業帶;川南、攀西等氣候溫暖地區逐步密集壯大,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優勢蠶桑產業帶,面積已佔全省桑園面積90%以上,寧南、高縣等20個重點縣蠶繭產量佔全省總產量70%以上。

為了實現“十三五”期間把四川蠶桑產業打造成為優質高效、多元發展、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優勢產業的目標,四川省在蠶桑業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天虹絲綢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將 農戶分散經營,由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和採購,為增強蠶農的產業黏性,公司與蠶農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係。

在科技方面,天虹絲綢公司成功研發空中滑軌式多層可變蠶臺、移動蠶盒車、自動上蔟旋轉架等多項專利產品,養蠶的生產效率提升10倍以上。如今, 200公里外,綿陽市涪城區蠶桑產業園。一輛集裝箱貨車駛出天虹絲綢公司,10噸超6A級雄蠶生絲即將漂洋過海,進入意大利等歐洲市場,成為愛馬仕、香奈兒、LV等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

產業觀察:破繭重生!為古老的蠶桑產業注入現代化
  • 陝西:三大措施助力打造優質繭生產基地

近年來,陝西省以打造“優質繭生產基地”為戰略目標,大力推進蠶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陝西省農業廳統計,2017年陝西全省桑園面積達到120萬畝,全年養蠶發種30.03萬張,全行業產值超過50億元,蠶農實現收入20億元。

在發展蠶桑產業的上,陝西有三個經驗值得借鑑:

一是推廣輕簡高效蠶桑生產配套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永樂鎮中合村,在鄉鎮幹部的幫扶下,許多的蠶桑產業者加入到村裡的蠶桑合作社,一位村民“第一次從合作社認領了6張蠶床,僅僅養了14天就收入了1.2萬元。”不僅如此,陝西省集成總結出輕簡高效蠶桑生產配套技術,包括桑園輕簡省力化管理技術、小蠶標準省力化共育技術、大蠶省力化飼養技術、桑園冬閒季套種套養技術以及配套的設施設備等,使勞動工效提高50%以上,促進了強村大戶工程的實施。

二是建立網絡營銷體系,創新經營模式。陝西省按照佈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思路,持續推進“強村大戶”建設,逐步朝著“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模式發展。鎮安縣以百盛繭絲綢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採取絲廠+蠶桑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走強村大戶、規模化養殖模式,推廣小蠶共育、大蠶蠶臺省力化飼養之路,經過多年的發展,古老的蠶桑產業已經形成了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並且建立了行業主導產品的國內市場營銷網絡,搭建了電子商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並進的銷售體系。

三是充分利用資本的力量,融合多元經濟。隨著近年來陝西蠶桑產業不斷髮展,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的目光,來自民間的資本開始湧入,為蠶桑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絲綿被、桑枝木耳、香菇、蠶蛾酒、桑葉茶等綜合利用項目發展迅速。鎏金銅蠶作為絲綢之路歷史的見證者,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為世人所廣知。石泉縣藉助這一發展契機,按照“文化引領、融合發展”的思路,大力弘揚鎏金銅蠶的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金蠶之鄉”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地域富硒資源,著力打造系列蠶桑富硒特色產品,積極打造“蠶業+文化”、“蠶業+旅遊”、“蠶業+小鎮”、“蠶業+美麗鄉村”的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的產業人文新業態,加快推進蠶桑、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步伐。

產業觀察:破繭重生!為古老的蠶桑產業注入現代化

未來,蠶桑產業將繼續作為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推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並以生態經濟為主題,以產業化經營為格局,把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結合在一起,形成良性、穩定、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


更多精彩信息請關注:溯源經濟

產業觀察:破繭重生!為古老的蠶桑產業注入現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