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諸子百家的學問龐大而複雜,必須有人要全面的進行梳理才能找到中國的文化,理解中國的文化,而不是片面的理解和看待。

下文是我對諸子百家學問的全面梳理解讀!

《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解讀諸子百家(一)之學術分類】

世上的學問分“學”和“術”,學也稱道,有道無術不行,有術無道也不行,學與術合一的。

【一】最早的學和術要從群經之首《易經》講起。

《易經》的學是“象、數、理”,講的是萬事萬象的規律和道理;

《易經》的術就是“占卜”,占卜就是《易經》的用途和方法。

《易經》的作為群經之首,學和術是統一的,是合起來的。

【二】學又分陰學和陽學,陰學偏消極,陽學偏積極,它們是對立和統一的關係。

1、最早的分類從老子和孔子開始。

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無極。道生一是無極生太極,一生二是太極生兩儀,二生三是兩儀生天地人三才,物是演化的萬事萬物,莊子同屬一脈。《道德經》講無為而治,偏消極,無極屬陰學;

孔子的《論語》,講的是太極。太極就是孔子命名,孔子讀《周易》而後做《易傳》,道理寫在了《論語》裡,論語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應的是學道、傳道授業、解惑,進而實現孔子的理想世界大同。《論語》講授業解惑,偏積極,太極屬於陽學。

故無極和太極既統一又對立;

2、韓非子講“刑法”,墨子講“兼愛”。一個陰一個陽,既統一又對立;

3、荀子講“性惡說”,孟子講“性善說”。一個陰一個陽,既統一又對立;

4、漢朝大儒董仲舒講“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宋朝大儒朱熹講“天人分開”(存天理,滅人慾)。一天人合一天人分

,一陰一陽,既統一又對立;

5、儒家王陽明講心學“致良知”,儒家李宗吾講心學“厚黑學”。一陽一陰,即統一又對立;

6、雜家代表呂不韋,佛家代表釋迦摩尼。呂不韋把所有學問融合成《呂氏春秋》,向外求合是陰學;佛家代表釋迦摩尼因觀察生老病死的痛苦,進而頓悟,達到心靈上的圓滿,向內求和是陽學。一向外求合一向內求和,一陰一陽,既統一又對立。

【三】術也分陰術和陽術,向內、防守、口辨外交屬陰。向外、主戰、打仗兵法屬陽。

1、鬼谷子和孫子,一個外交思想,一個軍事思想。一陰一陽,既統一又對立;

2、蘇秦和張儀,一個合眾,一個連橫。

一陰一陽,既統一又對立;

3、孫臏和龐涓,一個仁義偏防守,一個殘忍偏主攻。一陰一陽,既統一又對立。

4、李斯和商鞅,一個向外助統一,一個向內助變革。一陰一陽,既統一又對立。

5、醫家代表扁鵲和農家代表農業官吏。黃帝、華佗、陰陽家鄒衍,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同屬一脈;農家出自農業官吏。一個向內治身一個向外治田,一陰一陽,既統一又對立。

6、小說家無代表(民間街談巷語)和名家代表公孫龍、惠子、鄧析一個向內著述一個向外論述,一陰一陽,既統一又對立。

【三】術要從學中去總結,找到了規律和道理,就可以總結出用途和操作方法。用現代的語言,

偉大軍事家毛澤東主席的話,就是戰略和戰術,提出有著名的主張“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兩者既統一又對立的,對應的就是學和術但是戰術能打贏一場戰役的勝利,卻解放不了全中國,靠的還是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動員群眾依靠群眾、農村包圍城市、建立革命根據地、論持久戰、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等的思想戰略。

【四】深入理解。對所有的學問分類以後就會發現為什麼有的學術是消極的。有的學術是積極的,適度的消極是包容,就會有道德(道德經);適度的積極是傳道,就會有仁義(論語)。學術一旦過於消極就會變得陰暗(陰學從道德經發展到了厚黑學),過於積極就會變得殘忍(陽學從論語發展到了存天理滅人慾)。

總結:有道無術不行,有術無道也不行,道術兼修才能長久;道術又生陰陽,過陰過陽都不可取,注重陰陽調和與平衡,即取中,就是“中道”思想。

詳解如下圖所示:

《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解讀諸子百家(二)之主要含義】

世界的主要組成結構“天地——自然——社會——人(身)——心”,接下來對主要結構體的作品進行深入解讀。

【一】規律的起源:

《易經》源自觀察天地萬象;

《道德經》源自領悟自然的變化規律;

《論語》是治理家國天下的智慧(家國天下是社會的組成部分);

《黃帝內經》源自體會(人)身體的運行規律;

《佛學》源自感悟體會心的本相,追求心靈的圓滿。

【二】規律的含義:

《易經》的寓意是天人合一,講的是天地規律;

《道德經》的寓意是自然合一(道法自然),講的是自然規律;

《論語》的寓意是人聖合一(知行合一才能達到人聖合一),講的是社會規律;

《黃帝內經》的寓意是形神合一,講的是生理規律;

《佛學》的寓意是心性合一(多心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講的是心理規律。

【三】三生萬物:

道是無極,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天地人三才,物是演變的萬事萬物,所以根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理,任何一門學問要想解讀萬事萬物的規律,領悟其中的道理,必須要有“三”。

接下來看“三”在哪裡:

《易經》的天人合一生成了“天、地、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三就是地;

《道德經》的自然合一生成了“人、物、自然”合一,自然合一是包含人的,三就是物;

《論語》的人聖合一生成了“人、聖、賢”合一(知行合一的行,行成功了就是賢),三就是賢;

《黃帝內經》的形神合一就生成了“氣、形、神”合一,三就是氣(黃帝內經講氣運論);

《佛學》的心性合一就生成了“空、心、性”合一,

三就是空(心空才能頓悟,領悟佛道,心靈才能圓滿)。

【四】東西方文化差異:

自古到今,中國的學問都是用於人世的,講究與人合一的(人和),以人為本,中國更注重“人文”,中國講“情——理——法”的原因;

西方的學科則是分門別類,研究個體與個體、物與物之間的關係,西方更注重“科學”,西方講“法——理——情”原因;

還有一些地區國家更注重與心的關係,與心合一(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注重心),這些國家更注重“信仰”,也是這些國家講“宗教(教主、教義)高於一切”的原因。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當初哥白尼的“日心論”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後,遭到宗教的強烈抵制,宗教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類是上帝創造的,為此很多科學家慘遭極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只是為了維護真理,宗教有強烈的排他性。

【五】國家的差異:

中國更注重人文,我們就成了人文國家;

西方注重科學,就成了科技國家;

還有一些國家更注重心,注重信仰,就成了宗教國家

不過,隨著世界的逐漸發展融合,中國已把科技當成第一生產力,人文國家、科技國家、宗教國家都在相互融合,世界在走向一體,逐漸成為地球村。

總結:找到每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就能瞭解文化之間的差異,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就言行文明的不同,有更深的瞭解。

如下圖所示:

《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解讀諸子百家(三)之核心思想】

諸子百家的學術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核心思想是什麼,是我們解讀傳統國學、傳統文化的關鍵!

我們知道世界的主要組成結構“天地——自然——社會——人(身)——心”,先解讀結構裡的代表作品。

【一】《易經》核心思想是“中”。體現在太極八卦裡,八卦裡的中間五卦叫中宮,八卦運行的核心是中宮。其核心思想就是“中”。

【二】《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中”。體現在《道德經》裡“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數窮對應的是道可道、非常道,不如守中就是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指中,有些人講“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句話簡直幼稚至極,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中”——萬變不離其中。其核心思想就是“中”。

【三】《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中”。體現在《論語》裡講,子曰:“過猶不及”,子曰:“不二過”,過和不過都是不行,就是取“中”。最早的中道思想是孔子提出來的,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這句話是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應的,意思就是你的身還沒修成,當沒有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而盲目行道,“中”的道就會偏廢。其核心思想是“中”。

【四】《黃帝內經》核心思想是“中”。體現在《黃帝內經》的五行之“土”,五行來解讀身體的運行規律,金木水火就是《易經》太極裡的四象(後面會單章解讀),而土就是調和、中和的意思,古代中國稱中原,又稱中土,西域則稱我們為“中土”,土就是指“中”。其核心思想是“中”。

【五】《佛學》的核心思想是“中”。佛學萬經之首《阿含經》多次提到中道,佛教把中道定為佛教的教義,是最高真理。其核心思想是“中”。

總結:中國人之所以叫中國人,不是單純的指我們地處中原,而是“中”有它的特殊含義。

“中”是世界結構體的核心,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核心,是萬事萬物相互關係的核心,是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核心。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否極泰來,都是“中”的作用。找到我們文化的核心,我們文化裡的很多事情就可以得到解釋,不像某個名人寫了一本書稱中國人是差不多先生,簡直是垃圾,因為我們回答問題可以是“好、行、中”,這麼回答就符合太極思想,中的思想,這三字含有太極陰陽。絕對不可以回答“是非、對錯”的問題,逼我們回答是非對錯就回答“差不多”啦,就是太極思維,就是中的思維,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所有的文化核心都是“中”。

如下圖所示:

《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解讀諸子百家(四)之主張、用途方法、理念、作用】

諸子百家的主張、用途方法、理念、作用是解讀傳統國學、傳統文化的關鍵,接下來對影響中國文化學問進行解讀!

【一】論世和救世。

《易經》主張是乾坤(乾坤定則天下定);用途是論世,也含有救世,方法天人合一(象數理是論世,占卜是救世);理念是一切皆有定數;作用是趨吉避凶

【二】有論世,必然有出世和入世

(1)《道德經》主張是道德;用途是出世,方法自然合一;理念是道法自然;作用是無為而治

(2)《論語》主張是仁義;用途是

入世,方法是知行合一;理念是學而時習(學是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智慧),時是天時,習是實習實踐,意思就是學道選擇適合的時機去傳道,體現的是知行合一);用途是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包容,不要求一致,道不同不相為謀,和而不同)。

【三】有入世必然有行世和治世

(1)《墨子》主張兼愛;用途是行世,方法人道合一;理念是以人為本(墨子講“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夫是夫,妻是妻”皆平等);作用是平等博愛

(2)《韓非子》主張刑法;用途是治世

,方法天道合一;理念是天道自然(君權天授,中央集權,韓非子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作用是依法為教(就是依法治國,韓非子雖提出三綱,卻提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行世治世結果好則是盛世,盛世應該提高生產力,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行世治世結果不好則是亂世,亂世一出,必然出現避世和救世。

(1)《佛學》主張慈悲;用途是避世,方法心性合一;理念是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作用是修行解脫。

(2)《孫子兵法》主張

不戰(不戰方可善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用途是救世,方法己彼合一;理念是知己知彼;作用是奇勝(出奇制勝)。

總結:《孫子兵法》救世之後,又與《易經》的救世銜接,形成一個循環系統,週而復始的循環,類似太極的結構,所以中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有道理的,最終是世界大同。

《佛學》的避世則是與《道德經》出世一致,形成一個循環系統,一個去參禪,一個去悟道。參禪悟道就可以避世出世嘛,恰恰相反,宗教國家事實卻是戰亂最多、最持久的國家,因宗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缺乏包容。

而對應的理念和作用則是相輔相成的,有理念才有作用,理念是基石,作用是目的

如下圖所示:

《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以上是對諸子百家的全面梳理解讀,如有不解,作者有更詳細的視頻講解,可收看!

《世界論》解讀諸子百家,對易經、道德經、論語、佛學全新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