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甘肅蘭州:兩大“水缸”養成記

【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

甘肅蘭州:兩大“水缸”養成記

央廣網蘭州11月12日消息(記者趙家慧)飲用水,關乎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因此,飲用水源地的保護問題就成了蘭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位於蘭州市西固區岸門橋的蘭州市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總面積57.26平方公里,是蘭州市主城區唯一飲用水水源地,這裡提供了360多萬蘭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第一水源地的“植被衛士”

如今在河岸邊,近岸的灌木叢和稍遠處的喬木構成了兩道植被防線,保護著蘭州人民的“生命源泉”。然而多年以前,這裡還是廠房密集,汙水垃圾亂排亂放。說起對這裡的第一印象,蘭州市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現場負責人許德春用“髒、亂、差”三個字作了形容。他告訴記者,2014年,這塊水源地曾發生過嚴重的水體苯超標事件,一時間引起社會關注,保護自家的“大水缸”成了與每個蘭州市民都息息相關的頭等大事。

「央广网」甘肃兰州:两大“水缸”养成记

西固區岸門橋第一水源地改造前後對比(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蘭州市財政先後列支水源地保護專項資金6310萬元,西固區政府全面吹響水源地違建整治衝鋒號。先後搬遷、拆除一、二級水源保護區內木材廠和非住宅等萬餘平方米建築,流轉土地、清運垃圾,實現了對一級水源地的封閉式管理。經過多年整治,蘭州市岸門橋水源保護區僅保留居民生活排汙口一個,共搬遷水源地周邊木材經營戶25戶。

此外,當地還採用樹種結合方式,沿一級保護區南岸修建了6.8萬平方米的防護景觀帶及景觀節點,河灘、溼地總面積為15.8萬平方米,“過去河邊的廢棄荒灘,都治理成了涵養林區,臭味沒有了,垃圾不見了,生活環境也好了。”村民何明說。

「央广网」甘肃兰州:两大“水缸”养成记

岸邊的涵養林正在噴灌(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如今,黃河干流蘭州段水質狀況良好,達到國家三類水質標準要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四大水質考核達標率100%,飲用水源水質主要監測指標逐年下降。

第二水源地的“守護者”

劉家峽水庫,黃河上游最大的水庫,最近越發成為蘭州市民關注的焦點,因為它即將成為蘭州市第二水源地。

第二水源地取水口位於東鄉縣境內,隔水與臨夏州永靖縣相連。目前,取水口已經打開正在進行管道清洗等工作,蘭州人民喝上劉家峽的水已指日可待。

「央广网」甘肃兰州:两大“水缸”养成记

遠眺劉家峽大壩(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臨夏州永靖縣龍匯山下,洮河在這裡匯入黃河。這裡曾經水土流失嚴重,每年約有8萬餘噸泥沙流入黃河,嚴重影響著水電站的正常發電和下游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如今,站在龍匯山上遠眺,目之所及,層林盡染。通過當地近年來持續的植樹造林,原本裸露的黃土被植被覆蓋,有效阻止了水土流失。

為全面改善龍匯山的生態環境,早在1999年開始,永靖縣便採取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幹部職工義務投工投勞等形式,全面開展了以造林綠化為主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駐守山頭多年的永靖縣龍匯山管理站副站長孔德龍,是這裡當之無愧的“守護者”。

「央广网」甘肃兰州:两大“水缸”养成记

黃河與洮河在龍匯山腳交匯(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在西北,種樹容易,養樹難。”孔德龍說,龍匯山上安裝水泵電機9臺(套),輔設輸水管道86公里,建成蓄水池6座,1萬餘畝面積上安裝了6000多個噴灌直立杆,“每個噴灌直立杆的覆蓋半徑有30米,噴灌不到的地方就由我們工作人員手工作業。”

2000年4月,由團中央青基會與《讀者》雜誌社聯合倡議發起的“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項目在龍匯山啟動實施,各界人士紛紛響應,先後建成了“解放軍青年林”“三八林”“中日友好林”“減災林”等一批特色紀念林。“剛開始栽樹條件艱苦,沒有工作站,只有移動帳篷。風大的時候感覺整個篷子都要被吹走,但好在是把這片林子養成了。”

自1999年永靖縣開始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以來,龍匯山已累計完成造林1萬畝,栽植側柏、雲杉、山杏、刺槐、火炬、花灌木等各類苗木234萬株。如今,龍匯山上春有花開,秋有果,縣城及庫區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效地保護了母親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