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幫鄰里,北京延慶區打造「造血式」山區農村養老模式

央廣網北京8月31日消息(記者梁爽)“我們幫助的空巢老人都是看著我們長大的街坊四鄰。”北京市延慶區大莊科鄉思語志願服務隊隊長高穩榮告訴記者,村裡的空巢老人多,養老主要依靠本土志願者的幫襯。除了日常洗衣、做飯、理髮,志願者還會根據老人的需求提供春耕、應急、農收、暖冬等個性化服務。“365天隨時都能出現在老人面前,根據老人的需求進行精準服務,這是任何一家第三方服務機構都比不了的。”

高穩榮口中滋滋稱道的“任何機構比不了”的服務,正是延慶區在2016年開展的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記者瞭解到,該項目以“慈善+志願+社會組織”為模式,由本鄉本土的農民組成助老服務隊,上門為農村困難老人提供理髮、打掃衛生、量血壓、清理過期藥品等服務。志願者均是土生土長的村裡人,“濃厚鄉情”成為志願服務的“源泉”,旨在通過鄰里幫鄰里,打造“造血式”山區農村養老模式。

“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關鍵是服務者要走進老人內心,而本土的助老志願服務隊恰恰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慈善協會負責人說。

兩年來,志願隊伍不斷壯大。從最初大莊科1個鄉的123名志願者服務170名老人,目前已發展為15個鄉鎮全覆蓋,全區有137個村的902名志願者為1163位空巢老人提供專業化的上門服務。

然而一支近千人的民間養老志願隊能走多遠?專業化管理制度至關重要。北京延慶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依託的是鄉鎮的“草根”服務隊,為了解決“草根”服務隊組織程度不緊密問題,建立了三級管理體系:區級以慈善為引導,鎮級由志願服務隊隊長內部管理,村級有小組長分片管理。與此同時,《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制度彙編》小冊子中的22項制度成為志願者工作中遵守的服務“約定”。

記者瞭解到,目前,八達嶺鎮、康莊鎮、大莊科鄉3個志願服務隊,已經註冊為老服務協會,孵化為正規的社會組織。協會成立後,可開展宣傳、培訓、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對外交流、接收政府部門資助和社會捐贈等活動,還可承接政府的購買服務項目,協助政府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助老工作。

北京延慶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民兵”升級為“正規軍”,實現了助老項目質的提升,也標誌著延慶區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以慈善協會為引領、志願者為骨幹、社會組織為載體,以滿足農村老人生活和精神需求為導向的“慈善+志願+社會組織”助老服務模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