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臺鎮的抗日鬥爭故事

全媒體記者 楊成申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鬥爭,既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義戰爭,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解放戰爭。它的最後勝利,不僅譜寫了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贏得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完全勝利的光輝篇章,而且也有力地支援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反法西斯鬥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貢獻。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東北人民就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鬥爭,終於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在抗日戰爭期間,東北地區是日本侵略者重點防範的地區,關東軍的大本營就駐紮在東北。因此,東北的抗日救亡鬥爭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進行的,他們以血肉之軀抗擊著日寇的槍林彈雨。

四方臺鎮位於龍江腹地、諾敏河畔,是北林區所轄的最大集鎮,交通發達,自然景色優美,是綏化市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時,也是“呼海”(呼蘭——海倫)鐵路線上的一個重鎮,是北林區(原綏化縣)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方,也是當時綏化反日鬥爭的中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各地愛國志士紛紛奔赴抗日前線。四方臺人民在中共四方臺特別黨支部以及其它抗日組織的帶領下,也積極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

1931年10月10日,經中共滿洲省委批准,以張適為書記的四方臺特別黨支部委員會成立。成立後,以開明紳土姜鵬博(姜鴻章)開辦的“私立博文小學校”為基地,積極開展抗日活動,同時,為擴大抗日影響,將1930年成立的“反帝大同盟”改為“反日會”,並以該組織名義,發出了“告同胞書”,號召廣大人民一致對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參加抗日鬥爭。由於反日會組織宗旨更明確,任務更迫切,激起了廣大人民抗日的信心和決心,深受他們的擁護和支持,南至秦家站,北至克音河車站都很快成立了反日會組織。

1932年春,日本侵略者從哈爾濱沿著呼海鐵路線向北進攻,由於四方臺地理位置重要,也駐紮了日軍。四方臺特別黨支部在滿洲省委的指示下,經過廣泛深入工作,並利用姜鵬博在社會上的名望,在四方臺組織抗日義勇軍,參加義勇軍的有博文小學校老師、年齡較大的學生、鐵路工人、農民共200多人,姜鵬博任隊長,梁道靜(四方臺特別黨支部委員)任副隊長,張適任參謀長。這支隊伍在四方臺以北的克音河、綏稜、海倫、拜泉一帶轉戰半年多,多次給敵人有力打擊。曾在望奎與四方臺交界處與日軍激戰,擊落一架日本飛機,繳獲一挺機槍。

1932年秋,各路義勇軍對盤踞在四方臺的日本駐軍進行了一次夜襲,擊斃一名日本軍官,擊傷數名日本士兵,繳獲了一些槍支彈藥,炸燬了被日軍佔領的一段鐵路。後來,由於日軍不斷討伐,隊伍給養困難,特別黨支部把隊伍化整為零分散活動。

四方臺特別黨支部組織的以四方臺為中心的反日活動,推動了綏化縣的反日鬥爭。同時在綏化、海倫、望奎等地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對組建各種抗日武裝做了許多工作,雖未達到統一領導的目的,但把一些小股分散的愛國力量引上了抗日的道路。

1933年3月,張適調離後,四方臺特別黨支部又在張冠英(特別黨支部委員)的領導下,堅持秘密抗日活動。

1934年春,在日本侵略者的大討伐大檢舉中,四方臺特別黨支部遭到破壞,但是原特別黨支部領導下的地下黨員、抗日骨幹人員,分散潛伏在工人、農民中間,仍然秘密進行抗日活動。

1935年秋,中共地下黨員張克明在長春軍事情報組工作期間,失去組織聯繫後,來到四方臺歡喜嶺屯,開展黨的地下工作。他一方面積極尋找上級黨組織,一方面蒐集有關政治、軍事、經濟等情報。後來,張克明與曾和張適組織過抗日義勇軍的姜鵬博相識,從姜鵬博那裡瞭解到許多關於張適發展黨員的情況,並逐步與一些黨員建立了聯繫。在此基礎上,先後發展10多名抗日骨幹人員,又通過這些人員在四方臺、秦家、張維火車站及附近農村吸收了幾十名愛國青年,張克明覺得時機成熟,組建了四方臺抗日救國會。

四方臺抗日救國會成立後,非常注重蒐集有關日軍活動情況、戰爭局勢的情報。他們避開日電臺干擾和日本人監視,組織人員收聽“反軸心”電臺,掌握戰局情況,並把得到的情報及時向外界傳播,為鼓舞中國人的士氣、渙散日本人的鬥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4月,美國轟炸機轟炸了日本東京、名古屋、神戶三個城市,日本海、空軍精銳部隊又在“中途島”慘敗。抗日救國會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刻組織印製傳單,大部分通過郵局寄給日本官吏的家屬及開拓團農民(大多是通過火車司機在東北各大城市郵遞、散發的)。另外,還通過抗日救國會員“口頭風傳”的形式,廣為傳播。

同時,抗日救國會派地下骨幹人員張光(女)到日本人經辦的“蒙古姑娘紡羊毛線”訓練班,以學習為掩護,通過蒙古姑娘,獲得了許多有關蒙古的情報。後來,又派張光潛伏在我省泰來縣,側重蒐集蒙古情報(這是軍事情報組的一項工作),四方臺抗日救國會還積極發動群眾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經濟掠奪。

1940年以後,日本侵略者向四方臺遷來的很多朝鮮人強徵諾敏河沿岸的稻田。開始時,被佔了土地的農民只是敢怒不敢言。面對這種情況,四方臺抗日救國會積極發動組織農民,揭露日本人侵佔土地的陰謀,並號召廣大農民起來進行鬥爭。日本採取一邊奪一邊挖引水壕的辦法,抗日救國會會員則鼓動“男女老幼齊上陣”,採取“你在前邊挖,我在後邊填平”的手段開展鬥爭。日本人在群情激憤的情況下怕引起事件,被迫拿出大量的錢賠償了農民的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推遲了一年耕種期,阻礙了敵人的糧食生產。這場反侵佔土地鬥爭的勝利,使農民的覺悟提高了,懂得了團結起來能夠戰勝日本鬼子的道理。

隨著抗日救國會組織的不斷髮展,到1942年,四方臺抗日救國會已擁有了一支20多人的武裝隊伍,也稱地下游擊隊。他們不斷採取各種手段,破壞日軍軍車,與日本人進行不懈的鬥爭。

1942年夏,日德勾結,企圖實行東西兩線夾攻蘇聯的戰略陰謀。日本侵略者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名義,公開向黑龍江沿岸運兵,東北處於大戰前的恐怖之中,而日本人更加瘋狂向民間掠奪各種軍用物資和抓勞工。這樣,激起了濱北和北黑兩線的廣大鐵路工人的義憤,他們紛紛自發地起來破壞敵人的軍用列車(勞工車、食品車)。利用這一時機, 四方臺以及各站的鐵路抗日教國會員不斷地對日軍軍車進行行破壞,特別是著重組織鐵路裝卸工人搞合法的怠工,拖延裝、卸車的時間,並利用種種自然條件,造成技術故障,破懷列車運行。如:製造燃油搗毀瓜果、菜、物,放置死鼠等,還利用夜間給被抓勞工創造逃跑的機會。另外,通過地下工作人員以少報多、以次充好、拖欠等辦法破壞和阻撓各項軍徵工作。

1942年秋,日本侵略者為增援關內以及太平洋戰爭,從北黑線向南秘密運送軍用物資。四方臺抗日救國會得到情報並核實後,決定破壞敵人的軍運計劃,併成立了由抗日救國骨幹人員張明仁為組長、孔憲春、張文治為組員的鐵路行動三人領導小組。

夏末秋初的一天,潛伏在綏稜火車站的張明仁把有日本列貨車通過四方臺這一情報,立即按約定的暗語,用鐵路內部電話通知給潛伏在四方臺站的孔憲春和張文治。他們接到情報後,立即到達早已選定的破壞地點——張維屯管區的四方臺彎道處進行技術性破壞,致使日本貨車在彎道處全部脫軌,毀掉車廂20餘節,運輸中斷數十小時,重創了敵人。面對這種情況,日本人紅了眼,調查了很久,但沒有找出破壞痕跡,最後只好認定為路基有隱患而造成的事故。後來,鐵路行動小組又通過其他抗日救國會員,進行了許多敵人難以認定的破壞活動,有力地破壞了敵人的軍運計劃,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日本敗局已定,可是日本人在電臺、報紙上還在叫囂“本土決戰,一億玉碎”。據此看來,戰局有延長之勢。張克明等人做好了迎接延長戰爭的準備。於7月中旬,四方臺抗日救國會的骨幹30多人攜帶槍支,秘密集中到四方臺南諾敏河岸柳條通裡。由各遊擊小組分別進行軍事訓練,等待時機攻佔四方臺偽警察署,拉起隊伍打游擊。這部分武裝力量一直保存到日本投降,並在後來的武裝鬥爭中起到了骨幹作用。

此外,1942年秋,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第九支隊第二十五大隊隊長孫國棟率領的小部隊主要活動於諾敏河北岸四方臺村李殿珍屯一帶,在廣泛宣傳、教育、發動群眾的基礎上,組建了有10兒人參加的海雲官抗日救國會,屯長孫定華為會長。這個教國會在宣傳抗日政策、蒐集敵人情報、為抗聯籌集物資打擊小股敵人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而且活動比較頻繁,影響較大。

朗朗乾坤,青山常在。四方臺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四方臺人民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精神將永遠教育和激勵後人將革命進行到底。

我們要時刻銘記,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幸福地生活在陽光下,這一切都是先輩們用血肉和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先輩們的英姿和精神,必定像青山一樣佇立在我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