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毀墓掘屍,孝莊太后為何如此痛恨多爾袞?

俸添夢話


首先,對多爾袞做出挖墳掘屍這事兒是孝莊的兒子順治皇帝,很有點生前不能把多爾袞怎麼樣,只能死後挖墳鞭屍以洩心中憤慨的意思。



那麼順治皇帝為什麼這麼恨多爾袞呢?原因也很簡單,一部分是當時的多爾袞威脅了他的統治地位。多爾袞雖然為大清打下江山戰功赫赫,但為人自傲,皇太極死後,他便覺得自己最有資格當皇帝,可惜名不正言不順,加上對嫂子的覬覦之心,便選擇扶持幼帝繼位,然後架空幼帝。

雖然名義上是攝政王,但言行舉止儀仗規格等等都是參照的皇帝標準,甚至還壓當時的順治帝一頭,種種行徑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了,多爾袞也從不掩飾自己的野心,順治帝對其恨之入骨,卻不能奈他如何。

多爾袞死後,年幼的順治帝為其追封宗義皇帝,並按皇帝規格為其下葬,多爾袞生前便脅迫順治皇帝封他為“皇父攝政王”,死後讓一位對他早已恨得牙癢癢的帝王依然在自己在位期間追封他為皇帝,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多爾袞在世時候積威甚重。


而另一部分則是多爾袞和孝莊太后關係太親密有關,皇太極死後,幼帝繼位,尚無親政的能力,孝莊太后身處後宮,也不得干涉前朝之事,故而當時皇權其實是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裡的。野史一直認為皇太極與孝莊有染,而孝莊是否是為了維護兒子的皇權才甘願委身的這一點有待商榷,但在幼年的順治帝眼中,母親每一次的委曲求全,對多爾袞的曲意逢迎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才做出如此的犧牲,他又恨又難過,也心疼母親,偏偏卻拿脅迫母親的賊人毫無辦法,這對一位掌控國家的年輕帝王來說,是刻在心裡的恥辱。

不論是對朝政皇權的無力,還是對母親的維護心情,兩項加起來,多爾袞被順治帝找理由挖墳鞭屍似乎也不那麼難以理解了,所以要說恨多爾袞,也沒誰能比順治帝更甚了。 而孝莊是否痛恨多爾袞呢?


後人總是喜歡將歷史改寫成情愛,部分野史認為多爾袞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卻扶持了孝莊的兒子繼位,並輔佐幼帝多年,愛美人不愛江山便是對孝莊愛得深沉的證明,而孝莊也未必不愛他。有說法認為在皇太極之前,孝莊便已經和多爾袞相識相戀,只是命運弄人,他們彼此錯過,而皇太極去世後,兩人舊情復燃,加之多爾袞願意為了她放棄皇權,美人對英雄,還是一個為了你願意放棄江山的英雄,難保她沒動心。

但我個人不是很認同這種說法,且不說多爾袞放棄皇權的說法有很多站不住腳的地方,便是孝莊也未必是愛多爾袞的,在順治對多爾袞挖墳掘屍後,孝莊並未做出任何反應。而在事前多爾袞生前的部下反叛,為順治帝遞上一把可以手刃仇人的尖刀,直至事態發展到最後一步,她也未勸阻順治帝的行為。


孝莊太后臨死前,也留下遺言,讓康熙帝不要把她的屍首運回去和皇太極合葬,這個行為是否是出於她對皇太極的愧疚之心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或許命運的海浪早已經讓她看淡愛恨了,只作為一個母親,在當時政權飄搖的大清,為了維護自己兒子的統治階級地位,盡了她最大的努力。


疑今察古幾復


1650年12月多爾袞在狩獵時墜馬去世,隨後以皇帝之禮下葬。但是兩個月後,順治宣佈了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奪去了多爾袞的一切封號,然後對多爾袞進行了掘墓鞭屍。而孝莊太后對於順治帝的這一決議並不反對,如此看來也就是默許了。那麼為什麼孝莊太后也是如此痛恨多爾袞呢?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



朝廷內部的黨爭

多年的宮廷生活讓孝莊具有了極強的政治手段,多爾袞生前黨羽眾多,而且權勢熏天,根本沒有辦法撼動多爾袞的地位。所以孝莊母子忍氣吞聲。

但是到了多爾袞去世之後,其黨羽依然遍佈朝中,而且我行我素。為了順治帝能夠徹底的親政,必須要來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打擊這些多爾袞生前的黨羽,尤其是阿濟格為首的多爾袞殘餘勢力成為了打擊對象。



於是孝莊命順治利用多爾袞生前打壓的朝臣率先發難。以濟爾哈朗為首的人聯名上書,請求懲辦阿濟格,隨後有勇無謀的阿濟格被拿下。

朝中的大臣們由此看清了局勢的走向,為了向順治帝效忠,所以紛紛請求懲治多爾袞。瞬息之間朝政風雲變幻,開始了懲治多爾袞案件。孝莊和順治因此掌握了朝廷大權,團結了朝臣。



多爾袞妄自尊大,有不臣之心

誠然是多爾袞把孝莊和福臨扶上了太后和皇帝的位置。但是後來多爾袞獨掌大權。根本不把孝莊母子放在眼裡,對自己一步步的加封。

順治三年多爾袞加封皇叔父攝政王,並且把順治的信符由宮中拿到了自己的府上。順治四年,多爾袞取消了對順治的行禮。順治五年,多爾袞加封皇父攝政王,並且把所用的一切禮儀排場之事都提升到了帝王的規格,隨意任免官員,任人唯親。種種的一切都在提示著孝莊母子,多爾袞可能會行僭越之舉。

因此孝莊也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對多爾袞也早已沒有了當年扶助的感激之情。



多爾袞和孝莊的緋聞

當時種種的傳言說多爾袞和孝莊有私情,兩人甚至在皇太極時代就已經私通了,不論事實真假,這種緋聞的穿出,孝莊更不可能對多爾袞有好感。

當順治決定對多爾袞進行掘墓鞭屍之時,孝莊為了避嫌也好,還是痛恨多爾袞也好,更不可能對順治鞭屍多爾袞阻止。



孝莊照顧兒子福臨的感受

在多爾袞時代,母子二人仰望多爾袞鼻息,朝中大小事務都由多爾袞決斷,兒子順治除了表面上的皇帝稱號以外什麼都沒有,所有的一切都由多爾袞壓制。

順治五年時,多爾袞不顧順治意見除掉了豪格,並且把豪格的兩個老婆霸佔。

所有的事務多爾袞獨斷專行,根本不會顧及順治的感受,當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壓抑了多年的情感爆發也在情理之中,孝莊當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過去了。


我是越關


多爾袞死後三個月,順治下旨廢除他皇室宗親的身份,財產全部充公;開棺砍頭、鞭屍,禁止親屬去掃墓。把多爾袞養子歸宗,讓他斷子絕孫。幾年後順治還廢掉了自己的皇后,只因為她是多爾袞選定的。

做到這個程度,這份恨意,估計深入骨髓了吧。

孝莊母子一直生活在多爾袞的陰影裡

皇太極死的時候,沒有定皇位的繼承人。八旗的旗主們各個手握重兵,準備在皇位繼承上投機一把。他們分別選中多爾袞和豪格,兩人中多爾袞的戰功最大,但是豪格是皇長子,兩個都有一部分追隨者,針鋒相對。

正當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突然傳來消息,北京城被攻破了。熟悉漢文化的多爾袞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馬上擁立順治為皇帝,自己擔任為攝政王,帶兵直撲山海關。

我想這時候,多爾袞沒有放棄皇位,順治只是一枚棋子,廢掉不過是時間問題。孝莊自然也知道,她是清朝很有能力的一位女性,清朝早期有兩個人出生時伴隨異象,一個是順治,一個是康熙,都是孝莊看見的。而且洪承疇降清,也是被孝莊說服的。

所以就有了下面一幕,根據史料記載,順治去北京時,計劃是直達北京城,結果孝莊、多爾袞聊了下天,馬上就改了行程,在通州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出發前往北京。

為了保住順治的皇位,孝莊還把多為滾從叔父攝政王加封為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整個清朝政權都交給他,連給朝鮮的國書都是以皇父攝政王名義寫的。

多爾袞死後,為了穩住他的部下,還把他追封為皇帝。發股份如此的兇,中國歷史上,只有劉邦能跟她比了。

也因為她是成熟的政治家,我覺得她對多爾袞談不上恨,只是權力的爭鬥。

但是順治不一樣,他當時只有13歲,還是個孩子。這麼多年,看孝莊為了保護自己,費盡心思,忍辱負重。他對孝莊感激加一層,對多爾袞的恨就深一層,做出那樣的事就不奇怪了。

並且,因為孝莊對康熙的愛護。連康熙也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削掉了他的宗籍。


桂西散人


許多人記住了多爾袞的過,而忘記了多爾袞的功。所以當孝莊和順治在多爾袞死後毀墓掘屍時拍手稱快,大聲叫好。其實多爾袞對皇太極、孝莊、順治都有恩,而他們在多爾袞死後算賬的行為是讓人不齒的。那麼多爾袞對他們有何恩?孝莊、順治為什麼要恩將仇報,如此對待多爾袞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先說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努爾哈赤死後,大汗之位空缺,那麼誰最有可能被推舉為下一任大汗呢?多爾袞或者他的兄弟多鐸。為什麼這樣說?

努爾哈赤原先設立了太子之位,當時的太子為大貝勒代善。本來代善是很有可能繼承大汗之位的,但是最終卻永遠失去了。為什麼呢?

代善被封為太子後變得驕傲蠻橫,他聽信後妻讒言,虐待自己的次子碩託。而且代善還和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富察氏私通,這讓努爾哈赤惱怒不已,於是努爾哈赤下令廢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將太子權利一分為八,讓自己的六個兒子和兩個侄子共同議政。至此,代善被排除出權利核心之外。

那麼。努爾哈赤死後誰最有可能繼承大汗呢?一靠實力,二靠資歷。當時代善因為和富察氏私通被廢,而後來頂替富察氏獲得努爾哈赤寵愛的就是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正是因為努爾哈赤偏愛阿巴亥,所以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都有可能繼承汗位,尤其是聰明的多爾袞和實力雄厚的多鐸,但是最終卻是皇太極當上了大汗。為什麼呢?

當時代善雖然被廢,卻仍然具有很強的實力。他手握正紅旗,鑲紅旗兩旗的兵力,靠的是實力。而多爾袞及其兄弟多鐸則更多依靠的是母親阿巴亥的資歷。代善嫉恨阿巴亥俘獲努爾哈赤的歡心,順帶的也嫉恨多爾袞和多鐸。最終鶴蚌相爭,漁翁得利,代善選擇推舉皇太極為大汗,選誰都不選多爾袞兄弟。因此,多爾袞對皇太極是有恩的,沒有多爾袞兄弟的退出,哪裡有皇太極的大汗之位呢?

再說多爾袞對孝莊和順治的恩。皇太極死後並沒有立儲君,於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選仍然靠的是實力,那麼順治有實力嗎?沒有。

順治的母親孝莊在嫁給皇太極時,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姑姑哲哲做代孕替補。因為哲哲在嫁給皇太極後一直沒有子嗣,所以就請孝莊來幫忙。而皇太極最愛的妃子其實是孝莊的姐姐,而非孝莊。所以,論母親關係及自身實力,皇太極死後,順治無論如何是當不了皇帝的。但是最終卻當上了,為什麼呢?

皇太極死後,清朝的八旗實力分配如下:正黃旗和鑲黃旗(皇太極統領)的大臣們支持太子豪格,正藍旗當然會支持自己的首領豪格,正紅旗,襄紅旗的代善保持了傳統,從支持皇太極一直到支持皇太極之子豪格,本色不變。鑲藍旗的吉爾哈朗因為一直追隨皇太極,所以也選擇支持太子豪格。多爾袞只有自己統領的正白旗,鑲白旗兩旗支持。

雖然表面上看,多爾袞在八旗大臣中支持者甚少,其實不然,當時多爾袞是最有實力的。在皇太極時期,多爾袞極其兄弟多鐸是皇太極最為倚重的臂膀。多爾袞被皇太極任命為吏部主管,掌握了大部分官員的升遷。在軍國大事上,每逢關鍵時刻,皇太極總是找多爾袞諮詢。而多爾袞總是能夠審時度勢,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例如,皇太極稱帝后面臨一個問題,朝鮮、蒙古殘餘,明朝,究竟先打哪個。多爾袞看到明朝農民起義肆起,戰亂頻繁,於是建議皇太極以明朝為最大的敵人。採取每年麥收季節入關搶劫,逐漸消耗大明國力的辦法,最終拖垮了大明。而且當年也是多爾袞率部招降蒙古察哈爾部,獲得傳國玉璽,皇太極有了傳國玉璽,才有資格稱帝。因此,皇太極稱帝后,對多爾袞十分信任。而多爾袞不負重託,文能理政,武能殺敵,可謂是全才。至皇太極猝死之時,朝中大臣都信服多爾袞。

但是,八王議政的形勢不利於多爾袞,為了謀取最高權力,維持平衡,多爾袞採取了妥協。多爾袞和太子多鐸退出競爭,選不受待見的順治帝登基。就這樣,一直不被人重視的孝莊和順治開始走向臺前,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多爾袞的退讓。

順治登基後,滿清還窩在關外生存。當李自成攻破京城時,多爾袞審時度勢,答應了吳三桂的請求,率兵援助。後在吳三桂和李自成兩敗俱傷時出兵,佔據了明朝京城。至此,滿清完成了從關外到關內的轉變,從此入主中原。

後來,多爾袞又制定先消滅李自成、張獻忠割據勢力,最終消滅南明勢力的大戰略,最終率領八旗子弟統一了江山。因此,論締造滿清江山之功,多爾袞是有資格當皇帝的。而多爾袞確實也努力了,但是最終失敗,為什麼呢?孝莊起了很大作用。

多爾袞權盛時期,將皇帝的印璽拿到大將軍府,執掌最高權力。所有大臣給順治朝賀後還要到多爾袞府中去朝賀。多爾袞出師,所有大臣都要跪迎跪送,後來發展到多爾袞見到順治可以不拜的地步。

而多爾袞的封號也越來越大,一開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僅僅為輔政大臣,兩人地位相等。後來,多爾袞借濟爾哈朗建府違背禮制而免掉了濟爾哈朗的輔政之職,至此多爾袞成為唯一的攝政王。

孝莊見到多爾袞有覬覦最高權力之心,為了穩住他,犧牲了自己。順治五年,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而這個名號就是因為孝莊嫁給多爾袞而設置的。在女真習俗中,有兄死弟妻其嫂的傳統。例如當年和代善私通的富察氏,她就是因為丈夫戚準(努爾哈赤的表哥)病逝,然後轉嫁給努爾哈赤的。

孝莊一個人肯定穩不住多爾袞,為了讓多爾袞能夠安於現狀,只知道享樂,孝莊時刻告誡兒子順治:一定要忍。於是孝莊打破舊制,沒有給順治選妃,而是廣選八旗美女,送給多爾袞享受。八旗不夠,又讓朝鮮進獻公主。後來,多爾袞嫌棄朝鮮進獻的公主不漂亮,讓他們重新進獻。多爾袞之享樂就到了如此地步,而孝莊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多爾袞因為常年沉迷女色,導致身材細瘦,常常頭昏目眩。最關鍵的是,多爾袞縱情聲色這麼多年,也沒有留下一個後代。這可能也是孝莊不惜下血本下嫁多爾袞的原因,而她最終成功了。

順治七年,多爾袞騎馬在古北口狩獵,墜馬跌傷,回去後就死了,時年僅39歲。一個意氣風發、正值壯年的大將軍,就這樣猝死。幸福來得太突然,孝莊和順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他們確認多爾袞已死時,隨即發動了報復。兩個月後,多爾袞被掘墳鞭屍。孝莊和順治終於有機會發洩積攢在自己心中多年的怨氣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順治是因為多爾袞和豪格的爭鬥才登上的帝位,而多爾袞在順治登基後完成了清軍入關,統一江山等大事,居功至偉。順治和孝莊為了穩住多爾袞,不惜採取各種卑鄙手段透支了多爾袞的精力,最終是意外也是預謀,多爾袞猝死在狩獵途中。而孝莊和順治為了洩私憤,採取了掘墳鞭屍的行為。這報復來的太突然,吃相也太難看,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毀墓掘屍,應該不是孝莊太后痛恨多爾袞而採取的報復行動。


眾所周知,多爾袞在世時,被封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榮譽無以復加,權傾朝野,何等的風光榮耀,何等的尊貴,可以說當時的順治相當於一個傀儡皇帝,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毀墓掘屍,應當是順治憋屈了多年的積怨,利用萬民之口,搜多爾袞的所有罪狀,以洩心頭之恨,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多爾袞權慾薰心,踐踏了順治皇帝的尊嚴


多爾袞在世時,以自己功勳卓著,居功自傲,位高權重,不但一步步封自己為皇父攝政王,上朝時各位朝臣向皇帝問跪拜安後,也要向他跪拜問安,而多爾袞卻不用跪拜順治皇帝,朝中大小事務他都有權定奪,順治在朝堂上時常被掣肘。


而且多爾袞的出行儀狀和皇帝的沒有多大區別,他穿的朝服有八條龍,僅比皇帝的少一條龍,帽冠上為十三顆珠子,僅比皇帝的少一顆珠子,完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最讓順治帝難以忍受的是多爾袞不但獨攬大權,許多事情獨斷專行,從不報備,完全不顧順治顏面與尊嚴,更為可氣的是常以皇父身份對順治耳提面命,頤指氣使,儼然一個“大家長”,有如太上皇!


這怎不讓順治恨得牙癢癢,只是沒有能力扳倒他,不得不忍氣吞聲而已,當他死了,把他挫骨揚灰也不為過!


二、多爾袞濫殺無辜,害死了順治皇帝的親哥


當年皇太極去世,多爾袞和豪格就因為爭奪皇位而結下樑子,兩人各退一步,讓六歲的順治繼位。順治元年四月多爾袞以豪格圖謀不軌,後悔當初沒當皇權為理由,企圖以此謀殺豪格,由於順治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去死刑。



但一直把豪格幽禁,幾個月後,豪格就不明不白地冤死在獄中,後來還強迫豪格的福晉做他的妃子。順治皇帝對多爾袞害死自己的同胞哥哥也一直耿耿於懷,這一筆賬也記在了小皇帝的心上。


三、多爾袞娶了孝莊,羞辱了順治皇帝的生母


不管多爾袞和孝莊有沒有真情,孝莊有沒有犧牲自己利用多爾袞保住順治的寶座,甚至他倆是不是真有一腿,坊間都有傳聞,這讓皇帝有個後爹的聲音無論如何也讓順治感到毫無顏面,何況多爾袞還讓順治封他為皇父攝政王,一句皇父叫得心中有多少酸楚,這種羞辱在多爾袞死後討回來,一點不為過!


多爾袞專橫跋扈,位高權重,做事不留後路,得罪權臣,樹敵太多,因狩獵騎馬摔傷後去世,樹倒猢猻散,各路人馬因為政治利益重新站隊排位,於是政敵濟爾哈朗等告發他做有龍袍,圖謀篡位,大逆不道等十多宗罪,正中了順治帝下懷,於是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毀墓掘屍,斬首,鞭屍。



多爾袞生前風光,死後受辱,令後世之人唏噓不已!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傳教士衛匡國在《韃靼戰記》一書裡說:據傳多爾袞的墳被挖。是誰如此痛恨他?據相關史料來看,人們懷疑的對象主要是孝莊皇太后和順治皇帝。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且聽歷史漫談君慢慢道來。


幸運的六歲皇帝

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帶著“儲嗣未定”的遺憾猝死。他死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交代由誰繼位。倉促、忙亂的葬禮告一段落後,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在皇宮內外上演了。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極死後的第六天,根據努爾哈赤的“皇位的繼承要由滿族貴族來討論決定”的遺詔,諸王貝勒就聚在一起商議皇位繼承人。

從實力對比看,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支持,多爾袞有正白、鑲白兩旗的支持。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後,掌管正紅旗的年紀最長的禮親王代善說,“豪格為帝之長子,當繼大位”。 豪格覺得有兩黃、正藍和兩紅旗的支持,大大局已定,於是故作謙虛地說:“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他本來是假意謙讓,想讓眾人堅定地擁戴他,然後光面的順勢登上皇帝寶座。


(皇太極劇照)


在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表面憨厚,而內心機敏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年幼的福臨繼位。豪格自認倒黴,誰讓自己窮酸不到的瞎謙虛來。多爾袞也不好再強爭硬搶,但他提出福臨年紀小,應該有鄭親王濟爾哈朗和他輔佐年幼的皇帝。隨後,攝政王多爾袞統帥滿、蒙、漢大軍進山海關,一統中原,定都北京。自知孤兒寡母難以撐持天下,必須同逐漸做大(由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進而成為皇父攝政王),才能保命,才能坐江山。


不尋常的情感倫理


最有名的就是“太后下嫁”的公案。民國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就記載了太后下嫁一事。至今仍有人認為所謂太后下嫁確有其事,並提出種種理由,但是沒有一條是鐵證。

其一,孝莊下嫁為保全兒子的皇位。實際上,順治繼位是多種政治勢力,複雜鬥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

其二,兄死弟可娶其妻是滿族習俗。滿族確實有這樣的習俗,但有這樣的習俗,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其三,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是尊稱,就如同光緒帝稱慈禧為“皇阿瑪”一樣。


(多爾袞劇照)


其四,蔣良騏編輯的《東華錄》裡,記載有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等內容。但相戀不能等同於下嫁。

其五,孝莊死後埋在清東陵。孝莊太后自己和康熙都做了解釋,不願意驚動太宗的亡靈,而願意同兒孫在一起。

其六,有人說見過《太后下嫁詔》。這是缺乏證據的順嘴一說。歷史不能憑某人一說,就確定是怎麼回事。

其七,明末張蒼水(南明王朝的擁戴者)的一首七言絕句《建夷宮詞》,似乎能說明點什麼: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但是,這是一首明顯帶有民族偏見的詩歌。而且,詩歌也不能直接作為歷史的證據。

但下嫁的事,好好像有點子虛烏有,確實沒有可靠考的證據。不管孝莊太后是否下嫁,為了母子的命運和大清江山,盡力籠絡。


悲催的成宗皇帝


福臨的登基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說他有幸,是因為他小小年紀成了皇上;說他不幸,是因為他做個兒皇帝,無權無勢形同傀儡。他與叔父多爾袞的關係也是雙重的,一是他離不開叔父的支持,否則無法登上皇帝寶座;二是他生活在“皇父攝政王”的陰影裡,永遠有名無實。


(孝莊劇照)


經過一番經營,多爾袞真正做到了大權獨攬,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多爾袞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實際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處境則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擺佈。多爾袞擅政期間,一是,罷黜了八旗諸王貝勒共議軍國大事的制度;二是,由鄭親王、睿親王共同輔政,變為自己專擅朝政;三是,盡力打擊、削弱兩黃旗勢力,誣陷豪格、處置索尼等干將;四是,陰謀處死豪格。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霸權,都是為了讓小皇帝處於絕境。


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在古北口外行獵時掉落馬下受傷。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多爾袞因傷重不治逝於喀喇城,終年三十九歲。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多爾袞死後不久,不管是真政敵還是假政敵,便蜂擁而出告發他。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多爾袞被剝奪封號。隨後被定十大罪狀、追奪一切皇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平了反,恢復了他睿親王的封號,稱讚他“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並“追諡曰忠,補入玉牒”。


歷史漫談君


孝莊並不痛恨多爾袞,但是順治帝福臨痛恨多爾袞。

孝莊這個稱呼是死後康熙給她封的諡號,她處置多爾袞的時候還不叫孝莊,叫布木布泰,意為"天降貴人“。布木布泰在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女性,其政治才華不在武呂之下,她一生輔佐三代帝王,卻一直之幕後默默付出,既不擅自專權,也不垂簾聽政,但是卻幫兒子和孫子穩定了朝政大局。

皇太極時期,洪承疇被俘,無論皇太極用什麼方法,只求一死,堅決不降。布木布泰去監獄見了洪承疇一次,洪承疇立即就降了。為此她不僅僅幫後金(沒入關前叫後金)招撫了一員大將,更是給明軍樹立了一個榜樣,為後面明軍紛紛來降開啟了一個先例。

很多人猜疑說一定是布木布泰對洪承疇使用了美人計,我深深不以為然,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為一個國家的皇后,皇太極還在極盛時期,再怎麼也不可能跑到監獄去給一個又髒又臭的犯人使美人計的,洪承疇雖然重要,但是還沒有重要的那個程度。只能說這是一個非常睿智、厲害的女人,她把人性把握的很透徹而已。

後面輔佐福臨、康熙更能看的出她深沉的智慧。

多爾袞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出的汗馬功勞,她為什麼要將他鞭屍呢?是因為她為了兒子的帝位不得已委身多爾袞的恨?

恰巧不是,她為了兒子福臨繼位,確實太需要多爾袞的協助和幫忙了,但是她委身多爾袞有這方面的需要,卻也不是多爾滾脅迫的她,而是她與多爾袞原本也有些郎情妾意的情愫,她只是合理的利用了這段感情而已。

多爾袞落到那個下場,其實是多爾袞自己造成的。多爾袞打下北京,將布木布泰和福臨迎到北京登基後,就越來越張揚跋扈,眼中根本沒有皇帝、君上,而是把福臨看著是兒皇帝。

他雖然擁立了福臨,但是卻自封為攝政王,實際上國家的權力是他在掌控,到了福臨該親政的時候,他不但不還政,見了皇帝也根本不參拜。我們來看看多爾袞層層加碼的得寸進尺: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等等;

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爾袞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這一年開始,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只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

順治四年(1647年)以後,官員奏書中必須稱“皇叔父攝政王”,如果疏忽還稱作“九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革職處分。此後凡多爾袞需要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見順治帝根本無需行禮。

順治五年(1648年)末,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不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就是從表到裡的皇帝。

多爾袞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假如不是蒼天有眼,把多爾袞從馬上落下摔死,恐怕即便是布木布泰那美麗、豐腴的身子也遏制不住多爾袞政變稱帝的野心了。實際上,多爾袞只差把順治帝拿下,自己公然稱帝那一步了。在多爾袞步步緊逼的過程中,作為福臨的生母,布爾布泰內心一定是痛苦的,也一定勸誡過多爾袞,但是多爾袞那個時候愛江山的慾望已經超越了愛美人。

多爾袞薨世後,布木布泰必須表態,因為孩子大了,她跟多爾袞之間的苟且必須要給孩子一個交代,把多爾袞鞭屍既能出福臨一口惡氣,樹立皇帝威信,也能讓福臨明白自己為了他才委身多爾袞的苦心,這樣母子之間才沒有芥蒂,有利於大清統治。

而且鞭屍多爾袞,可以讓臣工們明白,多爾袞的時代已經落幕,不要再有幻想,這已經是福臨的時代,福臨才是當家作主的人。不尊重皇權、不守政治規矩,多爾袞就是前車之鑑。


謝金澎


多爾袞被毀墓掘屍,是順治下的旨,這也不是孝莊太后在幕後指使操控,所以跟孝莊太后沒啥關係,也就談不上孝莊太后有多恨多爾袞了。而順治皇帝由先前對多爾袞的極致推崇突然轉變為狠下死手,也絕非是因為痛恨那麼簡單的。

政治上從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衡量政治人物的行為,最大的標尺只有利益。所謂的意氣用事,所謂的感情衝動,在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面前,是永遠不會出現的,他們所考慮永遠都是本集團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政治人物所要上演的戲碼,絕對不是狗血劇,也不會是肥皂劇,更不是言情劇,只能會是血淋淋的現實劇。

受很多影視劇的影響,現在人們固有印象中,多爾袞、孝莊太后、順治皇帝之間的故事,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反正就是愛你愛得死去活來,恨你恨得咬牙切齒那種,實際上呢,如果真是這樣膚淺,大家就不用去讀史書,都去看清宮劇得了。

還是來看下多爾袞身上發生的那些事兒。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而賓縣老城),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努爾哈赤休棄袞代皇后富察氏,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就此上位,多爾袞也因此地位提升。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慈去世,阿巴亥被逼殉葬,多爾袞被封為貝勒,當時他年僅15歲。天聰二年(1628年),多爾袞因跟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部有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同時正式成為正白旗旗主。之後的多次征戰中,他又多次打敗明軍,獲得皇太極的賞識。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在征戰中獲得傳國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第二年,皇太極稱帝,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當時在六王中位列第三。崇德二年(1637年),多爾袞又進軍朝鮮江華島,俘虜朝鮮國王家屬。

崇德三年(1638年),多爾袞被皇太極任命為“奉命大將軍”南征明朝,立下戰功。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明清松錦大戰中,多爾袞更是立下卓越戰功。這一戰,先是由多爾袞、濟爾哈朗等為首,后皇太極親臨前線增援,最終明軍慘敗,洪承疇被俘投降,祖大壽率部投降,明朝山海關的據點除寧遠外基本丟失殆盡。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成為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當時多爾袞擁有兩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人員支持他,而豪格擁有兩黃旗自然也是毫不相讓,鑑於自己未能夠擁有絕對實力登頂,同時也是為避免八旗內亂,多爾袞退而求其次,擁立了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改元為順治。之後,多爾袞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同為輔政王輔佐新皇,權力得以進一步鞏固。

顯然,多爾袞這次選擇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他有著高瞻遠矚的格局,而是因為滿清內部複雜的政治局勢以及其本身實力所決定。多爾袞雖然沒有做成皇帝,權勢卻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之後,他逐步肅清了豪格的勢力,造就了一家獨大的局勢。

順治元年(1644年),被封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再次授封為大將軍,率領清軍入關,進兵中原,開始逐鹿天下。同年,吳三桂邀請清軍入關協助,乘著吳軍與李自成軍隊在山海關外大戰雙方損失極為慘重時,多爾袞所率清軍乘機而起大敗李自成軍隊,順利進入北京城。

當年順治帝進入北京城,正式遷都於北京,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並建碑紀功,從此多爾袞可以說是權傾朝野。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軍隊基本被肅清後,多爾袞晉升為皇叔父攝政王,滿朝文武、王公貴族見了他,都是要“列班跪送”,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順治三年(1646年),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就連各種皇帝璽印他都拿回府邸中收藏備用,簡直就是差一個皇帝稱呼了。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允許不用向順治帝行禮。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再一次晉升,成為皇父攝政王,除了沒有皇帝稱號外,他的所有一切,基本上已經和皇帝沒有兩樣。

正當多爾袞權勢達到頂峰時,意外發生了!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前往古北口外行獵,不慎墜馬跌傷,不久後逝世於古北口外喀喇城,當時年僅為三十九歲。順治皇帝為之震動,追封了他為“清成宗”,並按照皇帝禮制安葬了多爾袞。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被尊為義皇后,多爾袞沒有子女,由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承親王,他幾位近侍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賞。

然而只是一個月後,即多爾袞去世兩個月後,順治八年(1651年)的二月,多爾袞被宣佈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這之後,雖然也有為多爾袞“平反”的聲音,然而最終都是讓提議者付出不小的代價,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位多爾袞平了反,恢復了他睿親王封號,並評價其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從此才有了定論。

值得玩味地是,多爾袞剛去世時,順治皇帝頗為震驚,還親自到東直門外迎接多爾袞的靈柩,並給予了各種追封,連葬禮都是風光而隆重,為什麼只是過了兩個月之後,順治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期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地,多爾袞殉葬後,就有人出來告發,這個“有人”還是多爾袞生前的親信心腹人員蘇克薩哈、詹岱等人,他們聽聞多爾袞早前為自己所準備的下葬品不符合禮制,已經超越本身應有規格,有謀反的嫌疑。緊接著,多爾袞先前的政敵們也都站出來了紛紛揭露多爾袞的罪行,罪名各式各樣地都有,不管是捱到得邊挨不到邊的,還是做過的沒有做過的,所有的鍋都讓多爾袞背了。

不久後,多爾袞的胞兄阿濟格被撤職議罪幽禁,並於第二年被處死,除宗籍。先前被多爾袞打壓的兩黃旗貴族地位得以提升,兩紅旗的權貴們也是獲利不少,多爾袞所掌控的兩白旗當權者倒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懲罰,權力大為削弱,然後就是針對多爾袞的一系列雷霆手段了。最為重要的,順治皇帝乘機將正白旗收歸到了自己手中,外加上先前的兩黃旗,從此也就有了上三旗的說法。

很是顯然的,多爾袞這次死後清算,完全就是滿清上層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後的利益重新分配,一次推到重來的洗牌,既得利益集團之間的默契配合,也許還夾雜著些私人恩怨,公報私仇也是有的,然而最為重要的還是各方勢力角逐後以實現各集團的利益最大化。

從結局來看,從中得到最大受益的是順治皇帝,多爾袞生前痛恨過這個將所有權力攬在懷裡等同於皇帝的“皇父攝政王”,而等到多爾袞突然去世,順治皇帝可能還會“沒事偷著樂”,畢竟地,擺在他面前的可是一塊巨大的利益蛋糕,誰能抵擋得住這個誘惑呢?

還是套用《大話西遊》中的一句臺詞:“這下,大家都滿意了吧!”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其實不是孝莊恨多爾袞,而是他的好侄子,順治皇帝對其恨之入骨罷了。


隨著清軍在關內的勝利推進,多爾袞的威望逐漸開始如日中天。順治元年,多爾袞被進一步封為“叔父攝政王”。儘管多爾袞當時已經大權在握,但仍不能安坐攝政之位,於是各種公開的、潛在的政敵成為多爾袞打擊的目標。順治的親哥哥豪格的存在始終是多爾袞一塊心病。儘管後來豪格下山東,徵四川,戰功卓著,但多爾袞仍處處壓制豪格,終於在順治五年(1648年)置豪格於死地。這是早就埋藏在順治心中的憤恨之一了。

在多爾袞當攝政王時期,關於皇帝的待遇也是一年比一年差。在順治元年,多爾袞就當上攝政王的方位,他在待遇上的特別,從他的俸祿上就不難看出,多爾袞一年的俸祿是三萬兩,相較於等第差不多的輔政王足足多出了一倍。多爾袞的穿著也是可以順治皇帝相媲美,衣服與皇帝的龍袍極為類似,就是在一些纖細的地方有少許不同。再來看多爾袞的府第,他的府第高四十尺,三層修建,與皇帝的宅院所差無幾。隨著多爾袞的權勢越來越大,不僅是不再向皇帝進行跪拜,甚至連玉璽都拿到自個府中,隨意進行罷官或許官員升職,這些都是在於他的一句話。後來連朝堂都不去了,直接讓上朝的官員到自個府中進行協商,一點都不顧及順治皇帝的體面。順治根本就被他當成一個工具而已。

而多爾袞和順治生母孝莊皇太后的曖昧關係,在順治幼小的心中已埋下陰影。多爾袞殺了順治的親大哥豪格,也在順治心中已留下隱恨。在登基後的日子中,多爾袞獨攬朝政,驕縱跋扈,根本不把順治這個皇上放在眼裡,更在順治心中埋下對這位皇叔攝政王的仇恨。在多爾袞生前,懾於攝政睿親王的權威,順治不敢表露出這些不滿與怨恨,更沒有能力承擔發作的後果。種種不滿與怨恨,就像沉睡多年的火山一樣,越積越猛烈,終於在多爾袞死後,噴發了。

多爾袞剛死的時候,順治比死了親爹還要悲哀的將多爾袞的靈柩迎回,還封他為皇帝,但沒過多久,順治就再也忍不住了,於是將多爾袞這個“混蛋”的屍體挖了出來,鞭屍成幾斷以洩他心中的憤恨。甚至連多爾袞的兒子也被以“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亂”罪,將他幽禁,籍沒家產,他的幾個兒子都被貶為庶人。十個月後死。隨後,將其黨羽郡王勞親降為貝子,其餘庫特庫等黨徒處死。被鞭屍的多爾袞的爵號被剝奪,牌位被從太廟中撤出多爾袞的牌位,罷黜宗室,沒收他的財產和府第。這都說明了順治對其無比深刻的仇恨吧。


關河南望


是順治恨多爾袞。恨到咬牙切齒的那種,恨到挫骨揚灰才能解氣的那種,恨到扒墳鞭屍的那種……

而孝莊,則是女人中的豪傑,大智慧,大格局,在危難時刻利用多爾袞,在她兒子氣大要傷命的時刻,她睜隻眼閉隻眼,任由輕狂少年去發瘋解恨。

只是,即便這樣,母子間的嫌隙也一直都在,加上感情上的事,順治還是沒能活下來,年紀輕輕,便丟了性命。

其實,順治的死,從身體發育來說,其進入青春期就已經註定了結局。經歷過青春期的人都可以理解吧!那樣的生存環境,對一個少年來說,也實在殘酷!

從中醫角度來看,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應該是順治早死的根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