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三十而立,就是回來做自己

蔣勳:三十而立,就是回來做自己

三十而立 蔣勳

30歲到35歲,我自己回想起這一段,也覺得好特別。

--蔣勳

許多年輕人喜歡比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裝,開的車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誰的課,看了哪一本書。聽起來是不同的比較,精神的比較好像比物質的比較還高尚一點。

其實不一定。我認為,有比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讚歎,但他回過頭來還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有自信的人,充滿富足的感覺,總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就像宗教或哲學裡所謂的"圓滿自足",無慾無貪,充分地活在快樂的滿足中。

這和"禁慾"不一樣。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時間內,要人做到"無慾無貪",所以提倡禁慾。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讓你在慾望裡面,瞭解什麼是慾望,然後你會得到釋然,覺得自在,就會有新的快樂出來,這叫做圓滿自足。

西方的工業革命比我們早,科技發展比我們快,所以他們已經過了那個比較、欲求的階段,反而回來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會覺得賺的錢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別人低賤,也不會一窩蜂地模仿別人、複製別人的經驗。在巴黎從來不會同時出現四千多家蛋撻店,這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可是,你會在城市的某一個小角落,聞到一股很特別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調出來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裡喝咖啡,二十年後,你還是會在那裡喝咖啡,看著店主人慢慢變老,卻還是很快樂地在那裡調製咖啡。

和自己在一起

1976年底,我回到臺灣,當時還不滿29歲。我可以去大學教書,但關於藝術的課很少。要當專任教師,必須再教些非藝術的課程,像中國通史、國父思想,我想說完蛋了,怎麼可以接受這樣的工作?所以寧可在好幾個大學跑來跑去兼課,但教我喜歡的東西。這有點"邊緣"的角色,讓我變得更大膽。比如我曾帶著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做飈車調查,要他們訪問飈車族。剛開始學生覺得很難,因為在應試教育體系中順利走上來的人,忽然要跟系統外的人對話;但等到他們報告時,我卻覺得很感動,因為他們看到了不同經驗下成長的另一群人。我用這種既像在體系內、又像在體系外的方式教學,帶著學生關心的不是將來怎麼做個成功的建築師,而是怎麼思考人跟空間的關係。

三十歲上下的我,想的不是自己怎麼開始穩定的生活,而是我在夢想與現實之間,能不能拔河得更久。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

當時的我們一無所有,社會也沒有安排好位置要我們坐在上面。一無所有帶來的狂喜是一切從零開始,所以不怕失去。這反而是種生命力,讓我們敢大膽地有各種"非分之想"。夢想與現實,就像天平的兩端,怎麼樣讓它微妙平衡,是我在這一代身上看到的兩難。這幾年我常到竹科上課,有點在扮演讓天平搖動的角色。我知道大家更喜歡穩定的生活、安定的工作,但我又要告訴大家,當你在這樣的狀態下越成功、越順利,生命力越容易被削減。這是個矛盾,包括我自己也是。三十多歲時,我受邀去東海大學當美術系的創系主任,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抉擇。因為是創系,我很開心,但7年後我決定辭職,因為我忽然發現自己已經被削減裡。我的思考是:不是不能求穩定,但生命力卻不能被削減到沒有。

我出版的圖書《孤獨六講》,沒想到有很多三十歲左右的人在看。孤跟獨,本來在儒家是非常不好的字,但西方講"solitude"這個字,"孤獨"是因為"唯一",裡面有自負的含意。個人尊重社群,但不一定非要被社群吃掉。也因為這樣,你問我對"三十而立"的詮釋是什麼?我覺得是回來做自己。三十歲以後還不知道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會很辛苦,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兩種態度,找回生命力

首先,競爭最好的對象是自己。200米、400米的短跑,都是跟對手比,但長跑一定是跟自己比賽,因為跑到最後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卻要跑出體能的極限。所謂成功,最後一定是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不斷長跑,像嚴長壽、郭臺銘,都是跟自己競賽,不是跟別人比。他們是完成自己。其次,我們一方面追求穩定,可是這樣每一個人的生命力不能因此流失。流失以後會造成整體環境的萎縮,它會愈來愈沒有創意。週休二日你在做什麼?這兩天是讓你回來做自己,是累積生命力的開始。

前幾年電影《練習曲》在臺灣影響很大,有個科技公司的員工跟老闆說要辭職去環島,因為"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老闆問:"你需要幾天?"他說17天。老闆說,好,放你17天假。回來以後,他表現更好。我想企業中是容許這些對話的,制度中並不是沒有彈性。我不擔心制度,卻擔心人在制度中的"無感性",所以,還要找回你的感覺。

你有多久沒聞過花香?能否分辨出另一半身上的味道?或是喝得出這家咖啡跟別家不同,寧可繞路去買?有句話說「人不可無癖」,有幾樣怪癖,人會比較快樂,這表示你有所愛,有所選。記得,不一定要打破安穩的生活,但要知道穩定不是永遠。一旦生命力消失,即使在安穩也不會保證你的安全,而且會很快流失你原有的創造力。

(本文選自《生活十講》蔣勳/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