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過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

池上的魅力,是春耕後的田,秧苗初抽長拔尖,是一片耀眼的新綠翠亮,像蠶絲織錦,有著纖細的光,大山是主人,而云是慵懶的貓;是夏耘除去稻田雜草,天上雨水落在田裡,也無孰是孰非;是秋收大片大片金黃,飽滿的稻禾使稻穗彎垂了頭,有生命完成的氣味,像一碗白米飯,踏實而滿足。

這如畫的文字,是蔣勳發自內心的讚歎,身處池上,既是作家、畫家的蔣勳,好像把創作角色完全讓給眼前油綠的稻浪、日出粼粼的大坡池;在池上,他不是作家、不是畫家、不是創作者,他不過是偶然瞧見珍寶的頑童,喜孜孜笑著,連名字也丟了,剩下的是不言、不語,是一片「無」,是萬物之始。

蔣勳花了6 年,最近終於在池上,找到了「心的棲止木」,讓心靈短暫休息充電,重新出發。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

每天清晨5 點,蔣勳走出畫室,沿著水圳散步,去看沒有電線杆的稻田,看稻穗一天天隨節氣變化,拿手機拍下翻飛稻浪;有時走去大波池,拍日出暈染開的水墨山水;天空有光束灑下,手機拍不出來時,蔣勳便直接素描,再入畫。

這日復一日散步像修行,你突然覺得自然回來了,你跟土地這麼親近。

問問自己,你有多久沒有靠在門框上看月亮了?有多久沒有在你家門口的那棵大樹底下靠著、走一走路、乘涼,覺得樹蔭很美?

「閒」,是門裡有月亮,或者「閒」,是門裡有枝條樹木,當你花一點時間靠在門框上看月亮,撥點空在家門口樹下乘涼,這是一種「悠」,慢下來,當你慢下來,才會有心靈的感受,才能真正與自己的心靈產生對話。

但遺憾的是,臺灣存在著平行宇宙:快與慢、忙與閒、都市與鄉村,永遠沒有妥協空間。現代人大多生活在快速度的大都市,生活裡到最後只剩下這個字「忙」,其實也就是「心死亡」了。

忙、盲、茫,

為什麼明明活著,心竟走向死亡?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

蔣勳說,能不能給自己看月亮的時間、乘涼的空間?或給自己一片田,看驚蟄、小滿、露從今夜白?

池上,因為伯朗大道、金城武樹暴紅,但這裡從清朝聚集平埔族、阿美族、客家人;因為日曬少、晝夜溫差大、海岸山脈衝積黏土、高山雲霧環繞,水氣充足。

過去6 年不斷有藝文界進出,臺灣好基金會徐璐,接著嚴長壽、自然作家劉克襄、客家歌手林生祥、旅遊作家舒國治、歌手雷光夏,統統跑來池上。

最近臺灣好基金會和池上居民策畫「池上藝術村」,村落變成「巴比松」:1830 年代藝術家米勒、魯索等,對快速發展的巴黎產生問號,來到鄉間重新找回農村存在的意義;而蔣勳正是這個藝術村的總顧問。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

蔣勳說,美,是一種自我選擇。

快與慢之間,如何產生對話和休息的空間?空,應該是不塞滿,才有活動、反省、思考的質量;但心的死亡,來自於太多的快感,在口味上吃到飽、衣物上滿足、居住上要華美豪宅,塞滿了你的心靈。

其實,美,是在大家加快速度時,你慢了下來。當關山、富里追求加速觀光發展,池上選擇不要電線杆的稻田,不要遊覽車的伯朗大道,不要小攤亂擠的農村,他們已經做到一種美,不是多,是少,懂得選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莊子說的話,大自然的美在不言之中表露無遺,大自然一句話不說,一旦你瞧見它的美,竟能讓人熱淚盈眶,連作家席慕蓉都會說,這景色永遠不可能畫出來。

美一旦到極致,會成為一種救贖。只要看過月圓峽谷、稻浪翻飛浩瀚,走到天涯海角都會記得,在人生最沮喪、最絕望,會出來拯救你。

在快與慢的兩個世界,你找到你的救贖了嗎?

內容選自《池上日記》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

《池上日記》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蔣勳全新散文

用溫柔的文字

聲音和攝影

還原理想生活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