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木真滅西遼有多輕鬆?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簞食壺漿

與南宋是北宋的延續一樣,西遼也是遼國的延續。

在金國崛起之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耶律大石率殘餘勢力大舉西遷,在今天的新疆和蒙古國一帶建立國家,史稱西遼。

很多人對西遼的歷史較為陌生,是因為中原傳統史書依然以南宋為正統,對於和南宋並不接壤的西遼,自然沒有多少人會在意。

鐵木真滅西遼有多輕鬆?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簞食壺漿

隨著鐵木真的崛起,蒙古汗國開始侵犯周邊國家,使得西遼的相關歷史逐漸浮出水面。我們無法從《宋史》中瞭解到的內容,卻能從《元史》中一探端倪。

西遼似乎並沒有實現成熟的中央化集權,反而更像一個強大的聯邦國家,因為各個附屬國都擁有相當高的獨立性,所以西遼中央政府會向附屬國派駐少監(蒙古語為達魯花赤)。

知道少監的存在背景,自然就能明白少監的存在意義:這個官職的存在意義,是為了保證各個附屬國的政治可靠性。少監作為西遼中央政府的代表,通常都擁有凌駕於地方長官之上的地位。

有了地位,難免會在當地作威作福,也難免會和當地實力派因利益糾紛產生矛盾。對於這種事實,獨立性相當高的各個附屬國自然不會甘心就範,當他們決定起兵反抗的時候,導火索通常都是少監。

這就決定了西遼這個國家的性質:根本無法形成合力,只能勉強維護統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可就在鐵木真崛起之後,西遼卻開始走向分裂,致使力量大減,為鐵木真省了不少事。

鐵木真滅西遼有多輕鬆?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簞食壺漿

西遼的覆滅,主要是在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使西遼覆滅的第一股力量是西遼東部的附屬國(畏兀兒和哈剌魯),他們殺掉了西遼派駐的少監,並主動投靠蒙古汗國,這意味著西遼東部地區必須直面鐵木真的兵鋒。

在收服畏兀兒和哈剌魯時,傳統歷史書通常都強調西遼對這兩個地區的奴役壓迫,更強調畏兀兒和哈剌魯一方面是為了反抗西遼的奴役壓迫,另一方面是他們仰慕鐵木真的大仁大義,所以才決定殺掉遼國少監投降蒙古汗國。

其實,真實的歷史顯然要比這種描述更復雜。面對新興的蒙古汗國,畏兀兒和哈剌魯需要考慮一個問題:以後應該臣服誰?在經過一系列利弊分析之後,他們拋棄西遼,轉投蒙古汗國的懷抱。

畏兀兒、哈剌魯為什麼會選擇臣服蒙古汗國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如果不臣服蒙古汗國,就隨時有可能遭受蒙古汗國的軍事打擊,畏兀兒和哈剌魯顯然不想面對這種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選擇臣服蒙古汗國就可以避免這種結果,畏兀兒和哈剌魯自然不會拒絕。

第二、如果不臣服蒙古汗國,就會無力面對來自屈出律(乃蠻太陽汗之子)代表的草原力量打壓。屈出律是鐵木真的宿敵,但從當時的情形去看,西遼似乎沒有與屈出律為敵的意思,相反還有依賴屈出律對抗蒙古汗國的意思。

這樣一來,畏兀兒和哈剌魯如果繼續臣服西遼,就有可能不得不接受屈出律為代表的力量,大舉進入它們境內的結果。而讓屈出律代表的力量入境,就有可能威脅自己的統治,關於這一點,只要看看西遼後來被屈出律反客為主就可以知道。

第三、作為西遼的臣屬,雖然未必有傳統史書所說的那樣不幸(受西遼少監的種種奴役和壓迫),但也未必就比臣服蒙古汗國好多少。

在這種背景下,畏兀兒和哈剌魯對於臣服蒙古汗國並不排斥,鐵木真對於他們這種識時務的行為也感到高興,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們的君主。後來,他們與黃金家族的關係一直很融洽。

從這個角度來看,畏兀兒和哈剌魯投降蒙古,算是做了一筆大賺特賺的買賣。因為抵抗蒙古汗國的結果就是身死族滅,投降還有高官厚祿,自己的民族也得以保留。

鐵木真滅西遼有多輕鬆?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簞食壺漿

使西遼覆滅的第二股力量是花剌子模,西遼失去了掌控他們的機會,他們更是取代了西遼在中亞地區的統治。

公元1219年蒙古汗國西征時,花剌子模的都城是撒馬爾罕。但撒馬爾罕也不是花剌子模的固有領土,是在公元1213年才併入花剌子模的。換言之,在蒙古汗國西征時,撒馬爾罕成為花剌子模的首都只有六年時間。

我們完全可以從這個基本史實中得出結論:蒙古汗國在不斷擴張的同時,花剌子模也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鐵木真決定西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花剌子模的擴張勢頭令鐵木真心驚,這點不加贅述,以後會提及。

使西遼覆滅的第三股力量是草原世界的殘餘勢力,這些殘餘勢力主要來自乃蠻部、克烈部和蔑兒乞部,他們在與鐵木真的對抗中失利,不得不逃到西遼或西夏請求庇護。

西遼基於抑制蒙古汗國崛起的想法,接受了這股殘餘力量。但很不幸的是,隨著這股殘餘力量在西遼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後與花剌子模裡應外合,終於來了個反客為主:乃蠻部前首領太陽汗的兒子屈出律成為了西遼的統治者。

在這種背景下,西遼的大旗雖然依舊在飄揚,但西遼已經名存實亡了。關於這段歷史,我會在以後寫蒙古西征時詳細分析,這裡簡單說一下。

鐵木真滅西遼有多輕鬆?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簞食壺漿

屈出律成為西遼的統治者之後,無視西遼的宗教信仰自由,強迫廣大穆教徒改信基督教和佛教,惹得民怨沸騰。

鐵木真選擇此時率軍進入西遼,受到了西遼廣大人民的熱烈歡迎,“簞食壺漿”的場景屢見不鮮。最終,鐵木真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幾乎佔據了整個西遼本土。

很多歷史學者和作者在科普蒙古相關歷史的時候,對於鐵木真的重大行動往往只說了統一草原、西征、伐金和伐西夏。

在我看來,滅西遼絕對是能與上述事件相提並論的,只是因為西遼滅得過於迅速,這個國家在漢人的相關史書記載中也沒啥存在感,所以它的地位受到了低估。

可以說,滅西遼為鐵木真西征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一、蒙古汗國把西遼納入自己的版圖,主要手段並不是依賴暴力,它自然可以輕易地從西遼地區獲得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

否則,蒙古汗國佔據西遼,不但不能獲得反哺,還有可能還會負擔高昂的統治成本。

第二、蒙古軍隊是以“解放者”的形象出現在西遼本土的,這種形象能夠有效動搖更廣闊的西部地區。換言之,只要蒙古軍隊能夠獲得一些勝利,自然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甚至“望風而降”的效果。

因為,蒙古汗國在西遼的統治,對於更廣闊的西部地區有著示範效應,人們自然會感覺投降蒙古汗國,也沒有大家所想象的那樣可怕。

鐵木真滅西遼有多輕鬆?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簞食壺漿

只要我們詳細瞭解蒙古滅西遼的這段歷史,自然就會明白:蒙古汗國的擴張,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

在滅西遼和攻西夏這兩件事上,都可以看出蒙古汗國嫻熟的懷柔手段和統戰能力,如果能用政治手段解決,就絕不會依賴軍事手段。

由於在這兩個國家身上打出了廣告效應,所以蒙古西征的過程出其順利。

最接近真相的推測是:蒙古軍隊一方面用殘暴手段,無情屠殺那些敢於反抗的人;另一方面又用懷柔手段,拉攏收買那些願意合作的人。

願意合作的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二鬼子,他們的主要任務不是被送到前線充當炮灰,而是在被佔領地區維持當地秩序。

如果當二鬼子的下場就是變成炮灰,以後誰還敢投降蒙古人呢?

如果用二鬼子或被佔領區百姓當炮灰,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為什麼古往今來那麼多的侵略者都不願使用,只有蒙古人使用呢?

只要搞清楚這兩點,就能明白政治宣傳的可笑之處了。

鐵木真滅西遼有多輕鬆?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簞食壺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