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雙城記——說說呼市和包頭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大時代長篇歷史小說,“雙城”分別指的是巴黎與倫敦。今天咱們說說草原雙城——呼市和包頭。雖然它們的關係不像巴黎與倫敦。


草原雙城記——說說呼市和包頭

查爾斯·狄更斯




說起來,我來內蒙古28年了。在包頭斷斷續續過了9年,在呼市過了19年。雖然不是土著,但是比較瞭解它們。咱們先說它們的歷史。

和包頭比,呼市建城歷史更早。在包頭還是村時,呼市就已經是市了。建城歷史長有長的好處,這就是文化博大,居民從內而外透著一種氣質。它說不清道不明,可是你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

草原雙城記——說說呼市和包頭

包頭

呼市的人見多識廣,這是他們的長處,短處是看不起家鄉。我在呼市上學時,班裡沒幾個本地學生。呼市本地人喜歡到外地上學。在我眼裡,本地同學沒有看不起外地同學,然而他們身上的優越感是天生的,擋也擋不住。

草原雙城記——說說呼市和包頭

呼市

前幾年有個說法,叫自治區首府要搬到包頭。這是無稽之談,卻不是空穴來風。城市規劃是包頭的驕傲。就憑這一點,包頭人覺得自治區首府不在包頭說不過去。

眾所周知,包頭城市規劃是蘇聯人幫助設計的。新城和老城相隔30裡,城市發展空間大,不像呼市,城市發展像攤大餅,各區擠在一起密不透風。這是大家的看法。我有不同意見。

我在包頭工作時,有錢的同事陸續把家從老城東河搬到了新城昆區。他們不是不喜歡東河的生活便利,他們只是不喜歡老城的環境。他們覺得,住在老城彰顯不了自己的身份。作為白領,他們在老城找不到更多的知音。

新城雖然物價昂貴,同樣的衣服在這裡比老城賣得貴,但是他們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滿足。對他們來說,生活並不意味著吃飯掙錢,而是個人的心情舒暢。這一點,他們覺得在老城實現不了。

我爺爺來包頭時,這裡是個養窮人的地方。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前些年,在包頭的20萬烏盟人成立了自己的商會,鄧成和先生是秘書長。他們有沒有實現抱團發展(取暖)的目標我不知道,但20萬烏盟人聚包頭可以看出包頭對不發達地區的吸引力。1990年代,據說有成村的固陽人搬到包頭,在東河紮根。

在包頭,準確說在東河,你不用有文化懂技術,只要捨得流汗,就不會過流淚的日子。在內蒙古,還有哪個地方能讓社會底層的人有翻身的機會呢?

不在包頭住過的人往往羨慕包頭,說包頭綠化好漂亮。他們不知道,和呼市比,包頭有個現象令人費解。這就是寧要昆區一張床不要東河一間房。只見有從東河往昆區搬的,沒聽說有從昆區往東河搬的。

早些年,我的一位住在青山(新城)的親戚調到東河的銀行工作。每天跑車辛苦不說,他心裡不平衡。在家附近幹得好好的,幹嘛要被調到老城?他想不通。在他心裡,被調到老城工作等於被髮配邊疆,無論如何接受不了。

我的一位同事家住青山,寧肯打光棍也不找東河的對象。你看看,包頭各區居民竟是這種心態。


草原雙城記——說說呼市和包頭

城市規劃的影響有時一時半會兒看不出來,但它絕不只是體現在物質層面。和包頭各區發展不平衡造成市民歸屬感不強比,呼市市民的向心力不是一般好。在包頭,新城的人去老城感覺去了另一個城市,地理上的差距造成了心理上的差距。實現心靈相通的路漫漫。

在呼市,不會有人刻意問你是哪個區的。因為在呼市,住在哪個區都彼此認同,不覺得生分。各個區的人朝夕相處,交通擁堵帶來的不只是怨言,而是還有體諒。這一點,你在包頭能感受到嗎?

包頭的規劃好只是體現在新城,老城一樣亂七八糟,看起來像縣城。外地人提起包頭,只會想到新城的好,不會想到還有老城在拖後腿。一俊遮百醜在包頭體現得特別明顯。

草原雙城記——說說呼市和包頭

不能說包頭當局意識不到東河的落後,也不能說包頭當局沒為縮小各區差距出過力,但有些事是天生不足造成的。他們要做的,我看只能是在促進各區民心相通上下功夫。只有民心通了,設施聯通才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