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双城记——说说呼市和包头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今天咱们说说草原双城——呼市和包头。虽然它们的关系不像巴黎与伦敦。


草原双城记——说说呼市和包头

查尔斯·狄更斯




说起来,我来内蒙古28年了。在包头断断续续过了9年,在呼市过了19年。虽然不是土著,但是比较了解它们。咱们先说它们的历史。

和包头比,呼市建城历史更早。在包头还是村时,呼市就已经是市了。建城历史长有长的好处,这就是文化博大,居民从内而外透着一种气质。它说不清道不明,可是你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

草原双城记——说说呼市和包头

包头

呼市的人见多识广,这是他们的长处,短处是看不起家乡。我在呼市上学时,班里没几个本地学生。呼市本地人喜欢到外地上学。在我眼里,本地同学没有看不起外地同学,然而他们身上的优越感是天生的,挡也挡不住。

草原双城记——说说呼市和包头

呼市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自治区首府要搬到包头。这是无稽之谈,却不是空穴来风。城市规划是包头的骄傲。就凭这一点,包头人觉得自治区首府不在包头说不过去。

众所周知,包头城市规划是苏联人帮助设计的。新城和老城相隔30里,城市发展空间大,不像呼市,城市发展像摊大饼,各区挤在一起密不透风。这是大家的看法。我有不同意见。

我在包头工作时,有钱的同事陆续把家从老城东河搬到了新城昆区。他们不是不喜欢东河的生活便利,他们只是不喜欢老城的环境。他们觉得,住在老城彰显不了自己的身份。作为白领,他们在老城找不到更多的知音。

新城虽然物价昂贵,同样的衣服在这里比老城卖得贵,但是他们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对他们来说,生活并不意味着吃饭挣钱,而是个人的心情舒畅。这一点,他们觉得在老城实现不了。

我爷爷来包头时,这里是个养穷人的地方。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前些年,在包头的20万乌盟人成立了自己的商会,邓成和先生是秘书长。他们有没有实现抱团发展(取暖)的目标我不知道,但20万乌盟人聚包头可以看出包头对不发达地区的吸引力。1990年代,据说有成村的固阳人搬到包头,在东河扎根。

在包头,准确说在东河,你不用有文化懂技术,只要舍得流汗,就不会过流泪的日子。在内蒙古,还有哪个地方能让社会底层的人有翻身的机会呢?

不在包头住过的人往往羡慕包头,说包头绿化好漂亮。他们不知道,和呼市比,包头有个现象令人费解。这就是宁要昆区一张床不要东河一间房。只见有从东河往昆区搬的,没听说有从昆区往东河搬的。

早些年,我的一位住在青山(新城)的亲戚调到东河的银行工作。每天跑车辛苦不说,他心里不平衡。在家附近干得好好的,干嘛要被调到老城?他想不通。在他心里,被调到老城工作等于被发配边疆,无论如何接受不了。

我的一位同事家住青山,宁肯打光棍也不找东河的对象。你看看,包头各区居民竟是这种心态。


草原双城记——说说呼市和包头

城市规划的影响有时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但它绝不只是体现在物质层面。和包头各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市民归属感不强比,呼市市民的向心力不是一般好。在包头,新城的人去老城感觉去了另一个城市,地理上的差距造成了心理上的差距。实现心灵相通的路漫漫。

在呼市,不会有人刻意问你是哪个区的。因为在呼市,住在哪个区都彼此认同,不觉得生分。各个区的人朝夕相处,交通拥堵带来的不只是怨言,而是还有体谅。这一点,你在包头能感受到吗?

包头的规划好只是体现在新城,老城一样乱七八糟,看起来像县城。外地人提起包头,只会想到新城的好,不会想到还有老城在拖后腿。一俊遮百丑在包头体现得特别明显。

草原双城记——说说呼市和包头

不能说包头当局意识不到东河的落后,也不能说包头当局没为缩小各区差距出过力,但有些事是天生不足造成的。他们要做的,我看只能是在促进各区民心相通上下功夫。只有民心通了,设施联通才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