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三國當中的劉備甚是我輩心中的楷模,身為一個賣草鞋的雜貨郎,愣是翻身農奴把歌唱,帶領著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拼搏了一個未來,雖然過程很心酸,但是結果很喜慶,蜀漢集團就此在劉備的手中發揚光大。可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跟著自己一起創業的兄弟關羽和張飛相繼因為東吳的原因而死,一怒之下,劉備果斷髮兵東吳,夷陵之戰還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派人出來又是求和,又是讓地盤,說實話到此為止孫權所出給的利益已經很豐厚了,為何劉備依然還不放手,非要跟東吳拼個你死我活才罷手呢?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其一、劉備的兄弟情深

說到兄弟情深,好像並不是什麼難理解的東西,從最初劉備還是一個賣草鞋的二道販子的時候,關羽跟張飛這兩個不是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的兄弟,就開始全力的支持劉備的創業。

可以說當時的劉備除了有一箇中山靖王后代的名頭之外,幾乎就是個一窮二白的窮小子,想要創業成功,最起碼你要有創業的資本吧。

單打獨鬥永遠是不可能成大事的,就是因為自己的兩個兄弟,成就了劉備的美名,不論是在《三國演義》當中,還是在《三國志》當中。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劉備都是靠著自己的兩個兄弟幫其打拼事業,可以說跟曹操還有呂布爭鬥之時,劉備已經不知道失敗過多少次了。

但是每一次劉備都會跟著自己的兩兄弟再次重頭再來,人的名、樹的影,只要提起劉關張的名頭,大家在內心當中就會信服一些,認為跟著他們混一定有前途。

當時的徐州陶謙當真沒有繼承人了嗎?哪怕是徐州的本土勢力也可以完美的繼承陶謙的所有勢力,說白了陶謙就是看到中了劉備的實力,再加上劉備劉皇叔的名頭,既可以繼承徐州,還可以保護好自己的家人後代。

而關羽跟張飛的武勇起到了一個很關鍵的作用,如果只是劉備一個人的話,我想陶謙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地盤讓給劉備,說白了陶謙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後代找一個靠山而已,而不是把他們送入火坑。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劉關張的組合,完美的證實了文武組合的強大,雖然當時還是失敗了,但是之後關羽可是讓大家明白了什麼忠義之士,雖說斬顏良與誅文丑有點誇張過頭,但是這也只是老羅的個人喜好而已。

不管怎麼樣,關羽都是扔下了曹操所給予的高官厚祿,千里之外投奔了自己的兄長劉備,這個總沒有錯吧,更不用說關羽跟張飛都是出了名的“萬人敵”,要知道這個稱號可是從千軍萬馬當中拼搏出來的。

無數次劉備的生死,都是靠著關羽和張飛才存活到最後,不論任何事,只有活到最後的人才有資格笑,而關羽跟張飛就是保證劉備可以輕鬆的活到最後的兩個最大的保險。

但是這兩個自己最要好的兄弟,也是自己最大的招牌都直接或間接的死在了東吳的手上,假如你是劉備,你會不會為了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報仇呢?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人都是有感情的,哪怕你養了一個小貓小狗,時間長了之後都會捨不得,更不用說這兩個一直跟隨自己出生入死、打拼天下的好兄弟了。

當時的孫權以為只是把地盤重新還給劉備就好了,只能說孫權真心想多了,這是一個地盤的問題嗎?就是給予再多的利益,可是自己兄弟的命還可以重新來過嗎?

哪怕這件事到了冷血的曹操手上,依然也不會跟孫權拼個你死我活,要知道當年的徐州屠城之事,就是因為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害,於是曹操一怒之下才會下達了屠城的命令,可以說這是曹操一輩子的汙點,但是你再給曹操一次機會,說不定他依然還會這麼幹,這就是感情的問題。

其二、劉備的人設問題

除了感情之外,就是劉備的人設問題,劉備從最初的時候,能被天下英雄所承認,就是因為其講義氣、重情義。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關羽犯了錯,劉備就會上前去頂著,張飛犯了錯,劉備也要上前頂著,因為他們是自己的結拜兄弟。

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就已經把同甘共苦這句話說到了明處,一人有難三人共同承擔,說白了就是團結的力量。

趙雲一開始跟著的人是袁紹,為什麼會放棄,後來又換成了公孫瓚,可是依然辭職不幹了,就是遇到了劉備,才會跟隨他一直死心塌地的當一個保安隊長,一輩子無怨無悔的成為了劉備的小粉迷。

這一切為得是什麼,就是因為趙雲看到了劉備、關羽與張飛三人的兄弟情義,雖然劉備並沒有跟趙雲結拜,但是很多次聊天中都透露著拿趙雲當兄弟的想法。

士為知己者死,尤其是在三國那個混亂的環境當中,能找到一個賞識自己的主公,一個武將的一輩子也就值了。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除此之外蜀漢的大多數臣子為什麼會選擇跟隨劉備,而不是北方的曹操,更不是東吳的孫權,因為這些人認為跟著劉備更有人情味。

很多時候大家內心當中就是求一個安心,龐統當時在東吳的時候,明明才華出眾,可是卻從來得不到半分重視,等到了劉備的手下,瞬間就成了真正的鳳雛,這就是因為遇到了明主,遇到了一個真正賞識自己的人。

有時候我們總認為跟自己的下屬稱兄道弟有一點虛偽,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這種感情牌會帶來多麼大的效益。

打個比方,你是一個大公司當中的小員工,某天因為一些小事受到了責罰,原本你的內心打算直接走人,畢竟誰還不是一個寶寶了,憑什麼要在你這裡受氣呢?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但此時公司的大老闆出面安慰了你幾句話,看似並沒有多大的實用,但是在你的內心當中是不是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原來老闆這麼重視我,是不是心中的怒氣一下子就消退了呢?

同樣的道理,劉備所幹的事情就是如此,而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自己的兩個兄弟關羽跟張飛。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的兄弟關羽跟張飛都因為東吳而死,劉備能不報仇嗎?

哪怕明知道這種行為有點過於衝動,可是劉備的人設就是重情義,此時劉備要是不衝動,自己蜀漢中的所有文臣武將心裡會怎麼想。

難道說以前的種種重感情、重仁義的劉備,只是在騙大家而已?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當年的桃園三結義所說的話全是為了讓欺騙大眾嗎?這個時候不論後果是什麼,劉備都必須要瘋狂一把,如果此時不瘋狂,自己屬下的忠心可能會大幅度下降。

要知道整個三國實力最弱的就是蜀漢,蜀漢能一路撐到現在,就是靠著屬下們的忠心不二,可現在難題出現了,如果劉備不為自己的兄弟報仇,整個蜀漢的臣子們都會懷疑劉備的別有用心。

很多人就會想到當年徐州的事情當真就是陶謙三讓的原因嗎?還有後來荊州的事情也是劉表親自給予劉備的嗎?後來逃難的時候幾十萬百姓會不會是劉備欺騙了大家。

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因為劉備的人設,所以才會讓大家無條件相信他,如果此時劉備不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那麼這一切可以信任的前提條件也就不存在了,那個時候蜀漢還可以繼續撐下去嗎?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也就是說桃園結義的事都可以違背的話,拿什麼來取信於蜀漢的所有臣子,可以說劉備也是被自己的人設給逼到了絕路上,不得不主動出擊對東吳用兵。

當時東吳孫權為了求和,應下了大量的好處,可是這一切的好處,劉備都不敢要,只能為了自己的人設,把這一場仗打完,因為不動手,就會面臨自己屬下的大面積懷疑,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可能所謂的人心也就散了,蜀漢能不能存在都是個未知數了。

其二、劉備想要爭地盤

三國時期什麼最重要,就是人口與地盤,曹操身為三大霸主之一,雖然經歷了赤壁大敗,可是依然可以捲土重來,就是靠著自己北方大量的地盤與人口。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而劉備所在的蜀漢,不論是人口還是地盤都無法跟曹操還有孫權相提並論,雖說此時的劉備已經穩定了下來。

但是這個所謂的穩定可是自己拼搏了大半輩子,才得到的。

劉備從無到有,拼搏了這麼久,一直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儘可能的擴大的自己的地盤,因為自己的地盤與人口越大越多,自己使用的兵源與錢財就會越多,如果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那就不用想了,爭霸天下這種事跟自己就沒有一毛錢關係了。

當時南逃的時候,為什麼要拉著數十萬的百姓,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將來,可以有充足的兵源,而人口就是自己兵源最基本的保證。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本來蜀漢跟東吳因為盟友的關係,所以不能明目張膽的跟自己的盟友搶地盤,畢竟劉備是以道義起家的,這些有違道義的事,劉備是不能做的。

所以當時關羽因為荊州的事情而死的時候,劉備還處於猶豫和糾結當中,畢竟這件事自己也很理虧,但是等到張飛也被人害了之後,這件事總算是有了名正言順的藉口。

於是劉備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就是想著在東吳狠狠的咬上一口,藉著為兄弟報仇的名義為自己吞併一些地盤,並增加一些人口。

這樣的話,自己在亂世當中就可以進一步增加自己的實力,為對抗曹操,或者說將來一統三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此時東吳的孫權表示自己可以把以前的地盤退還給劉備,但是劉備的大軍都已經出動了,不論是兵馬還是糧草,都已經提上了日程,這其中的消耗有多少,根本無法計算。

這個時候孫權只是把一部分利益還給劉備,這怎麼可能放手,以前是自己沒有好的藉口,跟自己的盟友搶地盤,而現在有了這麼好的名義,如果自己再不加以利用的話,自己還是一路從無到有拼搏成功的劉備嗎?

從當年陶謙三讓徐州之後,劉備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很多東西,別人送給自己的,和自己親手打下來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已經慫了,趕忙求和,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畢竟白拿別人的東西,內心總是有一些不太好意思,所以很多時候下手就會軟上那麼一點,於是所謂的掌控力就弱上了很多,可是當自己親手打下來的時候,那都是由自己說了算,不聽話的全部換掉。

比如說劉璋的地盤,就是劉備親手打下來的,在這個地方就是自己說一不二,誰也不能反駁自己,所以當孫權提出要把地盤反給自己的時候,當時就被劉備給否定了。

這一來一回轉一手,不知道其中會發生什麼的矛盾,萬一這裡還有東吳的內應怎麼辦,還不如自己親手打下來的好使,再說了萬一要是搶的地盤夠多,那豈不是更好,明明有實力自己去拿,為什麼要吃別人的嗟來之食呢。

總結

總得來說,不論是劉備的兄弟情深,還是人設問題,說白了就是利益關係,當時的劉備看似衝動,實際上卻早已想好其中的所有利害關係,自己的蜀漢剛剛成立,正處於搖擺不定之時,再加上多年以來自己的都是打著仁義的旗號,此時於公於私都一定跟東吳幹上一場,不然就無法跟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屬下們一個交待。所以當孫權提出求和的時候,劉備果斷拒絕,因為此時的劉備已經被逼上了賊船,根本就不是自己能下來,只能把這場戲演完,但是誰會想到結果居然以自己大敗而告終,只能說時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