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十年的日本 第一章 甲州征伐篇(1)

前言

公元1582年,是日本的天正十年。對現在的日本人來說,天正十年是改變日本歷史的一年,對整個東亞來說,天正十年也決定了東亞未來數百年的局勢。

那麼,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一年正月以來,日本的霸主織田信長正在朝著統一日本的目標不斷地前進著。織田信長是一個開明的武士,隨著歐洲人開始介入東亞的外交貿易開始,以明帝國為核心的“中華朝貢體系”開始解體,而織田信長的目光也隨著這些手持十字架的傳教士,開始放眼整個世界。

歷史的潮流不可忤逆,織田氏統一日本已是大勢所趨,曾經東日本的霸主武田氏,這一年在織田信長的攻勢下如摧枯拉朽一般地結束了自己的統治。然而,眼瞅著織田信長即將君臨日本之際,織田家的家臣明智光秀掀起了叛亂,突襲並殺死了夜宿本能寺的織田信長。

織田家的歷史隨著織田信長在本能寺的大火中自盡也戛然而止,很快地,織田家舊領內發生了爭奪織田信長遺產的戰爭。織田信長後期的重臣、一介草民出身的羽柴秀吉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軍事與外交能力在織田家中取得了上風,最終實現了主君信長的遺願,統一日本。而這位羽柴秀吉,便是後來真正向古老的中華帝國挑戰的狂徒。

這一年,後來江戶幕府的初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康,此時不過是一個領有兩國不到的中小領主,但是他卻利用本能寺之變的機會,奠定了未來德川家的龐大基業。這一年,原本臣服於織田家的關東霸主北條氏利用本能寺之變再度獨立,為將來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這一年,如風中殘燭一般的毛利家藉著本能寺之變的機會倖存了下來,而在數百年後,毛利家內將培養出無數影響整個世界的日本人才。

總之,這一年實在是發生了太多的事情。

第一章 甲州征伐篇

元旦的安土城

天正十年(1582年)元旦,京畿一帶的大名、小名以及織田家一族幾乎全聚集在了近江國的巨城安土城之中。

安土城是“天下人”織田信長的居城,此時的織田信長雖然已經隱居,卻依舊手握大權,他所居住的安土城,自然也成為了整個日本的政治中心。

安土城的構造與當時的其他城池並不一樣,雖然城堡修築在山上,但是卻並沒有其他城池那樣讓人頭暈目眩的蜿蜒通道,而是有著一段筆直陡峭的直通城內的階梯。從安土城的設計來看,這座城池並不適合防守,與其說它是軍事堡壘,倒不如說這是織田信長為宣示自己即將統一日本的功績而建造的。

這一天,前來安土城拜年的武士非常之多,有的是來拍馬屁的,還有的是帶著自己的年幼繼承人同來的,目的自然是在主公心裡留個印象,以便將來出仕方便,當然,其中也有誠心前來祝福的,比如已經成為織田家家督的織田信忠。

除了這些武士以外,堺港的商人今井宗久、今井宗燻、千宗易、山上宗二等人也來到了安土城拜年,並獲得了和武士一樣的進入了本丸的許可。這在當時是無上的榮耀,要知道戰國時代的大名們為了防止有刺客潛入本丸內探查地形,幾乎不會允許外人進入本丸內。

織田信長下令讓明智光秀、松井友閒作為嚮導,帶著商人們參觀了本丸中修築的御殿以及著名的“御幸之間”。“御幸之間”據說是織田信長想將天皇遷至安土城而修築的居館,現在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只是模仿禁裡清涼殿風格修築的別墅罷了。

由於拜年的人過多,織田信長又只能逐個接見,許多武士只能在安土城的各處等候主公的呼喚,就在大家都為新年喜氣洋洋的氣象互相道賀時,傳來了一聲轟天巨響以及人們的慘叫。原來,安土城山麓的百百橋至總見寺的一段石垣因為承載不住過重的人群而崩塌,不少人都被掉落的巨石砸死砸傷,一些倖存的年輕武士,則在廢墟中搜尋自己掉落的刀具。

安土城的石垣在元旦這一天崩壞,似乎預示著這一年將到來的鉅變。

天正十年的日本 第一章 甲州征伐篇(1)

安土城

左義長祭

安土城石垣的崩塌,並沒有影響織田信長過新年的心情,正月十五日在安土城的馬場內,織田家照例舉行了“左義長”祭。

“左義長”又被稱為“三毬打”,是古時候日本人在正月舉行的辟邪儀式,人們將一根根竹子編成圓錐體的束狀,再用火點燃竹子,隨著竹子在火焰中的爆裂聲,一年的邪氣都將會被祛除。據說,如果吃了這些爆竹燒出來的食物,在新的一年裡就會無災無病,因此也有許多人在“左義長”舉行時也會趁機拿出食物燒烤。

這一年左義長舉行之時,織田信長命令近江國的家臣從南北兩端持著爆竹出場,北方依次為平野定久、多賀常則、後藤高治、山岡景宗、蒲生氏鄉、京極高次、山崎秀家、小川祐忠,南方則為山岡景佐、池田秀雄、久德左近兵衛、永田正貞、青地元珍、阿閉貞大、進藤賢盛。

織田信長本人則與其餘家臣一同進入馬場,隊伍中走在最前頭的是信長的小姓眾與馬廻眾,第二隊是京畿、近國的家臣,第三隊是織田家的一門眾,第四隊才輪到織田信長。

在十三年前的永祿十二年(1569年),織田信長也曾經歷過一次左義長祭典。當時的織田信長不過才剛剛上洛成功,雖然自稱“織田彈正忠”,但是在朝廷中卻是無官無位,連覲見天皇的資格都沒有。朝廷經過商議以後,決定不正式召見織田信長,而是在舉行左義長時,讓天皇在小御所的院子裡與信長“偶遇”。

那時候的京畿局勢非常不穩定,三好三人眾、六角家都對織田信長虎視眈眈,織田信長在左義長這天足足帶了五百人的馬廻眾方才來到小御所庭。當然,馬廻眾們自然是留在了宮外,織田信長隻身進入宮中,覲見了天皇。

同樣是左義長,彼時與此時,早已物是人非。許多曾經的敵人,如今逝去的逝去,臣服的臣服,織田家在京畿早已沒了敵手。曾經的織田信長只不過想輔佐幕府恢復昔日的秩序,萬萬沒想到自己也會有君臨日本的一天。

這一天安土城上的風非常劇烈,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雪,家臣們都凍得瑟瑟發抖,然而看到這人頭攢動的左義長祭,家臣們也不禁感慨織田家正蒸蒸日上,互相道賀。

天正十年的日本 第一章 甲州征伐篇(1)

安土城

東國的巨人

正月二十五日,位於織田家與武田家邊境的美濃國苗木城城主派出使者前來安土城,報告了一個重大的消息。一直以來為武田家把守信濃國大門的信濃國木曾郡的有力國人木曾義昌表示願意歸降織田家,看似固若金湯的武田領國開始崩潰。

木曾義昌是武田家前任家督武田信玄的女婿,也就是現任家督武田勝賴的妹夫,連武田家的親戚都開始叛變投敵,可以看出曾經在東日本叱吒風雲的武田家早已是日薄西山了。

武田家與織田家撲朔迷離的出身不同,是根正苗紅的清和源氏出身。武田家的祖先源義光曾經以關東的常陸國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其子源義清便以當地的地名武田鄉作為自己的苗字,這便是武田家的由來。

源義清後來遷到了甲斐國居住,源義清的後裔便在甲斐國紮根,到了戰國時代,甲斐國、信濃國一帶的源氏武士大多數都是他的後裔,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武田氏、小笠原氏,以及離開甲信在別處發展的三好氏、南部氏等等。

到了鎌倉幕府統治日本的時代,武田家因為在幕府與朝廷之間的戰爭“承久之亂”中立下功勳,被任命為安藝國的守護,武田家從這時候開始分裂成了甲斐國的石和武田家與安藝國的安藝武田家兩家。

在日本南北朝之際,石和武田家因為支持南朝而沒落,於是北朝室町幕府的初代將軍足利尊氏便命令安藝武田氏出身的武田信武,兼任起甲斐國的守護職役。武田信武死後,長子武田信成繼承了甲斐守護,次子武田氏信繼承了安藝守護,戰國時代的甲斐武田氏,便是武田信成的後裔。

應仁之亂爆發以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在這個群雄爭霸的年代,武田家作為一個戰國大名可以說是姍姍來遲,由於甲斐國長期處於內亂的狀態,直到武田信虎出任家督時期,武田家方才完成了從守護大名向戰國大名的轉變。不過,這支後起之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武田信虎之子武田信玄四處征戰,將本是甲斐“山猴子”的武田家,變為一個連織田信長都得顧慮的東國巨人。

天正十年的日本 第一章 甲州征伐篇(1)

木曾義昌

霸主的夕陽

元龜四年(1573年),武田信玄病逝,家督由四子武田勝賴繼承。雖然以往按照《甲陽軍鑑》的說法,認為武田信玄將家督傳給了孫子武田信勝,武田勝賴僅僅是作為新任家督的父親,代行家督的職能罷了。不過,此事於情於理卻都不符合實情。

於理來說,武田信玄死後,武田家與同盟之間的外交書信都言明瞭武田家的新任家督是武田勝賴,與這些時人的書信相比,後世的軍記物《甲陽軍鑑》的可信度自然要大打折扣。於情來說,《甲陽軍鑑》中記載武田信玄遺言三年內秘不發喪、不得對外用兵,其用意是穩定自己去世後的局面,可是這時候如果他越過成年的兒子,任命年幼的孫子繼承家督的話,那麼武田勝賴的威信將因父親的遺言而大打折扣。而在孫子成年以前,武田家是需要武田勝賴來領導的,這麼一個威信盡失的家督陣代,如何能夠穩定局面呢?

天正三年(1575年),年輕的武田勝賴中了織田信長的計策,武田軍在三河國的連吾川被織田、德川兩家的聯軍打得潰不成軍,自山縣昌景、馬場信春、內藤昌秀等家老以下,共上百名武將戰死,此即著名的“長筱合戰”。

很多人都認為武田家在長筱合戰大敗,從此走向了衰弱,然而事實可能與固有的認知並不一樣。長筱合戰的確讓武田家元氣大傷,大量中上級家臣的戰死,使得武田政權高層出現了權力真空的狀況,尤其是極度缺少城代級別的家臣,例如名將真田昌幸本來是武田勝賴的側近,就是在這個時期被下放回了真田家出任城代。不過,長筱合戰之際,武田家最能征善戰的“海津眾”留在了海津城防衛上杉謙信,並未參戰,所以儘管武田家嚐到了大敗的滋味,卻仍舊有翻盤的機會。

武田家的真正衰弱,始於武田勝賴自身的作死。長筱合戰以後,武田家在西線的戰場轉攻為守,織田家、德川家不斷地朝著被武田家佔領的地盤反攻。為了鞏固局面,武田勝賴加強了與舊日盟友北條家的同盟,迎娶北條家家督北條氏政的妹妹為自己的正室夫人。

天正六年(1578年),越後國的大名上杉謙信病逝,因為上杉謙信一生都沒有娶妻,所以也就沒有子嗣,於是養子上杉景勝與上杉景虎在各自的家臣擁戴下,爆發了爭奪上杉家家督之位的“御館之亂”。上杉景虎是北條氏政的弟弟,當時北條氏政忙於與北關東豪強作戰,便請求盟友武田勝賴出兵增援景虎。

然而,武田勝賴出兵以後,卻接受了上杉景勝金錢與領地的賄賂,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始調解上杉景勝與上杉景虎,而不是按照北條家的請求協助景虎。在這個期間,德川家康突然發兵攻打武田家的領地,武田勝賴不得不撤軍回國。武田軍離開後,上杉景勝與上杉景虎撕毀了和約再度開戰,最終上杉景勝取得了勝利,上杉景虎自盡而死。

御館之亂中,武田勝賴兩頭受利,不僅陳兵春日山城城下,還從上杉景勝處獲取了大量越後國的地盤,開創了武田家領地規模的巔峰。可是,這個巔峰卻是建立在盟友的不信任之上的,上杉景虎死後,武田家與北條家貌合神離,沒多久兩家就分道揚鑣,開始交戰。武田家就在北條家、德川家、織田家的圍攻之下疲於奔命,最終被拖垮,走向了衰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