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爆發後的3年裡,日寇所消耗的石油70%來自美國

全面抗戰爆發後的3年裡,日寇所消耗的石油70%來自美國

1937年我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美國對日本採取了姑息縱容的綏靖政策。1929-1933年,從美國開始爆發了一場資本主義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因此陷入癱瘓狀態,工業生產下降了一半左右,進出口總值削減了70%左右,13萬工業公司和商業公司破產,上萬家銀行倒閉。到1933年秋,全國計有1700萬工人失業,佔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一。農業也陷入了危機之中,農產品過剩,市價下跌,上百萬農民破產。

全面抗戰爆發後的3年裡,日寇所消耗的石油70%來自美國

美國需要亞洲市場來擺脫經濟危機

為了擺脫災難性的經濟危機,1933年上臺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一方面在國內推行所謂“新政”,另一方面想在對外貿易中尋求轉嫁危機的良方。但3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並不利於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削弱的英國重新登上了世界經濟舞臺,在英聯邦的主要地區建立了“英鎊集團”,加強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以法國為首的“法郎集團”,控制了中西歐市場;重新崛起的德國建立了包括東南歐、南美諸國在內的“廣泛經濟圈”,使美國對歐洲等地的商品和資本輸出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美國對外貿易額急劇下降,國外投資由1929年172億美元下降為1939年的114億美元,減少了三分之一。由於大西洋彼岸的歐洲已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經濟壁壘,美國不得不把主要視線集中於拉美和遠東地區。其中,日本就是美國加工工業在亞洲的主要市場。從1933年到1937年,在美國總進出口中日本佔7.8%,而中國只佔2%~3%;日本在美國對外投資中佔2%~3%,而中國只佔1%~2%。

全面抗戰爆發後的3年裡,日寇所消耗的石油70%來自美國

日本的侵略背後離不開美國石油支撐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在中國的侵略進一步擴大。7月12日,美國國務卿卻公開宣佈,在中日衝突中,美國政府對日本採取“友好的、公正無私的態度”。9月5日,日本政府正式通告封鎖除青島外的全部中國海岸;9天后,美國國務院就發表聲明:凡屬美國政府的商船“不許運送任何種類的軍火、軍用品或軍事裝備去中國或日本”,其他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如要運送這些貨物去中國或日本,“一切責任和危險由自已負擔。”

後來,美國政府又規定“現款自運”,這一措施自然更是有利於日本而不利於中國的,因為日本既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也有強大的海上運輸能力,可以暢通無阻地從美國那裡購買和運進石油、鋼鐵之類的戰爭物資和原料。據統計,1937年美國對日本的出口達近3億美元,其中60%是石油,石油產品、廢鐵廢鋼和銅。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頭3年中,共消耗汽油4000萬噸,其中70%是美國供應的,以至於美國前國務卿史汀生坦率地指出:“如若斷絕援助,這種侵略就可能被制止和停止。”

全面抗戰爆發後的3年裡,日寇所消耗的石油70%來自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